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3章 83.治下的安西都护府
大军返程的速度虽然慢,不代表送军情的也慢。
当送军情的军士急驰进入龟兹城之后。
消息很快就在军营传开了,军营上下一片欢呼声。
散开的同时还有要处斩那些进入安西都护府屠戮妇幼的畜生。
当然,这两件事王正见根本不会做隐瞒,不但止任由这两则消息在龟兹城散播,传唱。
还让人送到长安已经安西都护府各州各县。
他是有私心的。
他总结了一句话:老夫的孙女婿老夫不替他传播美名,扬名立万,谁替他操心。
嗯,孙女婿名气大,受军士们爱戴,也受百姓爱戴,也能给老夫涨脸。
一个名将之所以被称为名将,更多的是百姓听到就知道那个人是谁,在那,打赢了多少场仗,功劳有多少。
而且还携带了吐蕃打算袭扰丝绸之路的动向。
一开始,商人听到这件事时担忧的。
后来听到安西军会增添骑兵队伍在道路上日夜巡逻,以保证商队的安全。
他们也就放心了。
李宁对程千里多夸赞了几句白孝德,白孝德因此被程千里提成了什将。
白孝德得知此事,来到李宁跟前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语。
虽然他的年纪比李宁大,但打心底里敬佩李宁。
还扬言要跟着李宁出征吐蕃,扬名立万。
喵的,吐蕃还没打过来,他就想去锤吐蕃了。
好战德行与陈志有些像。
这种思想值得激励,李宁又多嘴了几句,提议让白孝德率领轻骑,负责龟兹到碎叶城这段丝绸之路的安危。
俱兰城到碎叶城的道路安全还是封常清在负责。
就不要安排人过去,以免让封常清产生是不是要夺他权利的想法了。
程千里没好气的顶回李宁,说了一句:“骑兵的确是老夫管的,安排这些事宜的确是节度使。”
都知道李宁是王正见的孙女婿,程千里说那句话的时候又一副打趣的模样。
白孝德脑子还是好使的,当即吐出了许多感激涕零的肺腑之言。
这次斩敌不多,还不够一人分一个敌首。
李宁提议给每个出征的将士赏二匹绢。
也就是一个敌首的奖赏。
没办法再多了。
李宁想打造重骑兵了。
不是与草原以及吐蕃的游骑、弓骑兵作战。
在大唐境内作战,重骑兵是打杀器啊。
趁着现在盐铁在民间可以交易,容易购买,他想把这件事提上日程。
否则等待安史之乱后,大唐因为国库空虚,重新启用汉武帝时期的“榷盐法”,对盐铁管控,生铁就没那么好搞了。
届时,只能在安西都护府内找铁矿了。
甚至马蹄铁他也想打造。
大唐的马蹄还没有普及,要到元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
这里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李宁,大唐的炼钢及时达不到马蹄的要求,普通的铁磨损太快,成本太高了。
他研究过,大马士革刀的钢材是合格的。
大军花了十二天才回到龟兹。
百姓们夹道欢迎,钟楼有悠扬的琴声传出。
这里面有王正见安排的因素。
也有现在是四月初,不在春播与夏收的时间段内,百姓抽的出时间的因素。
回到军营后,酒宴早已备下。
总不可能轻待了出征归来,疲乏的将士们。
宴席结束后,回答军营议事堂,李宁把重骑兵这件事提了出来。
王正见犯愁了。
去年到今年一直打仗,奖赏,抚恤,募兵,打造器械,兵器,甲胄,给将士们购买衣物啥的样样都需要开支。
安西都护府的库房钱财不够了。
嗯,非出征情况下,军粮从来不是需要担心的。
吃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断缺。
军费支出占大头的还是抚恤金以及甲胄、器械、兵刃。
好在先是让叶护赔了三千战马,又在移地健那里缴获四千战马以及千余战马幼崽,战马暂时无需花费。
赶回来的四万多头羊与两千多头牛也能减缓安西库房的部分压力。
否则王正见更加为钱财头大。
重骑兵短时间内无法组建了。
李宁只好退而求其次,让人想办法练钢,弄马蹄铁。
