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按:各解纷如,予思未得,于诊治无大关系,可以阙疑。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凡阳有五,先天元阳本是一个,分寄五藏则为五阳(气即阳)。藏各有五气,故曰二十五阳也。
脉有阴阳,阴者真藏也。真藏者,五藏之真精也,不可独见于寸口也。正所谓五藏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胃气,缓脉也。四时之脉必兼缓象,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而悬绝无丝毫缓象者死也。即《难经》所谓间藏气则生,不间藏则死也。间者,谓有胃脉缓象相间杂,不间即真藏本脉独见也1。
1《平人气象论》:“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阳者,胃脘之阳。别于阳不和之脉,知病所病之处。别于阴真藏之脉,知病死于何时。三阳在头,言胃脘之阳多寄五藏六府,游行十二经脉,手足三阳自手足走头,故曰三阳在头。手足三阴自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也。所谓一也,言只是胃脘一阳而已矣。谨熟阴阳,勿与众谋,不为人所摇动,在自有卓识定见也。(以上勉强解之,无甚发明处)
论“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空虚寥廓,万物混成,曰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者,易有太极也。无中生有,凭空一动曰易,易则太极,迥非以前之本相矣。先天之一气,无声音相色,无所谓阴阳,无以名之,无以尊之。后天以奇数为阳,故强名之曰阳,而实非后天阴阳之阳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由渐而著,由少而多,以极其成。其成也,后天之阳秉先天一阳而予之正,后天之阴秉先天一阳而为之主。阳生阴化,皆莫能外者,人身亦然。天地之大,可以微尘拟之,人身之小,可以天地极之。《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即上升为天,下降为地,肾下脑上,《大易》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创世寓言上帝站在水面上之确证也(上帝是变化之灵机,非迷信之老天爷)。要知天地成后,阳固是阳,阴固是阴,而阴阳不能自成其功,必赖先天一阳以济之。不观夫电灯乎?发光者泡也,不能自发其光,必有电以济之也。电为泡之主宰,而泡之正中空筒丝管又电之寄托,光之发机也。
溯自上下既判,天地斯有,中气精华,结聚成人,是三才之中,惟人为贵。刘子所谓民秉天地之中以生之定论,黄土(中央)造人之真解,又是我先天胃脘寄托先天一阳之真诠。若经《刺节真邪论》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平人气象论》常气秉于胃,无胃则逆之语。《玉机真藏论》有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之语。夫胃位中宫,以维四藏,得谷泌津,以奉生身。胃系人身,要于他藏,他藏有病,胃但能纳,足以胜之。而鼻汗无病,鼻汗得生,四时缓脉,色黄常则,无一不本胃阳言之也。言胃脘,如言足少阴之分者,非真胃脘。其释之灵山,道之玄关,儒之黄中欤?
阳本是一而言五,并言二十五,自后天言之也。天数五,地数五,天有五老,地有五行,人有五官、五藏,无一不是阳之健运。五行之中各一五行。大之,五星各一世界,而每界中各一五行。如一盘大机器,藏有许多小机器然。藏府各一五行,而各藏五行者,又莫不各有其五行。如肝主目,目又具五行。又如四季配五行,月亦有五行,日亦有五行,时亦有五行也。五,天地之成数也,即不啻言天地之阳只此一阳而已。信乎,岐伯之言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也。故曰凡阳有五也。味此者,其尧夫1之流乎。(一九七七年一月廿一日开会疲甚归,勉书此段)
1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宋代理学家、术数家。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急字当删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参各家注。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死不治。
突出此条,文不承接,必有错简。然此详病因,宝贵之至也。
此言阳明之病,由心脾造成也。二阳者,阳明也。发心脾者,言阳明之病由心脾发病影响也。因何引起,因有不得隐曲也。不得,俗谓不痛快。隐是隐而不发,曲是曲而不伸,即心气郁抑之代辞也。喜怒哀乐皆发于心,思想忧虑更能伤脾。心主血,脾统血。脾弱不泌津,无生血之资;心弱不煦照,无化赤之力,且气滞则血凝,胞络通心,如此女子则不月矣。不月者,血少经愆不按月而下也。血者,水谷之精微也。胃者,水谷之海也。精微之化,赖胃健运,胃之健运,各藏辅之,如肝以疏之,心以煦之,脾以濡之,肺以行之,肾以蒸之,合而形成中焦如沤者也。沤者,腐熟如沤麻之沤。脾吸精液奉心化赤,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流溢于中者,是谓之经也。可知各藏协调,辅胃健运也。各藏失常,影响健运。兹心病而不煦,脾伤而不濡,胃尚健运乎?既不健运,则乏饮食,饮食既少,精微难化。
精微不化,血于何有?脾不吸津,胃无健运,则血乏矣。且胞络通心,如此又焉得月事应月而下乎?无血则阴亏,阴亏则火旺,火旺则烁人肌肉,倏然如风消物。再传刑肺金,绝水生源,肾虚不纳,成为喘急息贲者,末如之何1矣。
1 《论语·子罕》:“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2,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2 腨,shuàn,《说文》腓肠也。即小腿肚子。㾓,yùn,王冰注:酸疼也。
