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三无”“三有”——我的家教体会
执笔家长:李喜凤
家长职业:中学教师
学生姓名:柳欣然
录取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
毕业中学:内蒙古五原县第一中学
获奖信息:第十八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二等奖
我是一名从教30余年的中学英语老师,女儿柳欣然被北大录取,在我们这个边陲小镇着实轰动一时。这填补了内蒙古五原县30多年无清北的空白。很多人问我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在此分享一些家教心得,供大家参考。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确实不断地摸索并尝试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女儿不满一岁时,我接触了一本早教书《冯德全的早教革命》,对孩子进行过早教,所以孩子识字早,两岁半左右就能独立阅读。这也为后来的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下面我归纳了三条我个人的家教做法:无意有心、无为有道、无知有智,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无意有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占优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得牢、记得快。比如,孩子无意中每天听的电视广告,往往熟读如流。因此,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识记,有意地利用甚至开发恰当的情境,教给她一些知识、常识或者道理。
事例一:
孩子小时候,特别盼望圣诞节,因为妈妈说,圣诞老人会在半夜从烟囱里偷偷进来,给好孩子送来想要的礼物。可是,我告诉孩子,你想要什么礼物,需要给圣诞老人写信。那时候孩子还没上学,虽然识字量很大,可是不会写。于是,我就以这个为契机,开始让孩子学写字。我们并没有采用传统学校教育的横竖撇捺法,而是利用整体识记法开始教孩子学写字。孩子用柔弱的小手,稚嫩的笔迹,写下了歪歪扭扭的第一封信。然后,我领着孩子去邮局,买信封、邮票,写上“寄往北极,圣诞老人收”。交给邮局的阿姨后,我再偷偷取回来。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孩子上了小学四年级,她都深信不疑,因为每年都能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孩子不但学会了写信,而且特别乖巧懂事,因为圣诞老人只给好孩子送礼物。有一年圣诞节,我太忙了,忘了给孩子包礼物。第二天一大早,孩子哭着说:“妈妈,圣诞老人为啥没有给我送来礼物?我不是好孩子吗?”我说:“你再好好找找,说不定在客厅或者阳台上。”我赶紧起床,用最快的速度,把礼物简单包起来,偷偷放在橱柜里,然后喊道:“闺女,礼物在这儿呢!”但是,不小心被闺女发现了圣诞老人送的巧克力和我包里的是一样的。从此以后,她就再没有写过圣诞信了。
但是,我又采取了别的办法。那时候我因为声带长了小结,医生不让我多说话,因此,我就告诉闺女,以后妈妈跟你说的话,会写在纸条上,所以你要认识更多的字,然后读给妈妈听。而且妈妈有课的时候,你们需要什么,要给妈妈留言。从此以后,我们又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纸条交流。我去上班,闺女还睡着,我给闺女的留言都是英汉双语,就这样,不知不觉,闺女无意中认识了很多英语单词。闺女也因为经常给我写留言条,学会了很多语言表达。再后来,在孩子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每次考试,我必定给孩子写加油字条,因为是写给孩子的,所以我从来不用连笔字,都是工工整整、一笔一画地写,这也是为了鼓励孩子写字工整。所以,虽然闺女没有专门上过书法课,书写还是很不错的。
事例二:
对于孩子的英语教育,除了学前认识过字母之外,仍旧是利用无意识记。在事例一中的留言条中,我有意使用英汉夹杂的方式,让孩子通过无意注意去识记单词。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尽量使用英汉双语。比如下班回家,我每天都会说“What time did you get up?”“Did you have apples?”“Brush your teeth,please.”“Turn on the light!”等日常用语。慢慢地,孩子基本能无障碍地听懂日常英语会话,甚至听懂英语故事。我曾经找遍全部报纸杂志的目录,终于找到一个发行量很小的幼儿英语报纸,全部都是英语看图故事,每天“对牛弹琴”式地给她讲故事,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复现故事中的句子。有一次,我领着女儿沿着义和渠去学校,一边走一边用英语给她讲一个3岁的小孩不慎落水溺死的真实事件,顺便用英语说:“You should be careful when you play near the river.”讲着讲着,闺女突然哭了,她说:“妈妈你别说了,吓死人了!”说明闺女听懂了这个故事。
所有这些做法都秉承一个理念: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看似无意,实则有心。这些“教者有心,听者无意”的做法,都需要时时留意,处处留心,善于发现和创设有教育氛围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隐含着教学与教育的内容,慢慢地由量变导致质变。等到孩子上学以后,因为有学前大量的铺垫,孩子的识字量大、理解能力强,所以,我从来都不用给孩子批改作业、考生词等。我尝试的这些家教做法,完全异于传统语言教学的套路,无体系,不强迫,随意自在,无拘无束。因为我是文科老师,所以在理科方面,没有给孩子设计无意学习的情境。相对而言,孩子对文科知识的领悟能力优于理科。
二、无为有道
上了初中以后,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学习时间延长,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增强,所以,需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既不能包办代替,操之过急,又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初中阶段,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大事小事唠唠叨叨,监督做作业,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为孩子处理同学矛盾甚至师生矛盾,显示家长的保护欲和责任心。这样的“有为”家长,极有可能让孩子从心理到学业都表现出羸弱被动、不思进取、难以自立;更有甚者,厌倦学习,产生逆反情绪。相反,有的家长经常陪伴孩子玩耍,不轻易干涉孩子的学习,不焦虑,不责备,顺其自然,适可而止,结果孩子的成绩出色,心理也健康。如果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掺杂自己的私心,总想控制孩子,缺少对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成为专制的父母;或以爱的名义,咄咄逼人的态度,尖酸刻薄的语气,盛气凌人的架势,讽刺批评甚至要挟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久而久之,孩子不断觉醒的灵魂就会寻求独立和自由,求而不得就会抗争,这就是青春的叛逆。我觉得,父母应该是孩子烦躁时的一阵清风,忧郁时的一缕阳光。别人抬高孩子时,我们应该压着他;别人贬低孩子时,我们应该抬高他。
