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2:秦晋恩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十三章 齐桓公有野心了

转眼之间第二年夏天到了。

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

齐桓公三十二年(前654年),以齐国为首的盟军讨伐郑国。

郑文公一面死守,一面派申侯前往楚国求救。

申侯去了楚国,而另一个人偷偷去找郑文公了。谁?辕涛涂。

辕涛涂来干什么?举报。

“主公,您要当心申侯啊。您看他又是修城,又是跑楚国的,他对主公您有很多怨言,说虎牢是齐侯赏给他的,他的功劳那么大,您却一点儿赏赐也没有。您当心吧,我听说他想借着楚国的力量强占郑国呢。”辕涛涂就这么说,也不管郑文公信不信。他知道,这样的话,郑文公就算不全信,对申侯也会有所怀疑。

“不会吧?”郑文公说。

“主公您想啊,原先楚王对他多好啊,可是后来他给齐国出主意对付楚国。齐侯帮他得到了虎牢关,可是现在他帮着楚国对付齐国,这就是一头养不熟的狼,谁对他好他就咬谁。”辕涛涂说得倒也不错,不过他没有把申侯出卖自己的事情说出来,见郑文公将信将疑的样子,知道火候差不多了。

辕涛涂拍拍屁股走了,郑文公心里开始打鼓了。

90

那边,申侯到了楚国求救。

楚国君臣一商量,子文出了个主意,什么主意?攻打许国。这样,盟军必然搭救许国,郑国之围也就解了。

楚国军队立马出发,攻打许国。盟军果然去救,于是楚国撤军,盟军也不再攻打郑国。

照理说,申侯算是立了一功,回到郑国,满指望弄点儿奖赏。谁知郑文公没给什么好脸,就说了句辛苦了就算完事。申侯大失所望,不免有些怨言。

又过了一年,又是夏天,齐国军队又来了。

这一次,齐桓公没有调动盟军。正因为没有调动盟军,郑文公害怕了。通常,盟军看起来人多势众,其实战斗力很一般,主要是用来吓人的。相反,如果是齐国自己出动,那战斗力没的说,目标就是消灭你。

齐国来狠的了,而楚国很可能不敢与齐国公开对抗。怎么办?郑文公愁死了。

这个时候,一封鸡毛信寄到了孔叔的手里。信中写道:“撺掇郑国背叛齐国的是申侯,帮助郑国与楚国往来的是申侯,窃取虎牢准备造反的还是申侯,而齐国最恨的也是申侯。这样的人为郑国带来了连年战争,为什么不杀了他向齐国谢罪呢?”

谁写的信?辕涛涂。

孔叔一向很讨厌申侯,当即把这封信送给了郑文公。郑文公一看,就是这么回事啊,这申侯自己发财,害大家受苦。于是当即召申侯来见,申侯以为又是派自己去楚国求救,又能发一笔小财了。

“申侯,你让我们投靠楚国,如今齐国又来了,楚国怎么不来救?没办法,借你的人头一用。”郑文公说完,连辩解的机会都不给申侯,直接拖下去砍了。

可怜申侯,算计了一辈子,临死连自己被谁算计的都没弄明白。

人头送到了齐军大营,再加上郑文公诚恳的道歉和认错,以及孔叔和管仲的交情,齐桓公原谅了郑国,而郑国又重新加入了会盟,回到了组织的怀抱。

到了冬天,出大事了。

周惠王驾崩了。

王子郑担心王子带趁机搞破坏,于是一面严密封锁消息,一面派弟弟王子虎前往齐国报丧,请求支持。

齐桓公一看,好事啊,当即发出盟军征集令,于是八个会盟成员国各自派遣一名大夫,多的派战车一百乘,少的也有五十乘,浩浩荡荡赶到洛邑。到了这个时候,王子郑才宣布老爹已经过世了,而王子带一看这架势,就知道自己没戏了。

就这样,王子郑成为周襄王。

王子郑能够成为周襄王,完全是靠齐桓公撑腰。为了感谢齐桓公对自己的帮助,周襄王建议召开会盟,重申王室对齐桓公的支持。

于是,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天,齐桓公在葵丘召开会盟,算是周襄王登基之后的第一次会盟,周襄王派宰孔前往参加。

会盟上,在诸侯们登台歃血为盟之前,宰孔在台上代表周襄王把祭肉赐给齐桓公,说:“周天子祭祀文王、武王,派遣我把祭肉赐给伯舅。”

