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初识
在姑娘的搀扶下,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终于来到一处废弃的屋子前。
这屋子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破败不堪,墙壁上布满了裂缝,像是一张张扭曲的嘴,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屋顶的瓦片也残缺不全,冷风肆意地灌进去。姑娘扶着我走进屋内,找了一处相对平整的地方让我坐下。
她没有丝毫犹豫,“嘶...”的一声,果断地扯开自己的裤脚,露出了白皙的小腿,迅速将扯下的布条折叠,理顺,那一瞬间,我看到她眼中只有对我伤势的担忧。
她半跪在我身前,动作轻柔地抬起我的伤腿,眼睛紧紧盯着伤口,仔细地清理着周围的污垢与血迹。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那么的专注,用那布条一圈又一圈地缠绕在我的伤口上,手法娴熟而又认真,每一圈都缠得恰到好处,既不会太松导致伤口无法包扎好,也不会太紧让我感到额外的疼痛。
包扎的过程中,她还不时抬头看看我的表情,轻声问我:“叔叔,疼不疼?你再忍一忍,马上就好。”她的声音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柔而温暖,抚慰着我因疼痛而紧绷的心。
终于,伤口包扎好了,她轻轻放下我的腿,站起身来,长舒了一口气。此时,她的额头上也布满了细密的汗珠,几缕发丝被汗水浸湿,贴在她的脸颊上。
她突然扑了上来,双手环住我的脖颈,她深深吻住了我的嘴巴。那一刻,时间仿若凝固,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
我楞了几秒,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惊慌,诧异,不知所措交织在一起。我下意识地将她推开,双手紧紧抓住她的肩膀,试图让她清醒一点。
“紫嫣,你在做什么?我是你叔叔。”我声音有些颤抖,又带着几分不可置信。
她微微喘着气,脸颊因为激动而泛起红晕,眼神中却满是坚定:“我喜欢你...”
我苦笑着摇了摇头,“别...别开玩笑了,我们相差了整整16岁,这…这未免太荒唐了。”
她却向前一步,拉住我的手,“年龄算什么,我根本不在乎,你一直未婚,等了我母亲这些年,我想弥补母亲的遗憾,和你在一起。”
我轻轻挣开她的手,往后退了几步,“你还年轻,你不懂。等你再长大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了,你就会明白,这种喜欢或许只是一时的冲动。”
她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是的,我不是冲动,我真的爱你。”
我看着她那副伤心欲绝的模样,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我何尝不知道被拒绝的滋味不好受,可现实的差距摆在眼前,我不能给她任何希望。
“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值得更好的,去找一个和你年龄相仿,能陪你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青春的人吧。”说完,我转身快步离开,不敢再回头看她一眼。
一路上,我的心情异常沉重,那一个突如其来的吻,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起层层涟漪,令我久久无法平息。
再次回到葬礼现场,熟悉又压抑的氛围瞬间将我笼罩。灵堂内,白幡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簌簌的声响,似是逝者的低吟,又像生者的悲叹。
大个汉子因为过度劳累,伤心,被救护车匆匆送去了医院,那匆忙离去的身影,留下一片怅惘。其他人围坐在米糯身旁,个个面容憔悴,神色哀伤。皆低垂着头,头发有些凌乱地散落在脸颊两侧,他们的双手无力地搭在膝盖上,微微颤抖着,像是承载着千斤的悲痛,一言不发,空气仿佛都凝固了,静得很,只有偶尔传来远处车辆驶过的微弱声音,打破这死寂般的宁静。
我缓缓走向一旁,搬来一把椅子,静静地坐在离他们不远处。环顾四周,葬礼现场的布置简单而庄重,周遭散发着淡淡的菊花清香,却也无法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悲伤气息,墙壁上挂着米糯的遗像,照片里的她笑容灿烂。
我望着那遗像,心中五味杂陈,曾经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目光扫过这熟悉的人与场景,思绪如潮水般翻涌。
那时,新年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消散,年假的尾巴还在悠悠晃荡,生活依旧沉浸在一种惬意的松弛感里。
一日清晨,暖阳透过轻薄的窗帘,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慵懒地窝在被窝里,打开手机,漫无目的地刷着视频。那些五彩斑斓的画面,或搞笑或温情的片段,走马灯似的在眼前切换,让我尽情享受着这片刻的悠闲。
就在这时,一阵朗朗书声,如同清脆的鸟鸣,突兀却又美妙地传入耳中。那声音清脆,好听,带着清晨独有的朝气,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名叫米澄的主播。
在她那一方小小的书桌上,书本被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严阵以待。每一本书的书脊都朝外,排列得疏密有致,彰显着主人对它们的珍视与用心。
