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县治,变革
由于南乡县城的面积实在太小,诸多安置问题接踵而至。
不过,这对魏正来说并不算是什么问题。
前世逼仄的居住环境......
他大手一挥,县寺后面的大院子就腾出来。
诸葛亮的家眷以及各丞相府各级官员随行而来的子嗣,就被妥善在这个大院子之中。
后院相对较为幽静,虽比不上往日居住的府邸宽敞奢华,但他们来,本就不是享受的。
至于魏正,他对居住条件的要求简单到极致。
考虑到诸多事务需要处理,他干脆直接住在了县寺前院。
用后世的说法,这就等同于吃住都在办公室了。
不过,这里的条件当然要比后世好得多。
前院旁边的一个侧院被特意整理出来,里面足足有九间房屋。
如此一来,不仅魏正有了舒适的居住空间,就连他的侍卫、婢女也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
魏正将这些生活琐事一股脑地交给了贴身丫鬟邓嘉,自己则径直前往县寺正堂。
毕竟,摆在他面前的事务千头万绪,除了要应对人口匮乏这一严峻问题,其他诸如资源调配、府库的收入与支出等各项事务,都亟待他去梳理和解决。
董厥的能力虽然很强,但局限于眼界,能做的其实不多。
刚一踏入前堂,魏正便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匾高悬其上,上书“南乡相魏”四个崭新的大字。
看到这四个字,魏正不由得笑了起来。
他这段时间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份是县长,却总是下意识地忘了,南乡县乃是他的封地。
如此说来,他真正的身份应该是南乡相。
若用后世的行政级别来类比,这就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主政者。
正堂之中,南乡县的各级官吏早已齐齐赶到。
他们身着整齐的官服,神色恭敬,见魏正进来,纷纷跪地稽首,齐声说道:“拜见君侯。”
在县里,“县君”这个称呼,就意味着一县之君。
是县里至高无上的存在,掌控着县里的大小事务和众人的命运。
当然,关于“君”的定义,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只有被县君征辟的人才会拜其为君,而其他未被征辟的官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算将其视为真正的君主。
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实际上,即便不是被县君征辟的官吏,同样可以跪地称其为君,关键就在于他们自己的选择。
至于县君愿不愿意把你当做是臣,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些东西,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看当事人双方。
而在南乡县中,所有官吏都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那就是跪地稽首,心悦诚服地拜魏正为君。
这些官吏之中,本就没有什么根基深厚的世家大族。
即便有,也不过是一些偏支旁脉,在当地并无太大的影响力。
况且,魏延管辖汉中长达十余年,如今他的儿子魏正担任南乡相,此地又是魏正的封地。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考量,众人心里都清楚,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安稳地生活下去,继续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那就必须奉魏正为君,唯其马首是瞻。
所以,当魏正踏入正堂的那一刻,他们便以最恭敬的礼节,表达了对这位新主的臣服。
这是一个态度。
接下来,他们要看的,就是魏正的态度了。
而县丞董厥开始为魏正介绍起来。
管政事的有有秩、啬夫、乡佐、乡三老、令史。
他们隶属于县丞。
管治安、罪犯的有亭长、邮、游檄和尉史。
他们隶属于县尉。
当各级官吏一一介绍完毕之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到魏正身上。
这位年轻的南乡相身上散发着别样的气场,让大家既好奇又期待。
魏正神色平静,声音洪亮而清晰,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直接切入正题:“想来诸位都听说了,我是诸葛丞相的关门弟子。
在丞相身边多年,深受老师教诲,我最看重的便是赏罚分明。”
他微微顿了顿,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当下,我们遵循的律法是蜀科。
但大家都清楚,时移世易,南乡县有自身的特殊情况。
所以后续,我会针对各项政事展开全面改革,律法层面也会根据本地的实际状况进行细化。”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变得更加严肃,“待各项事务、政令颁布之后,我只对事不对人。
无论官职大小,无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
“如果你们对新的政令、律法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完全可以私底下找我沟通,我非常欢迎大家提问交流。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在执行层面,你们必须毫无异议、毫无差错地先行执行。”
魏正加重了语气,“这不仅是对我负责,更是对南乡县的百姓负责,对我们共同的职责负责。
只有政令畅通无阻地执行下去,南乡县才有发展的希望。”
魏正的话掷地有声,在正堂内回荡。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谨唯君侯之命是从。”
最起码一点,从说话方面,这位南乡相条理清晰。
他们心中对这位新主的雷厉风行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我看来,目前以县级的架构来治理南乡县是远远不够的。”
魏正神色沉稳,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这是他担任南乡相后下达的第一道政令:“接下来,我会按照郡治的级别,来治理南乡县。”
此言一出,堂内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众人面面相觑,眼神中既有惊讶,又有疑惑。
毕竟,这一举措意味着南乡县的治理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原本县级的管理架构跃升为郡级,无论是行政体系的复杂度,还是对资源调配、人员任用等方面的要求,都将大幅提升。
闻言,堂内众人神色各异,喜忧参半。
对于一些年轻且怀揣抱负的官吏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按照郡的规格来治理南乡县,必然会增设诸多职务,就如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晋升的大门。
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了现有权力格局的官吏来说,却满心忧虑。
职务的增多意味着各项事务将进一步细化,原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会被分散。
他们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仅凭一己之力掌控诸多事务,发号施令。
而且,随着治理模式向郡级靠拢,上计制度也会更加严格。
所谓上计,便是将地方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上级考核。
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督与审查,稍有不慎,便可能在考核中失利,影响自己的仕途。
其中一位年长的官吏微微皱眉,忍不住低声说道:“这权力一分散,往后做事怕是没那么容易咯。”
旁边一位年轻的属吏却兴奋地回应:“但这也是咱们晋升的好机会呀,只要能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何愁没有出头之日。”
魏正似乎早已料到众人的反应,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南乡县作为我的封地,地理位置特殊,又承载着诸多发展重任。
各位,变革虽会带来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
权力的分散并非坏事,它能让我们各司其职,提高效率。
而上计制度的严格执行,是为了确保我们的工作真正惠及百姓,推动南乡县的繁荣。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南乡县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先给大家道歉,因为不是全职,所以没有存稿。春节期间,更新会有点不稳定。
另外,从权谋转换到内政治理上,风格可能会有些变化,还望大家都多点包容。
对于如何在汉末发展一县之地,和后世的改革试点有点相似。
但毕竟是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
大家有什么好的注意,都可以评论,有好的建议会加精,并酌情采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