祭肉称为“胙”,别小看这两块肉,这代表了极高的荣誉。

齐桓公不敢直接接过祭肉,他准备下阶拜谢之后再接受。

“且慢,天子派我来的时候交代了,说伯舅年纪大了,特别恩准您不用下阶拜谢。”宰孔急忙拦住了齐桓公。

齐桓公有些犹豫,看看台下的管仲,管仲指了指台下。

“天子的威严就在前面,小白我岂敢受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拜谢?不下拜,我唯恐在诸侯位上摔下来,给天子留下羞辱。我岂敢不下阶拜谢啊?”齐桓公坚持,还是下阶拜谢了,之后登上台阶接受祭肉。

这一次会盟,除了再次强调要尊周王以及听从盟主命令之外,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所有这些内容,都是近段时间有苗头的问题,针对性都很强。那些原本还有些蠢蠢欲动的诸侯算是彻底断了念头,老老实实回去过日子了。

盟约的最后这样写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言归于好,这个成语出自这里。

盟誓仪式结束之后,管仲想起一件事情来。

“主公,您看周王室,要不是咱们全力帮助,王子郑和王子带就是你死我活了。也别只看别人,齐国的世子还未确定,早点儿定下来吧,省得大家有想法。”管仲想的是这件事情,确实,自己和齐桓公岁数都大了,确定继承人一事迫在眉睫。

“这事情我不是没想过,你看,王姬没有儿子,所以没有嫡长子,其他几个夫人共有六个儿子。再有七个儿子是妾生的,就不说了。这六个儿子中,岁数最大的是大卫姬生的无亏,最贤能的是郑姬生的子昭。我私下里已经答应传位给无亏了,不过还没有最后确定,仲父替我合计合计。”齐桓公提起这个事情来,有点儿头痛。之所以迟迟不定,还是担心一旦定了再反悔,到时候再换,那不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管仲早就已经想好了,按照常理,就该轮到无亏,可是无亏跟竖貂和易牙混在一起,今后他当了国君,这个国家还能好好的?

“没有嫡长子,就谁贤立谁,公子昭最合适。”管仲看好公子昭。

“可是,万一无亏不服气,闹事怎么办?”

“没关系,我们找一个靠得住的诸侯,把公子昭托付给他就行。”管仲早想好了。

“那找谁?”

“宋公。”

“为什么?”

年初的时候,宋桓公去世。

世子兹父继位,就是宋襄公,而兹父的哥哥目夷做了太宰。有人问,兹父难道不担心目夷篡权?当然不担心,因为他根本就想把位子让给哥哥坐。

原来,兹父是夫人生的,因此被立为世子,而目夷是他的庶兄。大概是宋桓公教育得当,兄弟两人的关系十分好,宋桓公也很疼爱他们。

兹父决定把宝座让给哥哥,于是就去找父亲提出请求,宋桓公问为什么,兹父说:“我娘是卫国人,我跟我舅舅关系很好,常常去串门,我要是当了国君,就不方便来回走动了。”

宋桓公拒绝了兹父的请求。

但是,兹父再三请求,宋桓公只好接受。

“孩子,你弟弟把世子之位让给你,你来做这个世子吧。”宋桓公对目夷说。

“不行,按照规矩,就该是弟弟,这种坏规矩的事情,我不能做。”目夷拒绝了,不仅拒绝了,还跑到卫国去了。

兹父一看,你跑去卫国了,我也去卫国吧,结果哥儿俩都来到了卫国。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奇妙,有的国家兄弟相残只为争夺国君之位,有的国家兄弟互相谦让,人跟人的境界真是不能相比。

后来宋桓公病重,派人去招兹父回来,说:“你要是不回来,爹就会忧虑而死。”就这样,兹父才回到宋国,宋桓公把他任命为世子。这之后,目夷才回来。

宋襄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管仲很喜欢他,觉得他靠得住。

齐桓公和管仲找到宋襄公,寒暄一阵,话入正题。

“小宋啊,我准备立公子昭为世子,今后若是公子昭有什么难处需要帮忙的,还请你助他一臂之力啊。”齐桓公说,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

“这……我哪里有这样的能力?不过盟主看得起,我尽力就是。”宋襄公没有一口答应,但是从心里感激齐桓公看得起自己。

91

现在齐桓公对举办会盟上瘾了,他很享受在会盟上那种众星捧月、被众人拍马屁的感觉。

夏天刚开完,秋天又要开了。管仲劝他,他也不听,人老了就是这样一根筋。

谁也没有想到加入了组织会这么麻烦,整天开会什么也干不了。大家都不想去,可是不去还不行。没办法只能去,去了都是应付。周襄王也挺烦的,但也没办法,派了宰孔去应付。

这一次的会盟比较无聊,人人都提不起劲来,弄得齐桓公也有些没趣。怎么办呢?齐桓公还想弄出个什么热点来。猛地,他有主意了。要干什么?他宣布要上泰山封禅。

封禅历来都是帝王的事情。从黄帝到周成王,都在泰山封禅。封禅是怎么回事?封禅分为“封”和“禅”两个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歌颂上天的威力和恩德;禅梁父(泰山下面的小山),在梁父扫清地面祭地,感谢大地的养育之恩。

如今,齐桓公要封禅,什么意思?

