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在农业方面较新的研究领域,其涵盖面广,牵涉的问题较多。因此,关于都市农业的相关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的相关理论众多,还未形成定论。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其基本构思是:立足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而“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因其不仅是新兴的研究领域,而且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所以国内外对它的定义众说纷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都市农业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1.1.1 日本经济地理学家青鹿四郎提出的都市农业概念
1935年,青鹿四郎在《农业经济地理》中首次定义了都市农业。他提出,都市农业首先在地理位置上通常位于都市内部及周围,其所涉及区域的农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城市经济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品类多元化经营的特点;从面积上来说,都市农业面积一般是城市面积的两三倍,并且呈现出集约化、高标准生产的特征。该定义重点在于对农地分布模式的陈述。都市农业主要经营奶、鸡、鱼、菜、果等,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2.1.1.2 日本农业经济专家桥本卓尔提出的都市农业概念
1998年,桥本卓尔提出了新的都市农业概念,即都市农业是指在都市内部和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其影响并被其包容形成的一种高级农业形态,最直接获益于都市健全的基础设施。因此,都市农业展现出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与市民住宅用地等密切相关、镶嵌与融合的农业。这一概念重点指出了外部环境的作用。
2.1.1.3 美国经济学家休马哈提出的都市农业概念
人类属于自然界的弱势群体,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把城市居民与自然界有机连接在一起,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为其提供了必需的工业和农业原材料,不断满足都市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2.1.1.4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都市农业概念
2006年,联合国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都市农业是指发展位置处在都市内部和周围区域的农业,以满足城市居民需求为主要目标,能有效利用自然与城市废弃资源,把散落于都市内部与城郊各个角落的土地与水源进行集约化应用生产,种植各种农作物,为大中城市居民提供从生产、加工、物流、消费到配套服务的一条龙经济活动。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的主要不同在于其已成为都市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2.1.1.5 中国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综述
中国关于都市型农业的理论探索是从1995年开始的,历经20多年发展,但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中国学者在都市农业的研究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种观点:
(1)都市农业是针对地域化经济的一个概念。其不仅涵盖城市角落中的小块农田,而且涵盖城乡接合部的城郊农业与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多元化需求的农业。
(2)都市农业是一个发展和动态的概念。
(3)都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其属于一类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题,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
(4)都市农业是一类具有高级经营形态与模式多元化的农业。
目前,都市农业概念广泛,界定并不清晰,不仅给政府研究工作造成不便,而且限制了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和进步。2016年9月,在中国农学会都市与休闲农业分会的成立大会上,国内权威专家梳理近年来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相关文献,把都市农业概念定义为:都市农业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基于全部城区范围和大都市经济圈,满足都市多元化需求,推进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性、业态多种多样、三产融合的产业综合服务保障体系的作用,是都市经济和循环系统的核心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中现代农业的表现形式。
2.1.1.6 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
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将都市农业定义为:都市农业是都市与郊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高层次阶段,其位于城市内部与周边,扎根于城市,并与城市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并为大中城市提供高质量安全的农副产品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农业在都市发展中集约化、多功能的高级农业形态。它密切依托和服务于城市,是城市与农业经济的命运共同体。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观光娱乐、生活体验等多功能性的都市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其外延已拓展到工业化、休闲、会展、创意和精准农业等。都市农业能充分发挥大城市在人力资源、资金、物流、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高端模式,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综合平台和载体。
按照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定义,都市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地区的一种综合农业行为,包括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一直到食品安全监管和休闲体验的整个经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