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杨霓芝谈肾病调养与防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医从肾“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研究

一、肾与亚健康状态的相关性

亚健康状态是指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具有既可往疾病方向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亚健康状态主要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环境恶化等因素造成的长期心理压力,导致慢性疲劳和心情压抑、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出现的一系列偏离健康的症状。

目前,亚健康状态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成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传统中医不仅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具有丰富的理论渊源,而且中医学理论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主张天人相应,整体审察,辨证施治,十分切合亚健康的心理、社会、生物学特征。所以中医学在对亚健康状态的临床分类与治疗等方面较现代医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学认为,肾精是肾中元阴元阳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生之本也。”精又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则来源于脾胃,两者均藏于肾中,不断供给脏腑组织器官营养,促进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先天精血对于后代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历代医家多从肾的角度立论,来阐述寿夭的个体差异现象。后天因素导致肾精虚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劳逸过度、性生活失调、脾胃虚损、内伤七情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无论哪一方面不足,都会导致肾精虚损,影响机体的健康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肾为五脏之根,肾中蕴含的肾阴肾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之阴都由肾阴供给,五脏六腑之阳都由肾阳以温养,是健康的根本保障。肾功能的衰退,就会导致整个机体出现阴阳气血偏衰的临床症状,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论述的“未病”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可见,肾在机体亚健康状态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据相关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肾虚证为亚健康状态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其主要症状依次为:腰部酸痛、腿膝酸软、疲倦乏力、失眠、脱发、手足心热、头晕、咽干、性欲减退、大便干、盗汗、畏寒、手足冷、夜尿多、耳鸣等;舌象以舌质红为多见,其次为舌质淡红、舌质淡、舌质暗红;脉象以脉细为多见,其次为脉弦细、脉细弱。在亚健康状态肾虚证中,肾阴虚证较多见,而肾阳虚证较少见。另外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者进行中医证候信息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证型为肾虚型,其中依次为肾阴阳两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肾气(虚)不固证。其中肾阳虚证的证候特征为:畏寒怕冷、大便稀溏、夜尿多、小便清长等;肾阴虚证的证候特征为:潮热颧红、五心烦热、便秘、盗汗、腰膝酸软、小便黄等;肾精亏虚证的证候特征为:须发早白、脱发、性欲减退。

今人广泛运用补肾之法以保持肾精充足来防治亚健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严用和提倡“补脾不如补肾”之说,如《济生方》云:“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开能食矣。”亚健康从肾论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优生优育。清代医家唐桐园云:“求嗣之要,在乎男精女血充实而无病。”父母双方在精血充盈的情况下孕育出来的子女大多是健康的,能大大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其二,调节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肝藏血,肾藏精。”情志活动正常,则气机通畅,气血和调,从而使肾精充盛,减少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其三,节欲保精。《黄帝内经》认为肾精贯穿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整个过程。因此在防治亚健康中,要特别注意调节情欲,保养肾精。否则,房事过度,耗散肾精,伐伤肾气,就从根本上削弱了人体的正气,从而出现亚健康状态。其四,适度锻炼以强肾。《三国志·华佗传》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明确指出了适量的运动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长期适度的运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多进行一些腰部活动、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涌泉穴的按摩等。其五,常服补肾药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明确指出了人从四十岁以后肾脏开始虚衰,肾精开始衰减。肾精亏虚可以使全身各脏器功能减退而出现亚健康的临床表现。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群应及时长期服用补益肾精方药,防止或延缓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其六,固护脾胃,以充肾精。脾胃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之源。脾胃健运,则能充养肾精,肾精充足则能濡养、激发全身脏腑各个组织器官,防止亚健康状态的发生。通过滋益肾精、补脾益气,使肾精充盈、肾气旺盛。宜食味甘或味咸,性质平和,具有滋益肾精、补脾益气的食物或药食两用物品,食物如糯米、黑米、黑豆、栗子、瘦猪肉、乌鸡、羊肉、黑鱼、牡蛎等,药食两用物品如山药、桑椹、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益智仁、覆盆子等。此外,亦可根据“以脏补脏”理论,选择食用猪腔骨、羊脊骨、牛骨髓、猪蹄、牛蹄、猪肾、羊肾等食物。

