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2章 奋矜之容
总得来看,董卓集团的武装力量由三部分组成:
西凉嫡系部队、并州边军以及收编的洛阳禁军。
这些部队战力强悍但也存在致命要害,军用维护成本高昂且补充困难。
董卓的西凉嫡系部队是在凉州和关中身经百战的战士。
以湟中义从胡为骨干的混合部队,配备精良,经验丰富,其战斗模式融合了羌人骑射与汉军阵法。
但该部存在严重的文化隔阂,士兵多不通汉语,依赖董卓个人威望维系。
董卓收编的并州军,因为常年边塞作战,可谓是久经沙场。
并州边军是原丁原部曲经吕布整编而成,擅长对抗游牧骑兵的突袭战术。其重装骑兵每日粮草消耗达普通步兵的五倍。
董卓入京后收编的朝廷禁军,原属何进系统的北军五校,装备精良但训练废弛。
这些高级老兵消耗极高,关键还人数有限。
于是董卓想广征流民,让他们发光发热。大举发兵讨伐以袁氏弟兄、韩馥等为首的关东诸侯联军。
但是京城的世家大族身在洛阳,心在外。
郑泰担心董卓兵多,强悍难制,就想要阻止董卓招兵,假意辩解,大加吹捧。
核心论点:“秉持朝政关键在德,不在军队人数众多。”
主要的内容,包括他们是乌合之众。
今山东合谋,州郡连结,众人相鼓动,不是不强盛。是自光武以来,中原无战事,百姓优逸,忘战日互久。
“孔子说:‘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就等于白白地牺牲他们。)其众虽多,不能为害!”
其次,董卓你是好样的。
郑泰奉承董卓,说他西凉名将出身,身经百战,熟悉战事,多次喋血沙场,名闻当世,远近敌寇慑服,威震当世,现在朝廷内外,人人害怕他,服从他。
最后,他们根本不行。
郑泰分析了中原百姓不善战:袁绍、张孟卓、孔融等名士只会高谈阔论,不懂军事。诸候不能同心等等不用讨伐的理由。
其中郑泰说关东联军有三必亡:
以混乱攻有序,必亡;以叛逆之军攻顺应天下之军,必亡;以邪攻正,必亡。
现在明公执掌朝政,有三德:秉国平正;消灭宦官;忠义闻于天下。
以明公的三德,对付山东联军的三亡,以皇帝的名义讨伐有罪的人,有谁能阻挡?
董卓实在觉得自己的嫡系部队拿到一线作战太亏。很有必要招募些新人填线,但尚书郑泰不同意。
“无事征兵以惊天下,使患役之民相聚为非,弃德恃众,自亏威重也”
这句话,说到了董卓的心巴上,彻底让董卓放弃了征兵。
如果大范围征兵,那么不想当兵的人恐怕会聚众闹事,会让国家更加混乱。
董卓觉得郑泰说得有道理,“叛乱”的诸侯可以随便拉人填线,可董卓不行,因为他处在中央朝廷的位置。
老董只能同意了这个建议,拿出老本上战场。还任命郑泰为将军:统率诸军对抗关东诸侯联军。
此后不久有人向董卓说郑泰智略过人,其实暗中与敌人合谋,给他兵马就是让他交给其同党。
董卓于是收回郑泰兵权,改拜议郎。
董卓讲究治大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没拉人命填线,但反董联盟哪里跟你讲这个?
拉来壮丁当兵,训练经验没有,开局一条命,装备随机刷,这些兵上前线基本就是送死。
所有参与反董的州郡都在征兵(东汉早就取消内地州郡的都尉了),各方势力都征了几万人。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裴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了关东联军的情况。
“山东儿驱略百姓,以作寇逆,其锋不如人,坚甲利兵强弩之用又不如人,亦安得久?”
对于董卓来说,敌军部署比较分散:三大反董派系驻地是分开的。整个战场被分成北,东,南三面。
第一股势力在董卓头顶上,也是最近的——袁绍的小弟河内太守王匡。
他的军队是反董联军中唯一一个位于司隶地区的军事力量。
而袁绍和韩馥距离雒阳比较远,所在冀州腹地。
第二股势力是屯在豫州颍川郡和兖州酸枣县的那一帮子人马。
第三股势力是马上就要北伐的袁术、孙坚。
马上就要动手了,朝廷却先是来一个“先礼后兵”。
先杀袁家几十口人,后又董卓派出朝廷官员到各部叛军去议和,结果可想而知。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记载:
董卓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瓌安集关东,解譬袁绍等。
胡母班、吴修、王瓌至河内,袁绍使王匡悉收系杀之。袁术亦杀阴修;惟韩融以名德免。
袁绍和袁术放一个韩融,把朝廷派来的其他使节都杀了。
袁家兄弟一来不希望朝廷的使节在各地恶心和动摇反董的军心。
同样也是表明态度,不死不休,议和是绝对不可能的。
袁绍让王匡在河内郡杀了胡母班、吴修、王瓌。
可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王匡收到袁绍的命令后,最终决定大义灭亲,干掉自己的妹夫。
而胡母班临死前的信一语中的。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
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
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
班与匡书云:“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
“《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
“仆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少府阴修俱受诏命。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
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
胡母班直接指明了,哪里有地方诸侯举兵攻打京师的道理。
而且我们几个外出的大臣是受皇帝诏命来议和的,可你们这些人要杀我们。
王匡你仔细看看,虽有很多郡守嫉妒董卓当了相国,但大多数人还是安分守己。
董卓见和谈无果,就直接拔刀相见,颇有点江湖气息。
河内太守王匡率泰山兵集结在黄河北岸的小平津渡口,想要渡河进攻洛阳。
董卓于是先拿王匡开刀。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记载了董卓击败王匡的过程:
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
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战争过程很简单:董卓派出牛辅率领精锐部队,向黄河渡口平阴调动,假意渡河,王匡上当,率军赶往平阴。
但这其实是董卓的疑兵,其主力仍在小平津,大军渡河绕道王匡军背后突袭。轻而易举地干掉了王匡。
准备很久,打起来很快,王匡又菜又爱玩,迅速下线。
王匡杀了自己妹夫给袁绍纳投名状,其结果如何呢?
王匡后来又回老家征了些兵,还想跟着反董大军混,再后来他被胡母班的家人和曹操合谋干掉了。
董卓的嫡系部队配合“声东击西”的战法,一战就干掉了王匡军。
还有一路军阀也屯在黄河北,那就是毫无存在感的张杨。
张杨也是反董诸侯之一,与其说是一路诸侯,不如说是临时赶场的土匪。
张杨是当年并州刺史丁原的手下,丁原入京后派张杨回并州征兵,结果丁原被杀。
张杨和吕布又是好兄弟,后来也多次帮助吕布,但他不愿意投靠董卓。
那么许久不见,张杨在哪发财呢?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
“灵帝崩,硕为何进所杀。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
进败,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
张杨在并州地界一边打山贼,一边打壶关,作为“叛军”的张杨没能打过上党太守,就抢劫百姓。
穷途末路的张杨此时忽然看到了机会。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记载:“山东兵起,欲诛卓。
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
单于欲叛,绍、杨不从。”
总之,黄河北的反董联盟是一盘凉菜,当不了主菜。
大盟主袁绍代表的黄河北派反董势力,在王匡被打败后基本就无所作为。
当然,你还要袁绍怎么办?
他要是带着自己渤海郡的部队深入司隶地区跟董卓对垒,万一背后的韩馥翻脸,把袁绍后路一断,那他不就寄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