事例三:
闺女上了初中之后,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假期开始,我就指导闺女制订详细的假期学习计划,具体到某月某日某时。从此以后,闺女雷打不动地坚持执行自己的每日学习计划,并不折不扣地完成。因为这样的严格自律,她在学校就基本完成了每天的学习任务和计划。为了确保自己的在校学习效率,她经常会在课堂上“一心二用”,而不是拘泥于老师的节奏。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提前学习,或者深入学习。对于闺女的这种“一心二用”的学习方式,有的老师不赞成,觉得有可能导致孩子基础知识不扎实或者不能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当老师跟我说的时候,我没有强行干涉,因为闺女说:“妈妈你别管了,我自己有自己的计划。”我自然乐于“无为而治”,所以开玩笑地建议闺女:“一心二用的时候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注意老师的‘火眼金睛’。”后来在高中阶段,闺女依旧保持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不同的是,睿智的班主任杨德凤老师,非常支持闺女的学习方式,建议闺女根据课堂知识的难易度,灵活确定是否“一心二用”。
因为闺女在学校的自律,所以她回到家基本很少学习,不是在看电视,就是在看课外书。孩子爸爸总是说“一山还比一山高”,让她回家继续学,但我依旧坚持“无为而治”,没有给她施加压力,让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所以,初中三年,闺女因为时间管理得好,看上去学习非常轻松,没有上过任何课外辅导班,晚上9:30—10:00左右准时睡觉。即使在紧张的中考复习阶段,她的学习时间也没有超过晚上8:30,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青少年挤占睡眠时间用来学习,我是不赞成的。在我看来,健康的身体比学习更重要。
事例四:
闺女不上补习班,我就用各种各样的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她的课外生活,以开阔眼界、锻炼口才,培养组织能力和其他的综合素质。闺女参加过演讲、朗诵比赛,主持过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参加过歌咏比赛,从小练习钢琴并过了十级。在高中阶段,她作为金葵诗社社长,主持了诗词大赛,之后获得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二等奖等。参加这些课外活动,闺女经常因为排练而误课。为了不耽误学习,每次排练之前,闺女总是提前去找到相关科目的老师,问清楚排练期间要学哪些章节,然后挤出时间自学,最终,闺女既参加了各项文艺比赛,又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参加课外活动不但没有影响闺女的学习,反而让她学会了未雨绸缪。这对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历练?在她长大成人后,面对工作家庭、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也一定能够安排得有条不紊。这些才艺,何尝不是对她自律的“奖赏”,让千篇一律的课堂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因为课上课下的时间管理,因为自律与坚持,孩子才不至于在日益繁忙的学业中焦头烂额。
通过这些事例,我想说的是:把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我们做倾听者、建议者、扶持者,甚至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中的成就感、满足感,甚至失落感、挫败感,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确实要为孩子的健康和成长负责,但是不能“用力”过猛,更不能溺爱娇纵孩子,否则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分享过自己的家教经历:他和儿子出门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包,儿子抢过去拎,不让他动手;如果有两个包,儿子一手拎一个;如果有三个包,儿子背起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在前面走着。他自豪地跟在后边,空着手,欣赏儿子的成熟。我很认同这样的教子理念,让孩子学会自立,学会承担责任,小时候懂得心疼父母,长大后自然会关爱社会、热爱国家。小时候,给闺女煮鸡蛋吃,我总是跟闺女说:给妈妈分一半。其实我并不想吃鸡蛋,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吃独食。孩子爸爸不在家的时候,闺女一放学,就帮忙做午饭或者收拾家。做家务可以让孩子懂得心疼父母。从小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逐步培养孩子做一个有主见、有决断的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放手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但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判断,然后作出正确的决策。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度干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也不能任由孩子妄为。闺女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我对她也有过惩戒教育。初二时候,因为独霸衣柜晾衣架,我惩罚过她。高三最紧张的冲刺阶段,她放学回家太晚,我因为心急喊了一句“不知道早点回家,让妈妈担心”。她当时可能因为数学题解不出来心里烦躁,跟我顶嘴抬杠,出言不逊,我惩罚她不吃午饭,自我反省……父母给孩子的爱是要有底线的,如果触碰了底线,就要严惩。孩子对父母和老师如果没有敬畏之心,是不会有真正的尊重的。
第三:无知有智