综上所述,亚健康已成为当代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原因、病机、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均与肾有密切的相关性,正确处理亚健康状态,对恢复、保持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二、肾与衰弱的相关性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衰弱成为医疗卫生领域越来越严峻的课题,目前国内外有关衰弱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骨骼肌肉疾病、慢性肾病等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衰弱(frailty)是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指老年人由于多系统生理功能衰退,引发的其生理储备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机体易损性增加、应急能力减退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老年人衰弱往往是一系列慢性疾病、一次急性事件或严重疾病的后果。高龄、多病共存、营养不良、肌少症、多重用药等均与衰弱相关。衰弱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慢性炎症、代谢的改变、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等。研究表明,炎症的相关标志物IL-6、CRP、TNF和白细胞在衰弱个体中明显增加,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与衰弱和步态速度相关,升高的异前列烷和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质量的水平与衰弱发病率增加和较慢的步态速度相关。年龄相关的胰岛素抵抗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级联反应导致肌肉减少,加速衰弱过程。

衰弱多归于中医“虚劳”“虚损”“萎证”“羸瘦”等范畴。《黄帝内经》首次提出“虚”“劳”“损”,并指出肾气衰和天癸尽是其主要病因;《素问·痿论》提出了脾气亏虚是萎证的病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故足痿不用也”。“虚劳”病名的提出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云:“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盛肌肤,此故羸瘦也”,可见肾精虚衰是虚弱的主要原因。今人多认为,衰弱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度、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及年老体虚等因素相关。其一,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机体精血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五脏六腑均有赖于肾精的滋养。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肢体失养,则可见骨软、行动迟缓、疲劳等衰弱之症。肾中精气不足是五脏虚衰导致虚劳的根本。其二,饮食失宜使后天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虚弱的发生。精、气、神的化生有赖后天饮食的滋养,研究显示饮食失宜是老年衰弱发病的重要原因。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和饮食偏嗜。饮食过度,暴饮暴食可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从而诱发衰弱的一系列症状。饮食量不及,进食量减少也可导致化源不足而致虚弱。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升清,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无力,致使气血生化乏源,精微物质无法上荣头面,表现为四肢倦怠、肌肉瘦削、神疲乏力、动作迟缓等衰弱症状。此外,老年人阳气本虚,若偏嗜生冷和肥甘厚味之品,则会进一步损伤脾阳,出现精神不振、身体困重、嗜睡等症状。偏嗜五味也能损伤五脏而致病,《素问·五脏生成》载:“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其三,情志失常,气机失调情志不畅或过极均会影响机体气机运行,造成气血亏损或过耗而致虚劳。老年人的情志特点以思、郁为主,影响脾、肝两脏,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若忧思过度,可致气滞、气结,进而影响脾的运化和升清功能,表现为体重下降、疲劳、肌力下降等衰弱之症。老年人常表现情志疏泄不及而多郁,《类证治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肝郁可影响脾的气血化生,导致机体气血不足失于濡养而出现衰弱症状。其四,年老体衰,尤以肾虚是衰弱的关键因素。人至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机体,精不化血可致阴亏血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气血阴阳亏损。肾为五脏六腑之根,五脏所伤必及肾。其五,老年人腠理疏松,易外感风、寒、暑、湿等邪气,风寒之邪易损伤机体阳气,加之老年人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衰弱之证。

衰弱是多系统功能失调及紊乱的结果,其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营养干预、运动锻炼、多学科综合干预及药物治疗。中医通过补益肾精、调理脾胃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衰弱状态。穴位敷贴、食疗、中医足浴等综合干预方法,或传统运动疗法中的太极拳、易筋经均可延缓衰弱的发生发展。李言洵等对老年人进行衰弱评估,显示肾功能下降的老年人衰弱的表现形式可能为力量减少和步速降低,提出适当提高非慢性肾脏病老年人的血肌酐水平对衰弱老年人有益的观点。

综上所述,衰弱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度等因素损及脏腑,使脏腑阴阳亏虚、气血津液亏虚;脏腑亏虚以脾肾亏虚为主,以肾精亏虚为发病基础。应用健脾益肾之法有助于调护衰弱。

三、肾与衰老的相关性

衰老,在《辞海》中的定义为:生物体在正常环境下发生的机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个体细胞组织和脏器在功能和形态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进行性衰退。衰老是诸多生理、病理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衰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脏腑功能减退、饮食无节制、起居无规律、情志失常、生活环境恶劣等皆是导致和加速衰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学从古至今对衰老的研究颇为丰富,随着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多种学说,如五脏虚损学说、精气神虚损学说、痰浊瘀滞学说、体质学说等。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因此在衰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五脏功能的减退是衰老的主要机制。其中,肾虚是衰老之本,是五脏虚损说的核心。肾中精气亏虚是衰老发生的内在的根本机制之一,肾阴、肾阳的盛衰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肾为先天之本,肾主藏精,肾精通过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气,而肾气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及死亡。肾精不足,则会表现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松,健忘等衰老征象;肾精不足还会导致肾气亏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男子遗精,女子带下量多等证候,最后发展成肾的阴、阳、精、气皆亏损,导致衰老。