三阳,太阳膀胱也。太阳主表,总六经统营卫,故病则发寒热也。《生气通天论》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又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筋失养则痿,或腿肚酸痛也。其传变也,为索泽。索者尽也,泽者水也,谓肾水枯竭也。盖膀胱为津液之府,阳不化气,气不化津而索泽矣。其传为颓疝,即仲景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乃为寒疝。是弦属阴在内而素有,紧为寒在外而新来,卫阳与胃阳并衰,里寒共外寒交并,邪乘虚而攻卫,卫无权而衰伏,邪正相搏,疝病乃成。颓疝者,坠疝也。此亦卫主太阳之理也。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一阳,少阳胆也。少阳主初生之气,胆病则气少矣。少阳胆合三焦,三焦起肾,上合心包。胆寄相火,相火游行,相火刑金而咳矣。胆肝疏泄,火旺极而暴泄矣(黄芩汤证)。其传为心掣,相火上犯,即《厥阴篇》心中痛热是矣。其传为隔者,胆寄之相火上冲而不纳,如厥阴之饥而不食矣。木盛克土,脾脉微急之隔中(《邪气藏府病形》),胃风饮食不下之膈塞不通,《上膈》篇之食饮入而还出者,皆谓此也。
按:鬲古作,像锅灶形。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阳一阴,胃肝同病也。《金匮真言论》曰:肝经为病发惊骇,《经脉》篇:胃病闻木音惕然而惊,是惊骇二经同有也。阳明经夹背,故背痛。肝郁而舒为噫,《经脉》篇:胃脉为病为数欠。此风厥非风,盖肝木生风,肝妨土,肝气厥逆也。(详《热论》太阳少阴病风厥,《五变》篇风厥漉汗与此皆异)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二阴肾少阳胆同病也。经云:肾气实则胀,三焦病腹满,小腹尤坚。心满则善气,胀满则太息以出之,故曰善气也。又胆侮土而善胀,肾乘心而胀满,胆有余而善气,《宣明五气》:怒为胆,谓生气亦通。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太阳太阴为病也。痿病主于阳明(《痿论》),脾主四肢。痿易,易者变易,不如常役使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者也,阳气者柔则养筋,太阳病则筋失所养,失所养则偏枯痿易矣。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主乎四肢,脾病,则四肢不举矣。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极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宜在脉诊,不释。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此言阴阳不可离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相济相须而成者也。若阴不协阳而争于内,阳不协阴而扰于外,斯如夫妻反目之象,惟家之索1矣。阴不能使则阳不外卫,阳不固守则阴不内藏,阴不藏阳不守,则魄汗自出不止矣。汗亡阳气,尤亡阴液,阳亡则四逆而起矣,四逆而起,谓四肢厥逆而起也。起则熏肺,谓起四逆时,阴液已竭,阴竭而肾不纳气,气熏肺上喘而鸣哮,上下俱脱,阴阳离决,更无能为也矣。
1 出自《尚书·牧誓》。索,尽也。
又释之曰:阴之所以生,和本曰和,谓阴之所以生者,在和本,和本则阴阳和矣。何谓阴阳之本?阴阳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之源即本也。阴和本即是阴和阳,阳和本即是阳和阴,阴阳互为其本,两而化之,一而神之也。阴之生在和本,阴生而阳自生矣,此阴阳之和也。是故刚与刚即阴阳两不相合,两不相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夫荡于外,妻遭于家,斯阳气必散而破,而阴亦随之消亡矣。此不协而至于离决之害也。
夫阳主刚,阴主柔,刚柔相济,即阴阳和,如夫妇和而家道成也。淖濡,甚柔软也。淖则阴阳不和,谓或阴至柔以纵刚,或阳反柔以肆阴,此尤能阴阳不和而经气因之断绝,如妻过柔而不能制夫之挥霍,夫至弱而不能制妻之无忌,有春无秋,家道必替矣。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诸家之解皆穿凿,马(马莳)四日而死作已,李念莪宗之。
予谓病以日数愈,以日数死,皆可靠,皆不可靠。必推测各方皆归绝证,即其时亦可推出。如阴证见阳吉兆也,而有逢敌则死;阳证见阴凶证也,而有阴济则愈。阳虚者至阳时而愈,得天之助也。阳虚者至阳而危,当至不至也。故虚实之论,当知实中而竟有实,虚中而有真虚,有致之死地而后生,亦有致之死地而竟死,兵家运用,在乎一心,不可板执也。
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阳主气,阳气结,气不流通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结则肿矣(与四维相代对看,彼阳气竭。《生气通天》)。阴主血,阴结则血不流通,不流通于外则内渗而便血矣。一阴结可便一升,二阴二升,三阴并结,则便三升矣。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阴阳结斜,是阴阳不和而相搏聚为病也。如阴邪多而阳邪少,则阳从阴化而病胫肿之石水,腹为阴而少腹肿满矣。
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诸家解二阳是阳明,或主胃与大肠。试想三消证岂仅此二经也哉。二阳是两个阳经结,三阳是三个阳经结,此不同上文之三阴三阳也。二阳热结能病消,三阳热结则病膈。三阴结能病水,即脾肺肾聚从其类。一阴一阳不定指心肝,即有一阴一阳寒热结上痹于喉矣。《春秋繁露》阴阳之动,使人足病喉痹可证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此论脉也。尺阴搏指有力,与寸脉迥别者,谓之有子。阳搏阴别,自在其中矣,皆主有子。手少阴动甚者,有子也。而左为阳,寸为阳,右为阴,尺为阴,观其旺甚部位,而别其男女也。尺寸俱虚,心肺之阳不充于胃,肾虚不为二阴之主,故危也。阳脉加于阴部,谓浮数现于尺部,为阳扰阴之汗。阴尺脉虚无力,阳寸反强硬搏指则阳盛阴虚,火热妄行而崩矣。
下文三阴俱搏等,予幼未读,亦不欲人读之也。冀其生,或可生之,知其不可为则不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