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重生1997:决战科技巅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团队的诞生

第二天一早,机械厂。

“刘师傅!”林述周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干劲,“帮我个忙!”

正在整理工具柜的刘师傅转过身来:“哟,这么早就来了?”

林述周直奔主题:“您觉得,厂里谁最有天赋?就是那种,看机器特别快,一点就透的那种?”

刘师傅眼前一亮。他太了解这个钳工老搭档的儿子了,能让这小子专门跑来问,肯定是憋着什么大招。

“嘿,你小子,总算想明白了?”刘师傅笑着掰起了指头,“要说天赋,张杰算一个。技校毕业的,机械基础扎实。小王,那是接线改造的一把好手。还有老周家的小李,编程学得特别快......”

“您能帮我把他们都叫来吗?”

林述周打开包,取出一摞整理好的资料。温州机械厂的核心技术图纸、德国原厂的维修手册、数控系统的编程指南,再加上父亲那本写满心得的蓝皮笔记本。

“好家伙!”刘师傅的眼睛瞬间亮了,“就这些资料,够他们啃一年的了!”

当天晚上,机械厂会议室。

五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不明白林工的儿子深夜把他们叫来是为了什么。

“知道我为什么选中你们吗?”林述周环视一周,目光如炬,“因为你们都是好苗子!”

他指着桌上那一摞资料:“这里有最新的德国技术图纸,有数控系统的编程秘籍,还有我爸多年的维修心得。从今天起,我教你们!”

张杰眼睛发亮:“真的?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刘师傅在一旁说,“现在国企要改革,有本事的人才不怕下岗。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接下来的日子,林述周把重生前的管理经验发挥到极致。

第一阶段:机械原理,从最基础的轴承间隙到最复杂的补偿参数,事无巨细。

第二阶段:电气系统,从简单的线路改造到 PLC程序编写,层层递进。

第三阶段:系统优化,把重生前在硅谷积累的调试经验,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方法。

五个年轻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渐渐地,他们不仅能独立处理常见故障,还开始触类旁通,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记住,解决不了就打我 BP机。”林述周经常说,“但先要自己动脑子,把故障现象、参数变化都记录下来。就像我爸的笔记本一样详细。”

就这样,一支精锐的维修队伍渐渐成型。林述周终于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竞赛和论文上,只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指导。

机械厂的车间里,几台庞大的德国进口设备静静矗立。

凌晨一点的灯光有些刺眼,照在五个年轻工人紧张的脸上。他们都是林述周挑选的团队成员,这是他们本周第三次培训了。

“看到这个参数了吗?”林述周指着控制面板,“主轴温度和进给速度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

张杰快速记着笔记,时不时抬头瞟一眼被打开的控制柜。这个从技校毕业的年轻人,是刘师傅特意挑选的。在这个国企改革的大潮中,像他这样的技术工人,马上就要面临下岗。

“老林的笔记上写得很清楚。”刘师傅翻开那本起毛的蓝皮本子,“每次温度超过 40度,这个代码就会出现。要是没记住这个规律,非得等德国人来不可。”

几个年轻人不由自主地点头。德国工程师,那可是要花十几万的。厂里的机器一出问题,不是等待就是观望,生产线经常被迫停工。

“叮铃铃——”

电话声划破车间的沉寂。

“林兄弟!”龙焱焦急的声音传来,“温州这边出大事了!新进的八台加工中心全部报警,明天就要交货,你能不能......”

林述周下意识地要答应,可脑海里突然闪过陈教授说的话——“论文投稿截止日期就在眼前,实验数据必须抓紧。”

他看了看表,凌晨一点二十。今天上午八点还要去实验室,继续量子隧穿效应的测试。

“张杰。”他突然转头,看向那个一直在默默记笔记的年轻人,“你带队去看看?”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

张杰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慌,又迅速被兴奋取代:“我......我行吗?”

“机床的脾气都差不多。”林述周拍拍他的肩膀,“告诉我具体故障代码,我随时通过 BP机指导。”

“去吧。”刘师傅也笑了,“你小子这段时间进步最快,是该独当一面了。”

张杰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点头。其他几个年轻人也围拢过来,眼中透着跃跃欲试。

这一刻,林述周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授人以渔”。父亲当年在车间里教他认识机器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老林,”刘师傅突然压低声音,“你要相信这些孩子。他们都是好样的,就像当年的你一样。”

望着张杰他们收拾工具的背影,林述周点点头。是该放手了,不能什么都亲力亲为。父亲还在上海等着治疗,论文还等着突破,全国决赛还在眼前......

“走之前,再看一遍应急预案。”他招呼大家凑过来,“遇到不懂的,随时 BP机联系我。”

凌晨两点,张杰带队出发了。

林述周站在车间门口,看着货车远去的尾灯。这是他培训的第一个团队,即将迎来第一次独立作战。

此时此刻,父亲的病房里大概还亮着灯。那个倔强的老钳工,一定还在担心儿子太辛苦。可他哪里知道,儿子已经在用他的方式,延续着那份执着。

“走吧。”刘师傅收起蓝皮笔记本,“你该回去休息了,明天不是还要做实验?”

林述周揉揉发涩的双眼。四个小时后,他就要在实验室里继续和量子隧穿效应较劲。这场和命运的赛跑,一分一秒都不能松懈。

车间里,机床依旧安静地伫立。它们仿佛在见证着一个新团队的诞生,见证着一个重生者放手的勇气。

“滴滴滴——”

清晨六点,BP机的震动声把林述周从短暂的睡眠中惊醒。

“老大,到温州了。”张杰的声音难掩兴奋,“八台加工中心,故障代码都是一样的,我怀疑......”

“先别急着下结论。”林述周一边穿衣服一边说,“按我们练习过的步骤来。先记录参数,一点都不能漏。”

电话那头传来翻笔记的声音。这段时间的培训没有白费,年轻人已经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习惯。

“主轴温度 38.5度,进给速度 0.8毫米每转,第一个报警代码是......”

听着张杰有条不紊地汇报数据,林述周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小子确实是个好苗子,完全按照笔记本上的格式在记录。

“等等!”他突然打断,“你说进给速度 0.8?昨天咱们讨论过,这个数值意味着什么?”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

“想起来了!”张杰突然喊道,“老大,是温度补偿系统的问题!跟上次华新厂的故障一模一样!”

林述周点点头:“没错,你们讨论一下解决方案,我在这边等你们的决定。”

放下电话,他快速洗了把脸。七点还要去实验室检查仪器,为上午的量子态测试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