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州驿双向发车
话说苏护恨纣王昏庸无道,还被纣王威逼利诱,要自己的爱女妲己嫁给他。苏护本有心以死抗争,但为了君臣之义,为了黎民百姓免受战争的荼毒,最终还是答应把女儿送去朝歌。
苏护跟家人嘱托好,伤感了一夜。次日点三千人马、五百家将,护送妲己起程。妲己拜别了母亲和长兄,哭得是梨花带雨。
一路上逢州过县,涉水登山。这一天天色将晚,刚到恩州地界,就见恩州驿驿丞在前面迎接。
苏护拱手道:“烦请驿丞收拾驿馆的贵宾客房,好安置贵人。”
驿丞却支支吾吾道:“不是我吓唬人啊,这家驿馆三年前出了一个妖精,之后凡有一应过往老爷,为了安身保命,都不敢在里面安歇,请贵人权且在行营安歇,可保安枕无忧,不知老爷尊意如何?”
苏护却不信邪,大喝道:“天子贵人,怕什么妖魅!放着好好的驿馆不住,让我们住兵营?真是岂有此理!废话少说,快去打扫驿中贵宾客房,若是耽误了贵人歇息,拿你问罪!”
驿丞看出苏护是把对纣王的怨气往自己身上撒呢!不敢再多说什么,赶紧为他们准备了最好的房间。苏护的其余家将人数太多,还是住在行营里面。
这驿馆不愧是“皇家招待所”,装饰得格外豪华,贵宾客房更是配置了檀木熏香,对消除旅途疲劳分外有益。
苏护住得舒服了,气也消了大半,兴致勃勃地跟送茶的伙计聊起天来。
原来驿馆还承担着驿站的功能,跟旁边的冀州驿互发马车,传递信息和货物。
马车从这条线路的起点(恩州驿)行驶至终点(冀州驿)需要1个时辰(相当于2小时),回来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伙计像是要故意考考苏护似的问道:“苏大人,如果每隔两刻钟(时辰)从这条线路两端同时发出一辆马车,那么每辆马车一共会遇到几辆对面驶来的马车呢?”
苏护猛一听,觉得这道题目太容易了,心想:全程1个时辰,间隔时辰发车,,两个驿站在1个时辰内都会发4辆马车。因为路程和花费的时间都一样,所以每辆马车的速度也都相同。因此,从恩州驿发出的马车在时辰会遇到对面驶来的第一辆马车,在后面的时辰又会遇到后面发出的另外3辆马车,因此遇到4辆马车。他正要回答,又一想,不对,应该是5辆马车。因为这辆车到终点站冀州驿时正好有一辆马车出发,所以应该遇到4+1=5辆马车。
苏护跟伙计求证后,却被告知答案不完全正确。伙计很认真地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面上画了一张图,如下所示。
然后,伙计说:“苏大人,这图中上、下两条直线代表两个驿站发车的时间线,时间线往画面右方就是未来,时间线上还画了许多相等的间隔,每个间隔代表时辰,每条斜线代表一辆马车,而两条斜线相交的点就表示两辆马车相遇的地方。
“比如,甲乙这条线代表甲时刻离站下行的马车,它在1个时辰(4个时间间隔)后行至终点(乙时刻)。您可以清楚地看到,它要遇到对面驶来的马车不是4辆,也不是5辆,而是9辆(9个相交点)。其中包括它刚离起点站时正好进站的一辆马车和它到达终点站时正好出站的一辆马车。
“您再看丙丁这条线,这条线表示头班马车的情况,它只遇到5辆对面驶来的马车。而二班马车遇到6辆对面驶来的马车,以后逐班递增,增至遇到9辆对面驶来的马车就到顶了。接近末班马车的情况与这类似,从遇到9辆对面驶来的马车逐班递减至只遇到5辆对面驶来的马车(末班马车)。
“所以发车相遇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有峰值也有谷值,苏大人刚刚的答案只能说还不完全对,遇到5辆对面驶来的马车只是头班或末班马车的情况,需要像这样作图来分析所有情况才对。”
苏护点了点头,忽听后院妲己的客房传来一声尖叫。苏护暗道不妙,提起宝剑就直奔妲己的客房。
隔着门扇,只见房间里阴风阵阵,黑咕隆咚,苏护刚要撞门,里面的灯却点亮了,只见妲己穿戴整齐,款款走出,看模样毫无异状。
“刚刚你是不是发出了叫声?”
“是啊,爹爹,小女只是做了一个噩梦,现在已经没事了。爹爹您也早点安歇吧。”
苏护虽然心存疑惑,却也没再多言。他可不知道,从此刻起,他的爱女妲己已被千年狐狸精附体,她正是奉了女娲娘娘的旨意,要找纣王报仇,断送这殷商王朝六百年的基业!
自测题
S1路公共汽车从起点西单站到终点东单站全程15分钟。如果每隔5分钟,从这条线路两端同时发出一辆公共汽车,那么每辆公共汽车一共会遇到几辆对面驶来的车呢?
自测题答案
遇到这类题目,可以先画一张示意图,问题的解答就一目了然了。
图中上下两条直线代表两个站发车的时间线,时间线往画面右方就是未来,时间线上还画了许多相等的间隔,每个间隔代表5分钟,每条斜线代表一辆公共汽车。
比如AB这条线代表A时刻离站下行的公共汽车,它在15分钟(3个时间间隔)后行至终点(B时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遇到的对面驶来的车是7辆(7个相交点),其中包括它刚离起点站时正好进站的一辆车和它到达终点站时正好出站的一辆车。
我们再来看CD这条线,这条线表示头班车的情况,它只遇到4辆对面驶来的车。而二班车遇到5辆对面驶来的车,以后逐班递增,增至遇到7辆对面驶来的车就到顶了。接近末班车的情况与之类似,从遇到7辆对面驶来的车逐班递减至只遇到4辆对面驶来的车(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