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茶座(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高校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的育人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人才优势,推出了一批既有政治高度和情感温度,又有学科宽度和理论深度的精品项目,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于2014年3月25日推出的“北大教授茶座”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北大教授茶座”是学校进一步健全多维度、宽口径、厚基础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探索,是拓展“大思政”格局的一次全新实践。 “茶座”于传统的“第一课堂”之外另辟蹊径,邀请北大知名教授分享其成长经历与治学体悟,与青年学生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解答学生的人生之惑和时代之问,在轻松温馨而又深入心扉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育、引领、感染和熏陶青年学子。突出北大之“大”、青年之“学”、教授之“博”、茶座之“雅”,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是“茶座”的鲜明特色。

“茶座”以北大之“大”为支柱,兼容并包。北大之大不仅在于校舍之宏伟、风物之绮丽,更在于思想之自由、胸怀之广大。百余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发荣滋长、生生不息。 “茶座”名家荟萃。在“茶座”,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千种博论、万般视角解读千古名篇、漫谈中西古今、探寻生命真理、领悟创新源泉。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情怀流淌在每一代北大人的心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早已成为北大的不朽灵魂。在“茶座”,谈学术,更谈人生,既发扬潜心治学、笃行求真的学人气质,也传承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精神底色。

“茶座”以青年之“学”为导向,励志言思。 “用问题答问题” “用学术启学术” “用人生谈人生”, “茶座”不同于常规授课与讲座,名家学者与同学们围炉品茶、促膝谈心,从对学术初心的找寻到矢志不渝的坚守,从年少懵懂的莽撞至历尽千帆的从容,从求索征程之沉潜论及家国天下之大义。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教授的学者风范、长者气度在青年的心中春风化雨,为在学术道路、人生之路上孜孜以求、奋力前行的后辈点亮一盏明灯,指明前行之路。

“茶座”以教授之“博”为肌理,通才达识。 “师者,人之模范也。”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北大广聚英才而用之、善任英才而成之,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茶座”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北大雄厚师资力量的优势,邀请多领域专家学者,打造沉浸式交流平台。教授们博古通今,以充足的知识储备引领参与的学生针对特定主题展开深入、全面的讨论。从科研创新到文化传统、从学术热点到民生所系、从人生命题到时代责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北大学者的治学经历,充分领略前辈大家的人生风采,增长专业知识、提升人文修养、领悟人生哲理。

“茶座”以茶座之“雅”为体韵,论今谈古。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品茶品味品人生的习惯深深印刻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茶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意,将会场巧置为温馨的茶室,教授与学生围坐其间、谈天论地、畅所欲言。一方茶座即一方雅兴,把盏品茗,操持雅好,思绪在茶香中融合,思想在味蕾中共鸣。师生共饮一壶清茶,以茶表德论道,传道授业解惑便不再是枯燥的“填鸭式”教育;师生共赴一场茶叙,以茶养性明志,修身齐家治国便转化为具体的使命担当。

半盏清茶,品茗对谈,“茶座”发生于一阁之间,教授的治学箴言却不应随茶香飘散,而应惠泽社会、启发世人。自项目启动以来,已有包括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在内的115位知名教授做客“茶座” 。学生工作部定期整理“茶座”内容,精心提炼其中的“微语录”,并通过“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公众平台向校内外及时推送“茶座”精华;2016年、 2022年又先后结集出版了《北大教授茶座 (第1辑)》 《北大教授茶座 (第2辑)》,使更多人从北大教授与燕园学子有关学术追寻、社情民生、人生哲理的探讨中汲取精神养分。

聚水成涓,涓涓不壅,终为江河;集人成事,事事有恒,必能大成。让我们倍感欣喜和振奋的是,在全国上下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学生工作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再次择精华而聚美文,在北大出版社的支持下推出《北大教授茶座 (第3辑)》,将更多新的“茶座”精华收录其中,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本辑分为三部分:

一、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发挥“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特色,“茶座”建立育人创新机制,谈学论道。收录于此部分的文章,着眼于教授自身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或将业界最前沿的成果深入浅出地展现于世人眼前,或将自己多年钻研下的珍贵心血悉数娓娓道与听者。教授所言,虽学术却非乏趣,虽专精却非艰涩,虽易懂却非浅显,我们在此中行行文字之间实可尽览北大通识教育之智慧、综合学科之风采,又将深感于学术的魅力,反叩心门回归最初对知识本身的渴望。

二、业精于勤,上下求索。发扬“业精于勤,上下求索”的精神,“茶座”引导青年各从其志,无问西东。收录于此部分的文章,以教授们苦心孤诣、皓首穷经的求学经历与学术经验为主线,希望给正在学术探索征途上的后辈以激励和指引。千百次碰壁却浇不灭心中渴求真理的火苗,重重的迷雾中也能通过蛛丝马迹找寻正确航向,看似孤寂的冷板凳却使专注发挥出最大能量。教授们云淡风轻的话语背后是一场场与谬误的鏖战,是一个个颤动社会的发现,是一张张问心无愧的答卷,是在告诉每一个走在同一条路上的人——你,并不是孤军奋战。

三、未名博雅,家国天下。传承“未名博雅,家国天下”的使命,“茶座”培养青年责任意识,无忘山河。学学问以济世,执一笔为天下。五位教授对自己心中的北大精神做出诠释,讲述北大人于社会、于国家、于世界责任之感悟,引导青年学生理解自身既是求真问学之学子,又是担当大使命之栋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学以致用,教授的谆谆教诲引导我们将自身专业底色熔铸贯通于实践的每个环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成为有格局有气魄的栋梁之材。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以文化人,希望读者们能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修炼好自我成长这个终身课题,就要坚持将学习和思考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将奔跑和攀登作为一种人生的常态,不断培养勤学的习惯、善学的能力,塑造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姿态,以学修身,明德正心。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锤炼与时代同行共进的过硬本领。新时代新征程上,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以实践的奋进姿态让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不断涵养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构建真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文以载道,希望读者们能在阅读中厚植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家国同构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华儿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一直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爱党爱国是一代代北大人始终如一的精神底色。因此,“茶座”的讲授者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更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们是学问渊博、 “鱼” “渔”并授的“经师”,更是触动心灵、引领价值的“人师”。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我们要传承好这种心怀“国之大者”的境界与追求,发扬好这种潜心耕耘、坚毅前行的精神与志气,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本书编委会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