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摄政:某乃忠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7章 二三条建言

李伯弢听闻薛三才的命题,虽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经上下翻滚。

整肃京营?

自嘉靖朝以来,京营弊病已成顽疾。

如此众多的京营戎政尚书,莫非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弊病在哪?

知道弊病在哪,莫非没人有法子可解?

大家都知道,尚书们知道,勋贵们知道,甚至连皇上也心知肚明!

因此,在李伯弢看来,这题的关键,根本就不是手段办法的问题!

但凡京营操持的好,基本是三方都在装傻,三方都做了让步,三方都勉强合作一下。

朝廷装傻,勋贵收敛,京营上下勉强维持秩序,谁都不愿轻易撕破脸。

如今,所谓这整肃京营,真正要做的,不过是让那些踏得太远、越界已久的勋贵,把脚稍微收回去一点。

所以,这题不过是问,如何让那些勋贵们乖乖的把腿收回去,而不是如何把那条腿给砍了!

因此,这关键根本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分寸!

李伯弢虽然想透了此中关键,可他当然知道,这薛公三才并不是真心要听,这背后的真正答案。

自己只需交上一份略有见地的回复,展现些许思考,即可过关。

至于这些建议,分寸如何,那就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了!

毕竟,此次拜访薛三才,并非为了整肃京营而来,更何况,这等大事也轮不到他来置喙。

李伯弢想到此处,略略思考了一下,回忆起看过的众多网文,众多键政的文章,选了几条契合自己目的的见解,缓缓道来:

一、核查马匹价格,充实军队。

以后的马粮草料,按月发放,先到兵部科道登记,再逐名发放。

至于骡马死亡的情况,要专门进行核对并停止支取相关粮食,向兵部申报,由太仆寺和车驾司互相进行查验。

说到这里,李伯弢停顿了一下,脑中转动数圈,接着说道:

“对于营中马匹购买,马匹缺口统计,一律由兵部下派专员稽核上报,京营无权自行议动!”

“已购入营中马匹,除非老弱倒死,不得贩出营外;若有贩卖,必须由兵部太仆寺派专员稽核上报,京营无权自行贩出!”

说到这里,这薛三才,也为之一愣。

李伯弢的这两条见解,似乎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他一个观政进士,能了解京营状况?

于是开口问道:“这京营马匹,老弱倒死,自会处理,一切都有规章,为何需要专门稽核?”

李伯弢淡淡一笑,躬身说道:

“晚辈前些日子里,去骡马市买马,听闻了一些马贩传闻......”

“是何传闻?”

“听说,京营中有人和大马商联手,低价强买其余马商马匹,购入京营。”

“等风头过后,再以正常马价贩出,从中私获差价,中饱私囊!”

“哦?还有这事?”薛三才有些奇怪。

“晚辈只是风闻而已,做不得数!”

“不过,想着要防范于未然,因此,特地加了两条见解!”

薛三才听到这里明白了李伯弢的意思,心中倒是有了点赞许。

虽然,李伯弢仅说是风闻,但真没有这样的事吗?

以薛三才对于那帮勋贵们的了解,真不能说不可能。

而这,李伯弢能从市井之中的风闻,立刻想到京营缺失,提出见解,这敏锐程度确实值得首肯。

李伯弢见薛三才微微点头,表示赞许,紧张的心思,稍稍放松了下来。

今日拜访薛公三才的初步目的算是达到了——至少,让薛三才的脑海中留下了这件事的印象!

他原本想据实以告,不过转瞬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己只是初次登门拜访,贸然盘托出牵连勋贵的实情,只是冒失之举,非常不妥。

还不如,无意之中让薛三才留下记忆,反而事半功倍。

只要薛尚书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今后若真有什么差池,那他心中自然而然便会偏向李伯弢。

说完之后,他就变得轻松很多,李伯弢再次道出第二条见解:

二、都将坐营及兵部职司同坐行事,以便统辖。

自嘉靖起,京营又恢复了三大营旧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成为五军、神枢、神机三大营。

以武将一人任京营戎政总督,文臣一人协理总督,戎政京营,统一领导。

但这时的三大营,名称虽然依旧,但实质已有所改变。

过去三大营,全由卫所军士组成。

但到了嘉靖时期,京卫军则分隶三大营,每大营大致在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全由在京畿、山东、山西、河南四地招募之兵组成。

一直延续到万历,此时每个大营,都由战、守、车兵等十营组成的合成军队,总计三十营的单位。

其中,五军营为战兵四营、车兵四营、城守两个营。

神枢营为战兵三营、车兵三营、城守三营、执事一营。

神机营为战兵三营、车兵三营、城守四营。

虽然,每大营都有提督一人、左右副将二人、都将坐营官一人、大号头官一人、监枪号头官一人。

但平常,真正掌管营务的,则是由三人组成:即每大营都有的一名中军都将坐营官总管营务,大号头官掌日常军务,监枪号头官掌训练。

而各大营旗下十营也一样,各军营也都有一个坐营官值守本营之军务。

而李伯弢的建议则是增加了一条,那就是兵部职司同坐行事!

简单的讲,就是在各大营,各军营中,各增加一个文官坐营官!

由文官坐营,掌管监军,军纪,叙功,俸饷,粮草!

其实,文官下到军营,这样的制度已行之有年。

兵部会在间隔的时间内,派遣兵科给事中巡视各军营,每处军营停留数日,以察看军纪训练。

这一制度与最早的巡抚制度颇为相似,最初巡抚不过是短暂驻留各省,后逐渐变为长期驻守地方的固定职务。

京营的巡察亦是如此,当前兵部所派,仅为短期巡营,而李伯弢的设想,则是将此制度长期化、固定化,使之成为军中常设之职。

当然,李伯弢也不会如此天真。

以现在的文官条件,本身素养来说,根本难以胜任一个长期固定的军中职务。

因此,在薛三才面前,他只是一个抛砖引玉,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再说。

依李伯弢的构想,这一制度本质上便是“监军设于各军营”,也即三大营中,每营设有一名文官坐营,总计三十三名坐营官。

当然现在并不是搞这套的时候,李伯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之所以,现在抛出这样的想法,其实他是有自身的考量的。

因为,无论这个提议好不好,实不实际,至少这都是一个扩大兵部权限的提议。

李伯弢太清楚不过明末这些官僚的想法了,只要能扩大本部本司的利益,没有人会反对。

这样,自己就能进一步在薛三才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