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唤名臣满朝,偏来红颜祸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5章 内阁权谋策万机

紫禁城内,内阁也接到了严嵩被提拔卓耀的旨意。

阁员无不惊讶诧异,因为这份旨意并没有经过内阁,甚至也不是首辅商辂拟稿。

从永乐时期以来,政治的枢纽全在内阁。

明朝时期的内阁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内阁是完全不同的组织。

现代西方的内阁,是议会政治的产物;它的权力是相当的庞大,有时甚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除了偶然受到议会制裁以外,不受任何的限制,整个的内阁,人员常在六七人以上,有时多至二三十人;

全体阁员不是出于一个政党,便出于几个政见不甚悬殊的政党;

内阁总理,纵使不一定能够操纵全部的政治,但是他在内阁的领导权,任何阁员都不能加以否认。

明代的内阁,是皇帝的辅政部门,也是朝廷的最高行政机关,因此又称“政府”。内阁首席阁臣称“首辅”,是政府的首脑。

明代内阁制度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洪武年间,废除丞相制。

第二阶段,永乐、洪熙、宣德年间,内阁制度形成。

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开始设立内阁。

本着“用人惟贤、惟材”的精神选拔官员入阁。因文渊阁地处皇宫午门之内东角门,故称“内阁”。

入阁之臣称“阁臣”、“阁老”、“辅臣”。

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专典机密”,“职知制诰,日备顾对,参决政机,隐然相职”。

阁臣朝夕侍于皇帝左右,“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是皇帝的“腹心之臣”。

他们品位虽然不高,但“专典机密”,“职知制诰,日备顾对,参决政机,隐然相职”。

永乐时期内阁的职责是:

入内阁,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献告谟猷,点检题奏,拟议批答,以备顾问,平庶政。

不得专制九卿事,九卿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截止到宣宗的这个时期,内阁还未发展驾驭六部,内阁中的大学士称谓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此时的内阁简单来说,是皇上的秘书部门。

第三阶段,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形成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格局。

此时内阁的权力一直在跟司礼监做斗争,但是被司礼监做遏制,这个是时期司礼监权高于内阁。

第四阶段,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宦官势力受到抑制,内阁制度进一步完善,居首辅者“责任龙专”,“几几真相”,是明代内阁权势最重的时期。

除了内阁首辅以外,内阁的人员数量是不定的,多的时候有超过8人,一般的时候有四五人,而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

第五阶段,天启年间,“内外大权一归(魏)忠贤”,宦权再次压倒相权。

第六阶段,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猜忌好杀,一手抓内阁,一手抓司礼监,使其相互制肘,内讧不已。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阁权力也不一样。内阁的权力有时竟是非常渺小,在拥有绝对皇权的永乐帝手中,只能当做参谋。

而当皇权即为弱势的时候,这个内阁的权力便会极其的大。

在景泰这个时期,内阁还未发展成彻底驾驭六部,但已经隐隐成为了朝廷权力的中心。

皇帝的一切诏谕,都由首辅一人拟稿,称为票拟;

也就是说皇帝下达给朝廷的旨意,都是由内阁首辅撰写;

而司礼监掌握着玺印,所以张居正在首辅位置上时,与首席掌印太监冯保的联合,才能把大明朝如臂指使,也算是架空了万历帝。

除了内阁首辅以外,内阁的人员数量是不定的,多的时候有超过8人,一般的时候有四五人,而少的时候,只有一个人。

而作为皇上的首席秘书团,这里边的人规定上只能出于皇上的任命,但实际上在皇权弱势的时候,也是由朝中各党派推荐。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皇权变会更加弱势,因为本应该跟皇上一条心的这个组织部门,出于朝臣党派,便跟朝臣穿了一条裤子。

“首辅大人面见皇上还没回来,这份旨意虽有司礼监盖印,但非商大人字迹,不易轻动,速派人去找商辂大人。”

圣旨上写把严嵩升到礼部侍郎,这件事性质十分恶劣,

更恶劣的是,居然直接让严嵩入阁,即便严嵩的名次排到现在所有人的后边,这也令众人十分恼怒。

这份旨意无疑是羞辱了礼部也羞辱了内阁。

“皇上这意思是跟我们硬碰硬了?今日朝会于谦大人带百官弹奏严嵩,非但不贬斥严嵩,还要破格提拔。”

“眼下商辂大人还没回来,此事还不好断定,也许是皇上跟首辅大人商议好了一些事情,不要轻举妄断。”

“不好了,不好了,于少保和商大人到乾清宫已经两个时辰了,现在还没出来,乾清宫门口都是禁军和锦衣卫,一个人都不让进去。”

去找商辂的人慌慌张张的返回内阁值班处,进门便把消息报与众人。

“有这种事?先派人去于少保和商首辅家中,看看这两位是不是先回去了。”

“锦衣卫把紫禁城封锁了,不让我们的人出宫去了,说连我等也无召不能出宫。”

(内阁值班处在紫禁城内,嘉靖时期才搬走。)

那人喘了一口气,又说出来一个坏消息。

内阁几人相互交流一个眼神,开始纷纷开口:

“不好,要出大事,你们谁有办法路子送消息出去联系城中,先联系商大人府邸,这个时候就不要留手段了。”

一个阁员原地走动了两圈:“我去请见太皇太后!”

“此时前去见太皇太后也是个办法,但是你能见到吗?”

“我自有办法,你们务必想办法跟商大人府邸取得联系,确认情况。”

内阁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那封擢升严嵩的奏疏身上,开始注意眼前的这场风暴。

------

内阁制度引用

李贽:《续藏书》卷一O《史阁叙述》。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五《宰相》。

郑晓:《今言类编》卷三《阁臣》。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张显清:《严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