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承中创新 在互鉴中共进
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
在时间长河中,人类社会创造了璀璨多样的文明,在漫长岁月中不断生发、碰撞、交融、延续,滋养着人类的心灵,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互鉴,人类的文明炬火才能生生不息,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21世纪之初,一批北大的前辈学者带着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于2004年倡议创办了首届北京论坛,并极富远见地将论坛总主题确定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20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韩国崔钟贤学术院联合主办的这一国际学术盛会,已经成为北京大学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学术品牌活动,迄今已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70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盛会。
20年来,国际形势和学术研究热点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关于“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题却历久弥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一主题的影响力、感召力愈发凸显,文明的传承创新、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
“传承”是对文明根基的保护,是对历史的敬意。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这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是在文明的传承中完成的。没有传承就没有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连续性,没有传承就没有中华文明超强的凝聚力、强烈的归属感和顽强的生命力。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人类新的思想也不断在传统文明的沃土中发芽,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始终给人类解决新的时代课题提供智慧和力量。北京论坛的20年,同样是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以思想争鸣与学术探索播撒“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理念。
“互鉴”是对彼此的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际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深入交流、互学互鉴,才能为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创造百花齐放的美好未来。开放、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华。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同世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明的先进要素,形成了“和合与共”的价值取向。20年来,北京论坛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坚持跨学科、跨地域、跨文明的交流互动,坚持立足北大,面向世界,推动全球学者在交流与探索中迸发全新的思想光芒。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20年来,一大批北大学者活跃在北京论坛,他们主动设置议题、发表观点、深入交流,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北大声音、发出中国声音,集中代表和体现了当代北大学者的学术水准和人文关怀,充分展现了北京大学的全球责任和时代担当。
面向未来,大学要更加积极主动推动文明之间的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融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贡献新智慧。要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敞开怀抱,拓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以教育交流增进人文交往、科技合作,促进各国文明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推动国际社会在求同存异中携手共进,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牢牢把握数字时代新机遇,抓住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提升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人类未来培养更多彼此信任、善于对话、善于合作、具有全球引领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千载回眸,纵观古今,正如2004年首届北京论坛宣言所言,“尽管历史上有过许许多多冲突和战争,但文化在友好的氛围中交流,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交汇,这些始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从孕育而生到弱冠之年,北京论坛20年的发展历程,是学术交流之旅,是文化交融之旅,是文明交往之旅,众多有识之士在论坛中激荡智慧火花,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思想的力量。回首历史,我们满怀温情与敬意;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继续携手同行,在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主题下,交流学术洞见,增进民心相通,让人类文明在接力传承中隽永弥新,在互学互鉴中欣欣向荣!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 郝平
北京大学校长 龚旗煌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