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1G:初试锋芒的移动通信系统
1976年,原摩托罗拉公司将无线电应用于移动电话。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将800/900 MHz的频段用于移动电话的频率分配方案。
1978年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全球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AMPS)。5年后,这套系统在芝加哥正式投入商用并迅速在全美推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一时期,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瑞典等北欧四国在1980年研制成功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德国在1984年完成了C网络(C-Netz);英国于1985年开发了900 MHz的全接入通信系统(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TACS)。此外,日本的JTAGS、法国的Radiocom 2000和意大利的RTMI也都是第1代移动通信系统(1G)的制式。这个阶段是移动通信的“战国”时代,多种不同的移动通信制式共存,相互之间不能兼容通信。
1G实现了移动电话的语音传输,我国移动电话公众网由原摩托罗拉移动通信系统(A系统)和瑞典爱立信移动通信系统(B系统)构成。A系统和B系统就是人们常说的A网和B网,两个系统互不兼容,相互之间不能漫游通信。
最能代表1G特征的是原摩托罗拉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风靡全球的“大哥大”。在我国建立1G时,很多人手中使用的还是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摩托罗拉8000X(见图1-1),当时的“大哥大”售价高昂,一机难求,相信那个年代的人一定还记忆犹新。“大哥大”在当时绝对是一种奢饰品和财富的象征。
图1-1
在1G和“大哥大”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有诸多的弊端,如系统容量受限、信号质量欠佳、安全性差。1G采用的是模拟通信技术,其容量十分有限;此外,安全性和抗干扰性也存在较大的问题,经常出现串号、盗号等现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1G的制式纷杂,具有无法互联互通、无法全球漫游等先天缺陷。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表数字通信时代的2G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