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浅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平仄与四声

旧体诗的美妙,有一大部分是由于声调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由于乐律的关系,而是由于字音的关系,并不需要懂得音乐的人才能掌握,只要读音准确,人人都能领会的。但由于各地的方音不同,对于所谓四声的区别可能有不同的感觉,因而对于平仄的体会就有难有易。

四声是汉字读音的重要特征,也是最基本的声调,在日常的口语中总是用得着的。一般说来,每一个字都可以念成平、上、去、入四个声。不过必须注意:这里的“上”字不能读成“上下”的“上”,要读作“赏”。请读者先把这四个字放在口头准确地念一下,看看有没有声调上的不同。然后再把四种水果的名字分别念一下。首先,平声是“梨”,变成上声,就是“李”,再变成去声,就是“荔”,再变成入声,就是“栗”。如果说,梨子、李子、荔枝、栗子四样东西叫起来是一样的,绝对不能想象。任何地方的人,叫这四样东西,一定都是很清楚,不至于误会的。果真能把它们的名称区别一下,那就对四声容易了解些。

进一步就应当把四声作成一个图表如下:

这个图表表示一个字的四声可以用位置来说明。从左下角起,位置是低的,就作为平声。从平声向上一转,转到左上角,就是上声。再一送,送到右上角,送得最远,就是去声。收回来,向右下角一按,按得用力,就是入声。

从前有四句歌诀,描写四声的声调,是很扼要的,读者可以从这里得到些启发。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个歌诀告诉我们:凡是一个字,不需要费力,只要平平读去的,就是平声。如果将舌头用力转一转,仿佛向上提起,就是上声。如果将这字向远处送,声调拉得长些,变得尖些,就是去声。如果将这字用力截住,不拖长,不提高,就是入声。

字的声音和意义往往是有关系的。除平声不须说明外,试举几个上声和去声的字来对照一下:

少、小、简、短、老、减、忍、狠。(上声)

媚、丽、妙、俏、俊、秀、亮、脆。(去声)

这样,可以知道上声字往往有用力费事的表情,去声字则偏于秀媚、清脆、嘹亮。

至于入声字,尤其容易看出表情的关系。形容词方面有“急”“迫”“辣”“杂”“狭”“窄”等,动词方面有“勒”“刻”“杀”“压”“切”“割”等,显然都表示深切而直截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切的字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归纳。以上所举,只是概括的说法,不能胶柱鼓瑟。在这里提出这一点,乃是要说明作诗为什么必须留意四声的适当使用,学诗的人为什么首先要掌握四声的辨别。

如果对于四声的辨别还感觉困难,那么,不妨暂时放在一边,先弄清平仄再讲。

四声可以归纳成两大类,平声就是平声,而上、去、入都是仄声。换句话说,不轻不重的是平声,需要用一点力的是仄声。按欧洲文字的通例来说,平声就是非重音,仄声就是重音。西文的诗句,重音非重音必须相间使用,汉文的诗句,平仄也必须相间使用,正是同样道理。

现在举出一首平仄规律最严格的唐人五律诗,作为示范: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这首诗是四声相间使用的,暂且不去管它,只把平仄的主要规律指出。首先,每逢双句的末一字必定是平声,押韵(1)。其次,每句凡押韵的上一字必定是平仄相间使用的,如第一联(2)“新”字押韵,上一字“候”字是仄声;第二联“春”字押韵,上一字“江”字是平声;第三联“”字押韵,上一字“绿”字又是仄声;第四联“巾”字押韵,上一字“沾”字又是平声。再其次,每句的第二字必定是平仄相间使用的,如第一句第二字的“有”字是仄声,第二句第二字的“惊”字就是平声,第三句第二字的“霞”字又是平声,第四句第二字的“柳”字又是仄声。以下类推,无有例外。末一句第二字的“思”字本是平声,但在诗中若作名词用,须读仄声,所以在此处仍与一平一仄的规律相符。

以上三点是基本的,凡是正规的律诗总不能越出这个轨道,读诗的人如果读到这种诗,一定感觉和谐悦耳,而且易于读熟。

现在取五律、七律中的平仄定律列出表来,以期简明易懂。其种类不外平起、仄起两种。所谓平起、仄起,是以第一句的第二字为标准。这字是平声,就是平起的,这字是仄声,就是仄起的。下表内凡押韵的字下标“·”。

(一)平起的五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二)仄起的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三)平起的七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四)仄起的七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以上是开头两句对起而不用引韵的,如果用引韵(那就是第一句也用韵),则开头的格式略有不同,援照上列的表,把最后一句的平仄应用于第一句就对了。换言之,即是第一句与末一句的平仄完全相同。兹举平起的五律一式为例,余可类推。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至于五绝、七绝,只是将五律、七律截取一半,所以无须再列表。

关于平仄的规律,过去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七律的第一、第三、第五字可以不必拘定上述的规律,而第二、第四、第六字却不能紊乱。举下列一联为例: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诗)

这与上列平起的七律中第二联的表就不甚符合。“巫”字应当是仄声,却用平声;“数”“行”二字恰当是先平后仄,却用先仄后平;“衡”字、“归”字应当是仄,却用平声。所以上列的表也只是帮助读者解答疑难,并不是完全要按着平仄声去填字的。

另外还有人指出所谓“拗体”,就是在五律第三字和七律第五字,如果上句改了平仄,下句也应当照改,举杜诗为例: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上句第三字“乱”字本应用平声,而改用了仄声,所以下句第三字“低”字也相应地从仄声改用平声。又如: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

上句第五字“更”字本应用平声,而改用了仄声,所以下句第五字“甘”字也相应地从仄声改用平声。

但这也不是必须墨守的成规,名家的作品中也有不拘的。

关于四声,还有几句补充的话。

某些地区的人,对于上声和去声的辨别感觉不很自然。那么,最好把常常连用的几个语词念一念,比如“买卖”“使命”“里外”“老少”,听听第一个字与第二个字有没有区别?这个区别就是上声与去声的区别。以上所举的四个例,第一个字都是上声,第二个字都是去声。从这里体会,就不至于茫然了。

另外一点,平声还有阴平、阳平的区别。这在作诗的时候可以不管的,但在口语中天然要经常遇到,也不可不附带说明一下。凡是平声中稍低一点的就是阴平,高一点的就是阳平。“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本身就是阳平。举几个连用的字为例:比如“归来”“萧条”“生成”“支持”,第一个字都是阴平,第二个字都是阳平。如果念来听听,细加体会,就不难辨别了。

有些人看见诗韵中有上平、下平,不免与阴平、阳平混淆起来,其实是不相干的。诗韵中的上下平是因为平声字太多,所以分成两部分,以便记忆,其实并没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