在中医衰老学说中,肾虚衰老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肾虚致衰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以及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中精气的盛衰,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逐渐转向衰退,人体就会出现发白齿摇、腰膝酸软、髓减脑消、耳鸣耳聋等衰老征象。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和肾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衰老与否、衰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后世医家对肾虚与衰老关系多有精辟见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曰“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可见元气之盛衰决定了人体寿命的长短,肾为元气之根,藏元阴而寓元阳,肾气不足则导致早衰而亡。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肾阴不足可致衰老。而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夫人生于阳而根于阴,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这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阐述了衰老的机制,张景岳认为“以人之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明代虞天明在《医学正传》中提出“夫人有生之初,先生二肾,号曰命门,元气之所司,性命之所系焉,是故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也说明了肾中精气的盛衰是人体寿夭的关键。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曰“人至中年,肾气自衰”,表明衰老是由肾气虚衰导致的。清代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云“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可见,元气决定了人的寿命。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与衰老有关的自体免疫学说、遗传钟学说、大脑衰退学说、内分泌学说、代谢废物积累学说、自由基学说、营养学说等均与中医的肾虚学说相关。据研究表明,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关系密切,肾虚的老年人大多会出现上述轴线功能紊乱及形态学改变,此外肾虚患者还可出现免疫功能下降,机体自由基水平明显升高。有研究显示,肾虚患者出现胸腺、脾等免疫器官明显萎缩,免疫功能受损。张进等提出“肾藏精的现代实质在于局部微环境依赖的干细胞自我调控系统,及以性激素系统为中心的全身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从而说明肾藏精与衰老的关系是与性激素的释放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肾虚发生率不断上升,40岁以上的人群肾虚发生率可达70%以上,男性以肾阳虚、肾气虚居多,女性以肾阴虚为主,无论男女,肾精虚衰均居首位。有临床调查研究表明,肾虚越重衰老程度也越重。

综上所述,肾虚贯穿衰老始终。肾虚衰老说是中医衰老理论的核心,肾虚是衰老的基础,通过补肾延缓衰老的思路具有可行性,调和肾阴肾阳,或可延缓机体的衰老。

四、肾与“治未病”和养生的相关性

“治未病”是一个疾病预防的概念,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主要在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则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的意思。《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精辟论述。养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过程。因此,养生对于强身、防病、益寿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

“治未病”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而防止疾病的发生。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未病先防,就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而固护和增强人体正气最为根本,其一,要顺应自然,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人体的生命活动需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季不可过早减衣,夏季不可过食寒凉之物,以免伤及机体阳气。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燥伤阴,宜滋阴润燥,冬季不可过食辛辣,以免耗伤机体的阴液。其二,要注意调神养性,七情太过和不及,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也可损伤人体正气。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避免外来的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己的心理调摄能力。其三,护肾保精。肾精,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及机体阴阳平衡的调节。肾精肾气亏损而使人易于衰老或患病。其四,体魄锻炼,注重“形神合一”“形动神静”。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流畅,使人体肌肉筋骨强健,脏腑功能旺盛,并可藉形动以济神静,从而使身体健康,益寿延年,预防疾病,如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传统的健身术。其五,调摄饮食,不可过饥过饱,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食偏嗜。同时可因时因人制宜,选用药性平和的中药制成药膳长期服用。

有学者从微生态和免疫功能角度,提出邪正发病与微生态平衡和免疫状态相关的中医邪正发病学理论模型。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肾虚与雄激素的分泌、骨质疏松、抗衰老、红细胞免疫功能关系密切。沈自尹从肾阳虚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的推论,进一步认识到肾阳虚证涵盖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其调控中心在下丘脑。提示肾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状态有关。

综上所述,固护和人体正气,尤其是肾中精气,是预防疾病、促进痊愈、延年益寿的根本。肾为先天之本,中医肾的概念在“治未病”和养生中具有重要地位。

(杨晓寰)

参考文献

[1]CLEGG A,YOUNG J,ILIFFE S,et al.Frailty in elderly people[J].Lancet,2013,381(9868):752-762.

[2]WALSTON J,HADLEY EC,FERRUCCI L,et al.Research agenda for frailty in older adults: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hysiology and etiology:summary from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Research Conference on Frailty in Older Adults[J].J Am Geriatr Soc,2006,54(6):991-1001.

[3]MARCELL TJ.Sarcopenia:causes,consequences,and preventions[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3,58(10):M911-6.

[4]李言洵 .老年人衰弱特征及肾功能对衰弱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01):41-45.

[5]李庆生 .中医学“邪正相争”应包括微生态与免疫的平衡与非平衡[J].中医杂志,2005,(07):489-491.

[6]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