凡例
1.每章排在第一位的版本,是作者认为最接近《老子》(即《道德经》)本意或原貌的版本,以下简称“复原本”,除少许几章为【楚简复原本】之外,其余均为【帛书复原本】。其中,【帛书复原本】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甲本为底本,残损内容由帛书乙本补充(或两版本互校互补),帛书甲乙本都缺失的少数字句参考楚简和传世诸本补足,并对有争议的文字进行了再校勘与调整。考校顺序大体采用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以下简称帛书整理小组)的校勘顺序。由此,这里的校勘“复原”,旨在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原貌,而非真正“复原了原著”。
2.由于本书定位于大众通俗读物,为方便读者阅读,【帛书复原本】中的异体字、古体字、假借字、夺字、衍字,以及涂改过或未写全的废字等不再列示(特别突出的会在【对比说明】与【注释】中解读),主要在帛书整理小组校勘并编撰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第1版)一书的通用规范汉字的基础上,参考1973年12月以来国内外学者的数百篇(部)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再考校,重点对其中有争议的文字进行了校勘。
同时,本书还在附文中呈现帛书释文版本,以便读者进一步比对研究。该版本可以理解为【帛书复原本】的过渡版本,对帛书校勘中的补文、夺字均标以〔〕,异体字、古体字、假借字、错字均标以(),衍字标以〈〉。
3.本书“楚简”内容以荆门市博物馆(以下简称楚简编撰小组)编撰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丙》(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为底本和基础,对于争议问题,广泛地参考了1993年10月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的考证、校勘,多方比对、再校而来。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文中原有的异体字、古体字、假借字、夺字和衍字等经校勘后不再列示(特别突出的会在页底注释),直接选用通用规范汉字。
4.本书参考的“传世诸本”主要包括汉代严遵撰《老子指归》、唐代傅奕校定《道德经古本篇》(明《正统道藏》本)与宋代范应元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宋刻本),以及景龙本、易玄本、邢玄本、庆阳本、遂州本、敦煌本、河上公本、司马光本、王安石本、苏辙本、吴澄本等20余种重要的传世版本。除开特别重要的地方会在页底单独注释之外,其他地方只在文中(主要是【对比说明】或【阐释】中)列示一些版本具体的文字差异、缺失或校勘等内容,不再单独详细注释。
5.本书所指的“今本”即通行本,指三国时期魏国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简称“王弼本”),以清光绪元年(1875年)浙江书局重刻明张之象本为底本,同时参考王弼《道德真经注》(明《正统道藏》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等版本。
6.本书沿用帛书《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结构。另外,今本《道德经》少数章节的设置不符合古貌且不合理,但考虑到读者比对阅读的方便,本书暂且沿用今本共81章的设置。
7.本书【译文】部分,只翻译每章排在第一位的版本(【帛书复原本】或【楚简复原本】);【注释】部分,亦只对该版本进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