我个人愚见:父母的家教应由强变弱,呈下降趋势;孩子的自我教育应由弱变强,呈上升趋势。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我们做父母的却一天天地老去。所以,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应尽心竭力地呵护养育孩子,牵肠挂肚,殚精竭虑。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应该慢慢学会放手,甚至学会“让位”,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因为我们“无知”,孩子就必须“有知”。
闺女上初中以后,跟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班级工作和学习有冲突时,我都会给她一些建议。但是闺女念哪所高中,学文科还是理科,考大学时选专业等重大决定,都是孩子自己作出的选择,我从来没有干涉。闺女也会征求我的意见,我告诉闺女:妈妈不懂,你去咨询一下老师们(当然我提前跟老师们交流过了)。在高中阶段,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但凡闺女问我问题,除了英语,我基本上告诉孩子:妈妈不会,你自己想办法。偶尔我询问一下弱科的情况,闺女会说:我自己知道怎么做,你别管了。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做,说明她有能力为自己负责,做父母的何必要越俎代庖呢?魏书生说,家庭中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责任心。当然,表面上的不闻不问并不意味着不管不顾。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做母亲的责无旁贷。这20年来,孩子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尤其是早点,极少有随便凑合的时候。此外,要保证孩子的睡眠,即使是高三冲刺阶段,我都是在孩子熄灯以后,才去睡觉,不允许她熬夜学习。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压力大,也出现过偏执、焦虑、急躁的情况,但是我极少苦口婆心地劝说疏导,而是等待孩子自己化解,等待恰当的时机。孩子如果需要帮助,她会自己求助。
所以,我觉得,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学会逐步放手。小时候,孩子跟我们学习;孩子长大了,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的一切都是向上的、新鲜的、有趣的,而我们很多家长却是落伍的、守旧的、顽固的,甚至故步自封的。即使是有文化、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不妨做一个“无知”的家长。
在高三冲刺阶段,孩子的班主任杨德凤老师让每位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我给孩子写的信,几乎全部都是孩子对我的影响,而不是我对她的期望。我想让孩子明白:妈妈是你的粉丝,你是家庭的导航。因为你的努力,你的人生、你的亲人、你的母校、你的家乡,甚至社会和国家都会以你为荣!孩子的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油然而生!所以,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退居二线”吧,做一个“无知的家长”,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和安全健康问题,我们都可以试着逐步放手。比如,让孩子有自己的小空间,自己管理自己的零花钱,但是要约定如果乱花钱,就收回权利。再如,孩子可以玩手机,但是手机不可以进卧室,玩耍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否则收回。“无知而有智”的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自己做决定,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责任心,让孩子练就坚实的翅膀,在未来的天空自由翱翔,长大后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如果家长事事包办,孩子必然是“应声虫”“墙头草”“小木偶”,在家长的庇护下坐享其成、胆怯懦弱,没有主见和责任心。但是,培养孩子自主能力,要遵循“渐进”和“分寸”这两个原则,既不能谨小慎微,也不能放任自流。
最后我想说,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同,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育真理。但不管什么样的孩子,我觉得我们都要遵循五个原则:爱、尊重、赏识、放手和发展。爱而不溺,尊而不娇,赞而不伪,放而不任,孩子才有可能发展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身心健康、有能力、有家国情怀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之才。
TIPS: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占优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得牢、记得快。比如,孩子无意中每天听的电视广告,往往熟读如流。因此,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识记,有意地利用甚至开发恰当的情境,教给她一些知识、常识或者道理。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初中阶段,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大事小事唠唠叨叨,监督做作业,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为孩子处理同学矛盾甚至师生矛盾,显示家长的保护欲和责任心。这样的“有为”家长,极有可能让孩子从心理到学业都表现出羸弱被动、不思进取、难以自立;更有甚者,厌倦学习,产生逆反情绪。
●把学习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我们做倾听者、建议者、扶持者,甚至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成长中的成就感、满足感,甚至失落感、挫败感,等等。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应尽心竭力地呵护养育孩子,牵肠挂肚,殚精竭虑。随着孩子长大,我们应该慢慢学会放手,甚至学会“让位”,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自由,因为我们“无知”,孩子就必须“有知”。
●小时候,孩子跟我们学习;孩子长大了,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的一切都是向上的、新鲜的、有趣的,而我们很多家长却是落伍的、守旧的、顽固的,甚至故步自封的。即使是有文化、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也不妨做一个“无知”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