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洞察:温柔而坚定,让孩子自由且自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育儿是一件高情绪体验的事情
——如何做到温柔而坚定

今天在学校里读书的孩子,将来可能有2/3的人会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种和工作。未来20年也会有大量的现有职业消失。科技日新月异,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我们的世界变化得如此之快,难怪家长们会焦虑:孩子们将来能否适应和融入这个社会,他们是否足够聪明、努力、幸运?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鼓励孩子活出最好的自己,拥有最丰沛的生命体验?我们又该如何与焦虑共处、与自己和解?

21世纪已经过去了近1/4,育儿理念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棍棒底下出孝子”早已是过时的教育方法。我们越来越清楚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自我情绪管理和正面管教的意义,也逐渐了解到“育儿即育己”“身教比言传更有用”等先进的理念。目前正在抚育未成年子女的父母们,急需一套理论完整、方法具体、能兼容并包各种方法的育儿体系。

辩证行为疗法,是一套庞大且成熟的心理干预系统。应用于家庭养育中时,我们称之为辩证行为养育法,这种方法的显著优势是,它能吸收各大教育理念的长处,能适应各种育儿场景。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辩证行为疗法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它的哲学理论基础结合了东方哲学的辩证思想,能将这些博大精深的东方智慧转化成具有显著疗效的心理干预技巧。

因为在西方心理治疗框架下可以轻松运作,并且能用大量实证数据证明其有效性,DBT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西方成了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心理从业者广泛接受。因为DBT有国人熟悉的哲学基础,而且注重可落地的、具体的行为(即DBT里的“B”,Behavior)技巧,所以它有非常适合中国人的特点。遗憾的是,因为长久以来一直缺乏中文学习资料,所以DBT近几年才被我国心理从业者广泛了解。而且,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几乎没有人探索过DBT在家庭育儿领域的应用,即对于做家长的人,它有什么具体的指导意义。

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我酝酿了10年之久。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经过了系统的DBT训练,对辩证行为疗法有“一见如故”“灵魂契合”之感,既感叹于它深不可测的辩证智慧,又折服于它变幻莫测的实践技巧。所以,毕业后我就参与了在辩证行为疗法领域最权威的学习资料之一《DBT情绪调节手册》[1]的系统翻译工作。之后,我又在多年的“儿童、青少年、家庭心理咨询”工作中,反复实践、应用、体会辩证行为疗法对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价值。同时,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截至本书出版之时,我的儿子嘟嘟10岁,小女儿娜娜4岁。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辩证行为疗法也反复给予了我很多方法和智慧。与辩证行为疗法“亲密接触”的这些年,它慢慢地融入了我的生命,变成了我的生活哲学。凭借一手的临床和生活经验,这本书,针对如何将辩证行为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家庭育儿,进行了全方位、各角度的阐述,可谓“十年磨一剑”。

市面上现有的育儿图书,有的强调家长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从而达到规范子女行为的目的;有的强调对孩子的共情、理解、同理心等教育理念。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而辩证行为疗法不仅融合了这两个方面的育儿需要,而且还能看到常常被忽略的家长的情绪和想法。看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不知道为什么学过的育儿方法用不出来;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应该对孩子有同理心,但就是做不到。

育儿是一件高情绪体验的事情。尤其是在碰到育儿挑战时,管理好我们的情绪,既重要又困难。而辩证行为养育法恰恰就是针对情绪体验非常强烈、需要在调节情绪方面得到帮助的人群研发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发展更有效的情绪应对方式方面,可以说是有奇效的。

辩证行为养育法强调接受现有的生活和现在的行为,同时又要学会去改变生活和无益的行为。换句话说,“辩证”就是把相反的观点结合起来。在育儿中,我们常常碰到两难的境地。我们当然要爱孩子,但也要避免溺爱孩子。孩子需要规则和边界,但他们并不需要被吼骂。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不讲技巧地粗暴管教。对孩子的管教的确很重要,但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DBT当中的“D”(Dialectical,辩证)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种矛盾。

辩证就是把两个看似相反的东西,同时拿在手里、记在心里、用在生活中;辩证就是跳出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让两个极端能够有秩序地进行融合,实现和谐共生、辩证统一。在育儿中具体的体现可以是,既态度温和,又能为孩子划定清晰的行为界限。对于划定好的界限,要坚守而不退让,但在过程中又要有耐心。这样的教育不仅有效,而且也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温和与坚定,这两者不仅高度统一,而且互相成就。它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或折中,而是“第三种可能”。

如果孩子因为感到些许疲劳就耍赖不写作业,在辩证天平的一端,即纵容与溺爱的状态下,父母可能会选择姑息孩子偷懒;而在天平的另一端,过于严厉和对规矩的执行过于僵硬的父母,可能在孩子生病时,也要逼着他完成繁重的作业。这两种极端做法都无法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前者损耗自律,后者伤害自由。而具有辩证智慧的父母也许会想到“第三种可能”,比如,充分理解和肯定孩子身体上的不适、孩子对作业的畏难情绪,以及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同时,积极鼓励孩子发展出规划作业、细分步骤、逐个解决困难的能力,甚至是与老师真诚沟通、寻求谅解、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等更复杂的人际沟通技巧。在“第三种可能”里,孩子不仅感受着无条件的关爱,而且感受着标准,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内驱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一个有爱、有能力,又有内在动力的孩子,就是自由且自律的。