平日里,我也算个爱书之人,阅读的范围虽说不上涉猎极广,但偏爱研读与毛思类似的书籍。那些经典著作中深邃的思想,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理念,总是深深吸引着我,让我在反复研读中不断汲取精神养分,获得对世界,对人生更为透彻的理解。
出于好奇,我下意识地凑近,目光迅速扫过那些书名。只是一眼,我便察觉到,这些书与毛思并不属于同一种类型。
有的是传承着古代人智慧的诗词,封面设计精美,色彩明艳,透过书名似乎就能感受到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与细腻动人的情感,有的则是专业领域的学术著作,封面简约质朴,只有书名和作者名,寥寥几个字,却仿佛承载着厚重的知识沉淀,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严谨的学术气息,还有几本是当下流行的心灵励志书籍,那些充满力量的话语印在封面上,像是在向每一个翻开它的人传递着鼓舞与慰藉。
我刚想划走,一阵清脆而坚定的读书声再次响起,如同划破寂静夜空的一道闪电,突兀却又震撼地传入我的耳中。那声音穿透了周围嘈杂的人声,车辆的鸣笛声,直直地钻进我的心里,瞬间将我的思绪拉了回去。
她所读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我静静地听着,不知不觉间,思绪也随之飘远。书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深邃的思想,在这朗朗书声的烘托下,竟变得更加鲜活起来。往昔那些只是在脑海中抽象存在的概念,此刻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回忆起曾经在阅读时,只是机械化地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并未真正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意。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典籍中,王阳明的心学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迷人而深邃的光芒。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心即理”,犹如一道光,照亮了我对世界认知的混沌角落。在以往的认知里,我常常将“理”视为外在世界既定的规则和标准,努力从外界去探寻真理,寻求答案。
然而,王阳明先生却指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的理皆存乎于心。这一观点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唯心,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的认知和感悟。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理”各不相同。当我们抱怨外界的不公,复杂时,或许更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被偏见,狭隘所蒙蔽。我们不必舍近求远去外界寻找真理,而应回归本心,让内心保持澄澈,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洞察事物的本质。
就在这时,直播间的提示音突兀的响起,一个崭新的头像出现在屏幕上,她像往常一样,热情地欢迎这位新观众,“欢迎省略号来到我的直播间,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阅读的乐趣。”
“主播,您可别再洗脑了,我不爱听书,比起这个,我更想闲聊。”他的回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旁人瞧见苦涩又乏味的读书直播间根本是提不起兴趣来的,通常都是直接划走的,除非是有着共同爱好,在我看来他多少是有些找茬的。
米糯却笑着回复:“没问题呀,那你想聊些什么呢?”
省略号似乎来了兴致,接连发了好几条消息:“我就是个不爱学习的捣蛋鬼,上学的时候没少让老师头疼。作业基本不写,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捣乱,现在想想,还挺怀念那段日子的。”
看到这些话,我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我顺着他的话问道:“能和我讲讲你那些捣蛋的事儿吗?感觉一定很有意思。”
很快,他就回复道:“那天的阳光有些晃眼,我像往常一样,怀揣着对学校生活的倦怠迈进教室。早自习的嘈杂声在耳边回荡,我心不在焉地坐下,随手翻着课本,丝毫没料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班主任平日里就以严厉著称,规矩繁多,在他眼里,学生必须时刻保持绝对的服从。今天,他像往常一样在教室里踱步,检查大家的背诵情况。我昨晚熬夜打游戏,此刻脑袋昏昏沉沉,根本没心思背书。当班主任走到我跟前,要求我背诵课文时,我结结巴巴,没背几句就卡壳了。
“你这是怎么回事?”班主任的声音瞬间提高,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他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接着道:“天天就知道混日子,这书你到底还想不想读?”他的语气充满了斥责,引得周围同学纷纷投来目光。
我心里本就烦躁,被他这么一吼,一股无名火“噌...”地冒了起来。我小声嘟囔:“不就是背个课文,至于这么上纲上线吗?”这话虽轻,却被班主任敏锐地捕捉到了。
“你说什么?”他的脸涨得通红,怒目圆睁道:“你这是什么态度?”说着,他猛地伸手,一把夺过我手中的课本,“啪...”地一声摔在课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