他有更大的野心了。

每个人都反对,但是,每个人都不敢说。

“管老,你怎么不劝劝?”宰孔悄悄问管仲。

“齐桓公爱面子,我私下劝他吧。”管仲担心当着众人劝反而会让齐桓公犯驴脾气,到时候不好收拾。

吃完晚饭,管仲去找齐桓公,准备劝劝他,老了老了,别晚节不保。

“仲父,咱们什么时候封禅?”管仲没说话,齐桓公说了,他还挺兴奋,觉得自己这个主意挺好的,就急着去做。

“主公,我来就是要说这个事情。”管仲早就想好了怎么说,对付齐桓公,他有的是办法,“从古至今,封禅泰山的据说有七十二家,不过我知道的只有十二家,他们是无怀氏、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和成王,不是帝就是王,都是受天之命举行封禅大典的。主公啊,我看,您就省省吧,别操这心了。”

齐桓公一听,有些意外,没想到管仲会反对。不过,他有自己的理由。

“仲父,你想想,咱们这些年来成就了多少事业啊?北伐山戎,灭了令支、无终和孤竹,最西到了大夏;南讨楚国,最南到了召陵,楚国臣服。三次组织盟军,六次召开会盟,这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哪个国家敢对抗我们?我们有这样的功业,难道不是和夏、商、周一样受命于天吗?”齐桓公振振有词。

换了别人,被齐桓公这一通说,立马妥协。可是,管仲是什么人?

“主公啊,您的功业那是没的说,刚才您说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咱们帮助周王室维持稳定,帮助鲁国平定内乱,帮助宋国确定国君,帮助卫国和邢国复国,您的威望比周天子还高啊。”管仲先给齐桓公戴一堆高帽子,看他挺高兴的,于是接着说,“可是,您知不知道,帝王们封禅那可不是一拍脑门儿的事,那是有征兆的。封禅当年,一定是黄土高原长出了嘉禾,江淮之间长出了三脊茅,然后用嘉禾和三脊茅进献上天。同时,西边进贡了比翼鸟,东边进贡了比目鱼。有了这些征兆,才敢封禅。可是您看看咱们,嘉禾不生,蒿草茂密,凤凰麒麟没看见,凶禽恶鸟到处飞。主公您说,咱们能封禅吗?”

管仲这一番话,说得齐桓公目瞪口呆,心服口服。

“那……那算了,等等再说吧。”

虽然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齐桓公的野心却没有打消。他开始向管仲讨教当年周武王伐商纣的事情,管仲自然知道他要干什么。

管仲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必须阻止齐桓公,他在等待时机。

终于,齐桓公在做了一晚上的齐王梦之后,第二天忍不住向管仲摊牌了。

“仲父,在你们的辅佐下,齐国成就了霸业,我现在觉得只当霸主不够了,我想称王,您看怎么样?”齐桓公问。

“这……您要问鲍叔牙。”管仲把问题推给了鲍叔牙。

于是,齐桓公派人请来了师父。

“师父,我想称王了,你觉得怎样?”

“这……您该问宾须无。”鲍叔牙看了看管仲,把问题推给了宾须无。

齐桓公一看,好吧,这两位挺能摆谱儿的。

没办法,把宾须无给请来了。

“宾大夫,我想称王,仲父和师父都说应该听你的看法,那你就说说,别再推给隰朋了啊。”齐桓公先把话说了,省得宾须无再推。

宾须无原本也想推,但现在齐桓公都发话了,自己也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格,没办法,只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主公,您想听实话,还是想听假话?”宾须无问。

“照实说,仲父和师父都在这里,为什么要说假话?”齐桓公觉得今天的事情有些古怪。

宾须无看看管仲,再看看鲍叔牙,这才开口:“主公,古代能够称王的,都是君主的德能比臣下高的。恕我直言,我们现在是臣下的德能比主公高。”

话音未落,齐桓公腾地站了起来,倒退几步,目光在眼前的三个人身上扫视。

管仲三人见齐桓公站起来了,谁还能坐着?也都站了起来。

“唉!”齐桓公叹了一口气,说道,“想当年,周太公德能高,周王季德能高,周文王德能高,周武王德能高,周公旦德能高,凭他们,大周也仅仅能控制四海之内。如今我的儿子们都不如我,而我不如你们三位,看来,上天注定我是不能成就王业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此之后,齐桓公再也没有想过要称王了。

也就是春秋,当臣下的敢说国君不如臣下,到了后世,谁敢这么说?皇上永远是英明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