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基原和品种
一、别名
家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
二、基原
(一)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
(二)原植物形态特征
《中国植物志》记载,艾为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香气浓烈,其中蕲艾为艾的栽培品种cv. Qiai。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cm,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150~250cm,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草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cm,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中部叶羽状浅裂,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最长可达7~8cm,宽1.5cm,叶揉之常成棉絮状。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叶柄长0.2~0.5cm,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有极小的假托叶;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mm,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雌花6~10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7~10月。
三、生物学特性
艾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区,在海拔0~1200m的区域长势较好。艾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喜温暖气候,耐荫,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怕积水。艾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30℃,高于30℃茎秆易抽枝老化,病虫害严重,冬季温度低于-3℃易导致当年生宿根生长不良。人工栽培在丘陵、低中山地区,地势以向阳和排灌良好的平地或缓坡为宜。
蕲艾主要以地下根状茎进行繁殖,1~2月为根状茎发芽出土成莲座苗期;3~6月为长茎拔节生长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割茎收叶期;7~10月为开花结实期;11~12月茎秆倒伏期(图2-1)。

图2-1 蕲艾形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