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产品质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是“质量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品质量问题仍频繁发生,并呈现隐蔽性、频发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制约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质量强国”战略的实现。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主要民生领域实施了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以求缓解市场化进程中的产品质量约束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因此,鼓励市场有效竞争、抑制市场过度竞争和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必要举措和客观要求。现实中的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有怎样的影响?市场竞争影响产品质量的路径是怎样的?数字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这些都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
本书围绕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这一主题,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相关思想,将数字化转型、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纳入研究框架。研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采用计量分析法、演化博弈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等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倒U形”影响及逻辑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数字化治理对策。本书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首先,介绍本书研究的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探讨本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界定关于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的相关概念,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其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思想或理论,提炼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基本思想;对国内外关于市场竞争、产品质量及影响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评述。最后,基于现实冲突,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将数字化治理、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纳入本书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从非瓦尔拉斯均衡视角,提出了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倒U形”影响假说和三个影响路径假说。
第二部分,现状考察、实证研究与影响路径的提出,包括第四章、第五章。本书以市场竞争对我国产品质量影响的现实描述为逻辑起点,基于市场竞争对我国产品质量影响的历史回顾,梳理了市场竞争各阶段产品质量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借鉴美国经济学家Kuznets(1955)在研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时所用的“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假说”模型,提出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倒U形”曲线假说。采用1997—2016年中国的市场化数据和产品质量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与稳健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倒U形”关系是存在的。样本数据表明,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倒U形”曲线拐点位置在com0等于5.697;基于省际数据的多层回归也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本书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来源于内部层面的厂商机会主义、外部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与制度层面的监管失灵。本书重点关注“倒U形”曲线的右半段,即数字经济条件下市场过度竞争对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探讨其形成的逻辑机理,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建议。
第三部分,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路径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本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存在“倒U形”关系的逻辑路径有三条。影响路径之一:厂商机会主义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首先,基于机会主义理论,本书构建两阶段信誉模型,分析机会主义行为下厂商的质量努力的动态均衡偏离,得出厂商机会主义对产品质量具有负向影响的结论。其次,本书采用调查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厂商机会主义对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竞争强化厂商机会主义。厂商机会主义在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部分负向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系数是-0.164。最后,本书进行了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机会主义对产品质量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之二:信息不对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本书构建了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调节效应模型,对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关系的双重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竞争中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发挥着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调节效应系数为-0.635;信息不对称在厂商机会主义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发挥着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调节效应系数为-0.052。案例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信息不对称对产品质量具有负向影响。影响路径之三:多元化监管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首先,基于有限理性理论,本书对政府规制、消费者投诉、第三方认证行为对厂商质量投入行为的选择进行了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和仿真分析。其次,本书采用1995—2017年中国的产品质量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分布滞后模型PDL,分析多元化监管对产品质量的滞后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政府监管、消费者参与和第三方认证行为都会促使厂商选择生产高质量产品,但具有正向滞后效应,滞后期为1。在多元化监管对产品质量的滞后效应中,政府监管(0.447)>第三方认证行为(0.203)>消费者参与(0.166),而监管失灵会对产品质量具有滞后1期的负向影响。这表明了产品质量事前监管的有效性。最后,本书进行了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多元化监管对产品质量的双重影响。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与研究总结,包括第九章、第十章。首先,针对第六章至第八章提出的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三大路径,本书提出了抑制厂商机会主义、缓解信息不对称和预防监管失灵的数字化治理的对策建议,旨在降低过度竞争的负面效应,鼓励有效竞争,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具体包括实施行政规制、信息增权和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抑制厂商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信息显示、信息甄别、产品认证,破解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消费者参与、第三方认证等社会协同监管,破解规制失灵问题;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自律、消费者参与、社会协同的产品质量合作的数字化治理框架,以实现市场竞争下产品质量监管目标的激励相容。其次,指出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如下。
(1)完善研究框架:以新制度经济学核心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引入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的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已有关于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研究多在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框架下进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注重价格理论分析,其研究假设偏离了经济现实,产品质量理论短缺;新增长理论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产品质量理论短缺的不足,分析了决定产品质量的技术因素,构建了一系列产品质量差异化模型,但没有考虑影响产品质量的厂商行为与环境因素。
本书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赫伯特·西蒙(1975)和奥利弗·威廉姆森(1985)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理论,将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更贴近现实的市场竞争研究假定:相对收益最大化目标、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质量竞争工具与产品质量存在差异性。通过研究现实市场竞争条件下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有限理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本书构建了更贴近现实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实现了对研究框架的完善。
(2)创新研究视角:从非瓦尔拉斯均衡视角研究产品质量。已有研究多从瓦尔拉斯均衡视角研究市场竞争与产品供求均衡问题。然而,在现实市场竞争中厂商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等约束条件的存在,必然导致市场竞争中生产和交易偏离瓦尔拉斯均衡,产品质量低于新古典框架下的预期均衡水平,造成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损失。本书借鉴新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分析方法,从非瓦尔拉斯均衡视角,注重对产品质量的社会福利特征的分析。引入现实市场竞争假设后的产品市场动态博弈分析结果表明,现实市场竞争并不能使产品市场自发实现生产与交易的瓦尔拉斯均衡,市场过度竞争会降低产品质量,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实现了研究视角的创新。
(3)丰富研究内容: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倒U形”影响及其逻辑路径。首先,以往研究多注重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单向影响,即正向的促进作用或负向的抑制作用。本书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非线性影响,即两者之间先升后降的“倒U形”关系。该关系表明,现实市场竞争存在两种情形:有效竞争与过度竞争。有效竞争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社会福利的提高,对产品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过度竞争则会强化相对利益争夺和机会主义行为,导致市场竞争扭曲和瓦尔拉斯均衡偏离,对产品质量具有负向影响作用。其次,本书提出和验证了市场竞争影响产品质量的三条路径:一是内部层面,厂商机会主义对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关系具有负向中介效应;二是外部层面,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竞争与产品质量关系具有负向双调节效应;三是制度层面,多元化监管对产品质量具有滞后影响效应。以上三种效应共同作用,形成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影响的“倒U形”关系,实现了研究内容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