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十问
“裴兄……裴兄!”
裴垣在床上起来,他看到有些朦胧的窗外。
“没亮。”
他自言自语。
“继续睡。”
“吱呀……”
他好像听到了开门声,但是没有在意,随后又直接躺了下去。
“裴兄……”
裴垣感受到耳边传来的热气,他浑身打了一个激灵,眼睛瞪大,猛然起身。
他看着蹲在床边的张子荣质问道。
“你要干什么。”
张子荣站起身子,两手搭在床上。
裴垣急忙在床边挪动,两手握紧被子角。
“……”
“我是想问你人跑了怎么办?”
“什么人跑了?”
“租给我和浩然的那个老头子不见了!!”
裴垣点点头,说道:“这不是你要管的了,没有事就先走吧,我要再睡一会。”
张子荣刚抬起嘴,看到裴垣那想杀人的目光,缩了缩脖颈,讪讪地笑了笑。
“那……那我走了……”
……
裴垣已经完全清醒了,他走在大街上能听见丝竹之声隐隐传来。
靡丽曲调此起彼伏,诸色乐器齐响,杂以歌声缭绕其间。未见其景,一番华丽繁盛的景象已浮现心中。
长安城的城防职责,分散于金吾卫、京兆府、御史台、监门卫等。
那些官署,叠床架屋,矛盾重重,由于昨天羽林军直接打破了这个职责。
导致早朝时各方上司全被李旦批评。
整个长安的坊全都被这些军队地毯式搜索。
就在这时,一个护卫径直朝着裴垣走来。
裴垣觉得眼前这人有点眼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记不清。
不知道为什么,重要的事情无论怎么都可以记住,微不起眼的无论他再怎么努力都记不住。
“裴垣,太子殿下有请。”
“那就带路吧!”
没过多久,他们走到一家客栈里,进入一个房间里。
只见一个身穿白色长袍的李隆基
坐在椅子上,他见到裴垣进来,笑着对他说道。
“你来了,不知我是否可以像你打听一些事情?”
“太子殿下不妨直说。”
李隆基喝了一口茶,舒展颜欢,“在这里的只是李隆基和他的好友裴垣。”
裴垣答复道:“的确,这里没有大唐太子与河东裴氏公子。”
“我想问你昨天晚上那件伏杀,既然看到你完完整整站在我身前,我也是松了一口气。”
“啪!”
李隆基将茶杯放下,淡淡地说了句。
“有匈奴,也有突厥人,他们手里掌握着长安的地图。”
裴垣想了想,还是决定说。
李隆基愣了一下,他呵呵笑两下。
“我那位好姑姑,可真是雅兴啊!”
“没想到她居然这么狠心,可能是看到你与我建交,所以对你做点惩罚。”
他粗略地说了下。
裴垣摇了摇头。
“谁知道呢?”
“我怀疑他们是为了取得我的信任,所以那三个国家故意上演了一出好戏。”
李隆基晃了晃杯子,笑着对裴垣说道。
“那你能给事情的完整经过都告诉我吗?”
裴垣点头。
李隆基在最一开始的目标便是等他说到这件事的过程中。
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而不主动的去询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
“……”
李隆基意味深长地说道:“你说那个士兵会不会是幕后黑手?”
裴垣愕然,“世间没有绝对的不可能,但我觉得大概率不是他。”
“来人,去将那名士官的经历拿来。”
门外传出一道应付的声音,不久一个士兵拿着一张纸走了进来。
“这便是那个士兵的经历。”
裴垣看看一眼他的档案,念出声:“王宇,平平凡凡二十七年九品小官……”
“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任何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想了想,想不到那个小兵有任何动机是背叛唐朝的。
“如若他本身就是突厥、匈奴或者粟特那边的人呢?”
裴垣喃喃自语。
“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
“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刘邦白登之围,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
“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像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他又何尝不能二十七年兢兢业业呢?”
裴垣如是说道。
李隆基笑着点头。
说到这里,裴垣心里一惊。
既然那些人都会被怀疑,那么现在他的所作所为大概率也是要受着那三人的审查。
想到这里,他不禁苦笑,但又有些无可奈何。
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毕竟自己实在太过重要。
或者说不是他,而是他后面站着的势力。
若是自己不是河东裴氏那一脉的公子,自己又如何能与眼前这位高高在上的人共处一室呢?
他不禁扣心自问。
“太子殿下仁厚而爱人,聪慧而不失心气,真乃当今天下做那圣人不二之选。”
李隆基刚喝如口中的茶叶险些喷了下来。
他没想到裴垣会说这句话。
“裴兄,你不是支持我那位姑姑吗?”
“我支持的是明君,是可以真真实实造福百姓的圣人。”
“你与你姑姑谁更贤明,我更支持谁,我觉得你要比她更贤明。”
裴垣坦然说道。
当然他也想过李隆基会怀疑他。
当然不怀疑那才是不好的事。
“好!”
“我定当像我祖太宗文皇帝一般,接纳天下贤才。”
“那不知你可否答应我十个条件。”
李隆基开怀大笑。
“请说。”
“那可否实行仁政,废除严刑峻法。”
“可。”
“息兵休战,不求边功。”
“可。”
“法行自近,公平执法。”
“宦官不得干政。”
“拒绝租赋外的贡献。”
“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
“礼待朝臣。”
“虚怀纳谏。”
“不再增建道观、佛寺。”
“以两汉外戚专权为鉴戒。”
“通通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