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简介

杨成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原中国红十字总会血液中心主任。中国输血协会和《中国输血杂志》创办人之一,曾任中国输血协会第一、第二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现任国际人工细胞血液代用品和生物技术学会执行科学顾问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代用品分会名誉主任。
从1951年到朝鲜参加建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血库起,70年来为我国输血事业奋斗不息。曾自创山涧溪水净化装置,用大炮弹壳制成蒸馏锅配件高效水汽分离器制备静脉注射用水,并以自身做试验,起始静脉注射10ml/人即出现严重发热反应,经过艰苦的实验在战地成功研制出合格的静脉注射用水,为血库自制血液抗凝剂创造了条件。1953年元旦前夕奉命回国参加筹建“中国军委卫生部中心血库”,同年4月护送第一批血液,冒着敌人严重空袭,安全地送到朝鲜战地血库,停战后参加了战地输血调查。1957年受命参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站”,研究完成我国首套全封闭式输血器具和右旋糖酐注射液,又主持在上海合作研究创制了我国塑料血/液袋,经国家级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被誉为中国塑料血袋和输血器材的主要开拓者。此后又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10项,全部达到了预定目标,填补了我国8项空白,曾获我军三等功或两小功奖5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在中南海接见,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与三等奖各5项。1992年在我国率先开展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研究,在国际首创以人胎盘血为原料,28年研究中获得5项发明专利授权。主编我国首部《临床输血学》(第二主编,1993)、《基础输血学》(第一主编,2001)和《中华输血学》(第一主编,2017)3部学术专著;并任NANOBIOTHERAPEUTIC BASED BLOOD SUBSTITUTES副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是我国输血界著名的老前辈。曾3次担任国际血液代用品和氧疗法研讨会联合主席或执行主席,并在第17届ISBS会议上提出血红蛋白类血液代用品研究设计中的10个指导理念,先后8次应邀在以上会议和国际纳米医学研讨会上作主席、主旨或特邀报告,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盛誉。

刘 进
医学博士,麻醉学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麻醉与危重症医学教研室主任,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研究工程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首任会长(2005—2008),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2012—2015)。是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还是“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领导的华西医院麻醉学科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度排名中连续十二年获得全国第一,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麻醉学全国第一。
主持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20余项,“吸入麻醉”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围手术期血液保护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均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围术期红细胞个体化输注模式”,并经过30多个医院多中心验证表明,如全省应用这个“模式”可节约红细胞用量的1/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磷丙泊酚钠新药证书;二类新药异氟烷注射液正进行Ⅲ期临床研究;一类新药ET-26正进行Ⅰ期临床研究。新药专利转化8.17亿元。对围手术期输血与患者血液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我国首个“围手术期个体化红细胞输注新模式”,已得到国内多中心研究试用认可,与现有的临床输血模式比较,将能节约大量的血液资源。在国内外报告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主编《中华输血学》第1、第2版等8部专著,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培养博士、博士后70余人。

赵桐茂
1965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专业,1979年受中国红十字总会派遣赴瑞士进修免疫血液学和免疫遗传学。1980年任上海血液中心HLA分型实验室主任,1985年任上海市输血研究所副所长,1986年被上海市政府破格晋升为正研究员。1991年至2011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任职,从事分子和细胞免疫遗传学以及细胞因子生物学研究,曾先后担任上海血液中心等5个医疗机构的学术顾问以及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顾问。
自1969年起的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致力于人类血型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研究。1974年开始研究HLA,是中国HLA开拓者之一,1980年率先将HLA国际命名引入国内,1984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HLA血清库,并将HLA分型用于器官移植配型、骨髓移植配型、亲子关系鉴定、疾病相关研究等应用领域。1984年主编出版了《HLA分型原理和应用》(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是我国唯一的一本有关HLA的专著。鉴于他和HLA分型协助组对我国HLA研究的贡献,于1982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5年在国内首创亲子鉴定技术,为此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同年被选为上海市医务界十杰之一。此外,曾任《遗传学报》和《人类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1987年他根据中国人免疫球蛋白遗传标记Gm在我国74个群体中的分布,首次揭示中国南北人群在遗传学上的差异,并提出“中华民族从北纬30度为界分南北两大发源地”的假说。他撰写的专著《人类血型遗传学》(1987年,科学出版社)被誉为我国血型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入门指南。他出版的其他专著还有《亲子鉴定》(198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骨髓移植HLA配型》(201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60多篇,是我国输血医学领域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