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芍药

【基源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无“芍药”这一条目,而是按照其来源,将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进行论述。其中,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干燥。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Lynch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干燥。

赤芍(左)与白芍(右)

芍药,在古代无赤芍、白芍之分,也无家种、野生之别。自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才有赤芍、白芍名称之分。自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白芍主补,赤芍主泻;白芍主收,而赤芍主散。然而,其品种和炮制品仍是混乱为用。苏颂在《本草图经》中记载:“张仲景治伤寒,汤多用芍药,以其主寒热,利小便故也。”《本草图经》还说:“芍药,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小,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说明古人通过芍药花的颜色不同而判定赤芍、白芍。李时珍亦沿袭了此说,这种分法其实是错误的。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白芍指的是芍药之栽培品种,赤芍则来自野生品种。另外,赤芍、白芍之加工方法不同。芍药根去皮,沸水煮后晒干者为白芍;芍药根及根茎直接晒干生用为赤芍。

【条文辑要】

最简方,当是芍药甘草汤(29),方中为芍药、甘草2味:“脚挛急”。

芍药的最大应用剂量达到六两,涉及的方剂包括小建中汤(100,102)和桂枝加芍药汤(279):

小建中汤:“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

桂枝加芍药汤:“腹满时痛”。

方中加减:

小柴胡汤(96):“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防己黄芪汤(第二):“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

真武汤(316):“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病机辨析】

欲理解仲景使用芍药的机制,有几处关键点需要厘清。

1.芍药治肝脾之表里

《神农本草经》谓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后世医家对芍药的性味有过修正,认为其性当微寒,味苦、酸,这可能和当时使用的芍药品种有一定关系。后世医家通过对其功效进行归纳,认为芍药归肝、脾二经,而且当时对芍药的解读多从气血与藏象理论来论述,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芍药为专治肝脾脏之本药。而在实际运用中,芍药使用频次最高的症状,是治疗“痛”,这个痛不仅仅是内脏痛,还包括肌肉疼痛、筋痛、关节痛等等,后者并不是肝脾在里之病,而是肝脾表征之病。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芍药能治的范围,当包括肝脾表里之病证。

2.对“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的再认识

《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通过病例观察肝脾在人体的作用并做出了系统总结。由于解剖学的局限,历代不少医家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存在误解,当代医家则应当重新审视而纠之。有些医家认为“脾主身体之肌肉”仅仅指的是体表之肌,即骨骼肌。难道人体就仅有骨骼肌?现代解剖学认为,人体的肌肉组织按照结构和功能来分,可分为三大类,即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类。难道平滑肌不能属于肌肉吗?既然平滑肌也属肌肉系统范畴,那“脾主身体之肌肉”这个概念就非常丰富了,体表的血管系统,体内的大小肠、胆囊、胃等等,哪一个不是由平滑肌组成的?

《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这里讲的是气血运行与疾病的关系,此点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但此处还提示我们若想要达到气血调和、流畅,经隧的“守”至关重要,这点几乎已被人淡忘。举三焦为例,人体内不仅仅有各个器官,在器官间还布满了大小网膜、系膜、腔隙,有学者认为此即中医概念之三焦,体内之三焦腑分布于胸腹腔间,最为广泛、宽阔,为全身之气机与水液流通之通道,通常我们非常重视通道内水与气的盈亏滞畅,极少关心这个流通的管道壁——三焦之膜是否运动、舒缩自如,恰恰这个管道壁的蠕动、舒缩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通道内容物的流畅与否。如果难以理解,再举一个西医学之生理学研究为例,西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肌肉发生痉挛、疼痛的原理,是由于肌肉张力和收缩发生异常,使骨骼肌/平滑肌产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而且这个收缩是无规律的,是远远超过平时正常的肌张力的,且几乎都是快节律的。如何恢复?必须让这个骨骼肌/平滑肌产生的无规律的快速性、强直性收缩得到舒张,降低肌张力,肌肉痉挛、疼痛才能得以缓解。这些骨骼肌/平滑肌若发生痉挛,其治疗中最经典的药物就是芍药。芍药性酸,酸能收,难道是为了敛邪?错的离谱。不少医生被“芍药酸敛”“芍药敛阴止痛”之类学说所困扰,不敢用芍药,白白浪费了这味药。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芍药的这个酸收之性就是来缓解这个骨骼肌/平滑肌之无规律的快速性收缩,使之得到舒张,并降低肌张力。这样,疼痛就得到缓解了。

另外,肌腱(筋)为肝之表征,所以关节病、筋病,都可从肝论治,最经典的药物也是芍药。芍药能减少肌腱之无规律的快速型收缩,并降低肌张力。这样,“脚挛急”之疼痛就得到了缓解。

请注意,芍药对心肌的作用是负面的,当心脏发生无规律的快速性搏动时(如发生了房颤),不宜使用芍药。故仲景在《伤寒论》21条治疗“脉促、胸满”使用桂枝去芍药汤,讲的就是这回事。当时得出这个结论,它的背后可能有血的代价。

历代医家对芍药的内涵还有很多发挥和归纳,大部分读者应该都已经学习过了,在此不再赘述。此处仅就一部分容易误解之处展开解读,相信读后您对芍药的使用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应用探究】

白芍采收后要煮,要去皮;赤芍不煮,不去皮。白芍饮片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略呈角质样,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赤芍饮片呈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饮片切面类白色至粉红色,菊花纹明显,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饮片有裂隙。两者在性状上差异很大,并不难区别。药工根据传统经验认为“白芍要赤”,“杭白芍”优于“亳白芍”的缘由即来源于此;而“赤芍要白”,也就是说赤芍断面以白色为佳。但目前药市择药习惯刚好与此相反,也不知此说法源于何处。两者均以新货为上,陈货为次。

目前市场经常可以发现有黑赤芍(种植白芍不去皮,不煮)掺入赤芍卖,从芍药苷含量测定角度来说完全能合格,但从临床用药来说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了。而且不管赤芍还是白芍饮片,都不能出现片中空心的现象,切面也不应有杂色斑点,均为劣品,如有发现建议直接退货。

白芍的炮制内容非常丰富。自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熬”开始,至清代本草文献中形成系统理论,保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有麸炒、酒炒、醋炒这几个炮制工艺,但是至今这三者的炮制原理还没有搞清楚,加工工艺与质量评定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此外,文献中记录的蜜炙、盐炙等其他9种白芍的炮制工艺已基本失传,已无法做到古为今用。

(张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