提议没人反对,战马之所以服役的时间只有三五年,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作战,马蹄磨损太快,新的角质层没长出来,老的就没了,伤了马腿。
这件事他只做口头阐述的理论派。
把生铁炼成钢需要一千五百多度的高温,真空脱气,吹氩搅拌,合金微调等步骤写下来交给铁匠。
让专业的人去做。
他相信铁匠能做好,大食都能练好大马士革刀的钢,元代也能炼出合格的钢,大唐的铁匠没理由练不了。
钱不够,还不能先做研究,等到手头宽裕了,马上投入钱财,做流水线生产。
……
初夏的清晨并不凉快,带着翠竹走在街道上,撑着纸伞的王萱微微感到有些发热。
她在一个售卖廉价女子头饰的商贩摊车前站停。
大娘招呼了几句,就让翠竹自己挑了。
而大娘则与隔壁商贩的对话:“得亏有李将军守护安西,咱们这些老百姓才能安稳的过日子哩。”
隔壁卖泥人的老汉回道:“谁说不是呢。”
大娘:“那些贼人就要在城西处斩了。”
老汉想了想:“那明个就不摆摊了,去凑个热闹,你去不。”
大娘露出害怕神情:“我可不敢看那些血腥场面,什么情形后日你与我说说就行了。”
“罢了罢了,还是别和我说了,夜里一个人睡不着。”
老汉关怀一声:“没个老伴可不行。”
不知为何,话风突然一转:“李府的管家福伯让人张贴公告,说下月十五,李府大摆三日流水宴,咱们安西的百姓都能去赴宴,要不咱两去沾沾喜气。”
因为老汉上半句有些意动,又为老汉后半句气恼的大娘没好气的撇了老汉一眼:“你税交了吗?就去蹭吃蹭喝!”
她指的手工税。
老汉感受到被大娘看轻,大声嚷嚷起来:“交了,当然交了,如果不是生意不好,我还想多交些,好让下次李将军带咱们的军士出征时,甲胄多几片甲叶呢!”
王萱听着欣喜。
原来,那个自己将要嫁的人在安西都护府的百姓心目中的声望已经这么高。
只要阿郎安定个十来年,应该就能成为大唐举足轻重的人了吧。
这想法偏向美好了,边关大将,那里来的安定,就算不四处征战,像吐蕃这些来犯,还能不管?
王萱涌起了买几个泥人回家的冲动。
正当她想迈步走到隔壁老汉摊位时,又闻老汉对大娘道:“要不下个月你的税老汉帮你交得了。”
“你帮我看摊位,不用每次都收了摊去排队交税,咱们就能多卖些东西,日暮了就一同去吃流水席。”
老汉的话语有所停顿,目光躲闪,别过头不敢看大娘,声若蚊鸣尽量让自己的话除了大娘与自己外没有第三个人听到:
“我是鳏夫,你的寡妇,咱两以后之后凑合过得了。”
大娘羞红了脸,想到那些不安分的“闲汉”打打砸摊子,收钱的时候,还是这个老汉喊人报的官,在衙役到来,把闲汉抓走前还是老汉斡旋,不至于被闲汉欺负,抢了钱财,也就释怀了。
她心想:能与王家娘子同一天出嫁,似乎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只听说过蹭吃蹭喝蹭床睡的,没听说过蹭婚礼的。
拿着两个定制泥人的王萱与买簪子的翠竹离开了摊贩。
走在街道上她王萱倒想起另外一件事,对翠竹吩咐道:“去请杜夫明日过府一叙。”
翠竹:“啥事?”
王萱略做思考:“方便的话让她问下,李郎君跟着杜参军都读了那些经义。”
王萱知道,李安在书院很受先生们的喜爱,甚至建议李安去国子监进学。
这并不是因为那些先生阿谀奉承。
而是因为李安真的很苛刻,珠算天赋也好,只进学半年,就把书院中读明算科的学子碾压了。
这让那些学子捶足顿胸,仰天长啸。
她了解过,珠算是自己未来夫君教的。
至于李宁为什么对算术一道精通,李安只说阿兄很久以前就计算家中的开销了。
所以对算术精通些。
她还了解到,李宁与李安不同。
李宁并没有时间去书院读书。
识字都是夜里请教李嗣业,杜环这些好友,挑灯夜读。
她为此感到自己很庆幸,能嫁个一个这么有上进心的人。
按照王萱的想法,相夫教子,就应该在处理好家中事宜之后,在丈夫需要翻阅经义的时候,能及时替丈夫找到古籍经义,并与其在灯下研讨。
而不是以妻子的身份展现自身丰富的学识,教导夫君。
翠竹大抵知道怎么回事了,应了声后边去杜环家找杜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