这本书每一章的内在结构都包括理论核心、具体技巧、实践练习三个部分。

理论核心

小孩子可以做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成年人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有智慧的决策。父母在育儿时要依靠智慧,扮演成年人的角色。把对立的、互相消解的东西,变成统一的、互相成就的东西,这种智慧就是辩证行为养育法的理论核心。辩证的思维方式会在各章节中被反复应用,以帮助读者建立思维习惯。

具体技巧

如果说辩证行为养育里的“辩证”二字是理论核心,那么“行为”二字就是实现这个理论的具体技巧。辩证行为疗法本身提供了几十个配有作业练习单的、可以在每天的生活中去实践的、具体的行为技巧。我以此为基础,提炼了约30个最经典、最适合应用于育儿的技巧。本书基本上采用的是“每一节阐述一个技巧”这样的结构,为读者进行讲解。

每节围绕一个育儿痛点展开,讨论一个具体的例子。有的是基于咨询案例或育儿培训班学员的经历改编的例子,有的是我本人教育子女的经历——这些案例普遍能引起家长的共鸣。比如:孩子磨蹭拖沓、做事不专心;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孩子有自我伤害的想法;等等。以具体案例展开讨论,我们会摸到育儿的症结所在,思考更灵活有效的“第三种可能”。然后,我会讲解这个方法怎样融合了两极、做到了辩证,为什么它更灵活有效,它对应了辩证行为疗法中的什么技巧?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读者毫不费力地理解辩证行为养育法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实践方式。

实践练习

读了、理解了一个技巧是一回事,去运用这个技巧可能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本书在每一节的末尾,都附有配合该技巧的练习和思考题,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和应用。此外,书中的案例与案例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对技巧的阐述是进阶的,让读者在不断复习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掌握的技巧。前面讲解过的技巧,在后面的案例中会反复提及,而且会引导读者用两个或多个技巧解决同一个育儿困境。这是因为,辩证行为疗法告诉我们,虽然不是所有的技巧在任何时候都会管用,但总有些技巧在某些时候会有用。

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家长能不断地体会到:技巧需要练习,同时也是灵活的,很多时候答案不止一个。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同的场合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我们虽然不可能预见到每时每刻的每一种可能性,但作为家长,我们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很可能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本书会带领读者挖掘自己已经知道的信息,用这些已知的信息和技巧扩展自己的选择面并发展新的技能,通过技巧练习,探索辩证行为疗法是怎样描述、构思、处理我们与子女的相处方式的。当工具箱里的工具扩充得很丰富时,家长就能切实体会到,面对挑战,解法不止一个,育儿是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

另外,从幼儿园小朋友到高中生,本书特意选取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作为案例。这么做是为了告诉读者,DBT育儿不受孩子的年龄限制,适合于养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甚至与已经成年的孩子相处也是很有用的。有理论指导、有温度、有方法的育儿当然是从孩子越小的时候开始越好。但最佳的时机永远是现在,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晚。这何尝不是一组辩证呢?

如果家长在不闻不问和焦虑吼骂之间找到了第三种可能,孩子就会获得平和的心境,以及淡定与宽容的态度。

如果家长在鲁莽行事和唯唯诺诺之间找到了第三种可能,孩子就会变得开朗并获得自信和创造力。

如果家长在纵容溺爱和烦琐的规矩之间找到了第三种可能,孩子就会获得掌控自己的力量,有能力选择健康的事物,成为自驱力丰满、自由且自律的人。

为了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家长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敦促自己在生活中练习书中的技巧。此外,我还会建议家长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辩证行为疗法育儿课程、直播、工作坊、小组讨论等。在集体学习中,不仅能收获老师给予的及时反馈,而且能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

有效育儿需要家长保持成熟稳定,具有辩证的智慧。所以,本书的落脚点是“育儿即育己”,养育孩子的过程,说到底是让自己成长的过程。辩证行为疗法当然可以应用于育儿,但同时它首先应该应用于自己的人生。辩证概念不仅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育儿工作,更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辩证行为疗法能为自我情绪的管理提供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它让我们能同时兼顾情绪和理智,做到用理智对情绪进行回应。这些都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有效育儿的前提。有时候,不是我们敦促孩子成长,而是孩子敦促我们成长。

我们要带着“育儿即育己”的谦卑,践行“言传不如身教”这一真理。比如,要让孩子不磨蹭、不拖沓,我们就要直面自己的拖延,直面导致我们拖延的恐惧和焦虑。在辩证行为疗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看到“一味追求完美”和“一味逃避行为”这两个极端,找到辩证统一的第三种可能,用这样的自我管理为孩子树立合适的榜样。

再比如,要做到在面对孩子时保持情绪平和稳定,就要在日常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中,磨炼自己的情绪管理和调节能力。而要在育儿中做到辩证,就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锻炼自己综合考虑事情、避免极端思维的思考习惯。

辩证行为养育法不仅是一套育儿技巧,更应该是我们的处世哲学。如果它能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就会出现在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点滴中,然后辩证的哲学就会自然地成为孩子的处世智慧。

当我们更接纳自己、更成熟稳健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也会更有能力去帮助孩子成长。套用电影《芭比》(Barbie)里的一句台词:我们做父母的,要保持静止而稳定,这样,当孩子回望我们时,才能知道自己走了多远。

我希望能通过本书与各位为人父母者共勉。愿我们回到自己,看见孩子,重建关系,见证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2023年10月1日

写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



[1]玛莎·M.莱恩汉.DBT情绪调节手册[M].祝卓宏,等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