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依仁游艺,执义守哲
晨起开门,昨夜的飞雪铺满了长街。
瑞雪兆丰年啊。
雪后初晴,白云淡薄。
今日朝议上,中书令高允上书,朝中奢靡之风盛行,劝谏拓跋濬以身作则,扼杀此风。
拓跋濬心中不悦,拂袖离去。
来到西堂温室之中,对着冯珙抱怨:“这个高允,实在多管闲事。宫中用度都是由皇家府库所出,他竟管到我宫中来了!”
冯珙今日并未直接附和拓跋濬的说法,而是劝谏道:“陛下,尚书令素来忠直,他所言节俭,非是针对宫中用度,而是朝中奢靡之风。”
“哼,他高允一个堂堂尚书令,难道还能俭朴到哪里去?”
“陛下有所不知,虽然尚书令备受恩宠,但是他的家中贫困,如同普通百姓一般,妻儿都无以为生。”冯珙恭恭敬敬,却一字一句的说道。
拓跋濬见冯珙如此,很是惊讶,竟直接要去高允家中一看。
“冯珙,朕现在就去看看你所言究竟是真是假。”
“臣不敢欺君!”
冯珙朗声答道。
一味地应承君王,并不能得到君王的信任。
偶尔向拓跋濬进谏,说些可能会触怒他的实话,反而更容易在拓跋濬心中得到一个忠直的评价。
高允为何能历经四朝而不倒,就是因为不管哪一个皇帝上位,都知道高允是个忠臣,这可不仅仅是愚忠就能得到的待遇。
崔浩国史案中,牵连甚广,编撰国史的官员中,唯有高允一人得以幸存,这便是政治智慧。
冯珙现在就是在努力向高允学习为臣之道。
等拓跋濬带着冯珙等人来到高允家中时,仰天叹息,“古时的人又能俭朴成令公这般吗!”
只见高允家中,只有草屋数间,高允妻儿都只穿着粗织麻布。
拓跋濬当即下令,“赐尚书令高允绵帛五百匹,粮食千斛,拜高允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
拓跋濬责怪冯珙,“你既知令公家中如此,何不早向朕言说?”
冯珙并未推卸责任,直截了当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拓跋濬在回宫的路上,觉得自己的态度有些不好,反而攥住冯珙的手开口道:“若非卿言,朕仍被蒙在鼓中,满朝文武,除却令公,竟只有卿肯与朕实言。”
冯珙也是挤出了几滴眼泪,口称自己受到如此浩荡皇恩,怎么敢对陛下有所欺瞒。
第二日,拓跋濬便下令,削减宫中用度,严禁朝臣大兴奢靡之风。
经此一事,拓跋濬对冯珙、高允的信任又抬高了一个档次。
冯珙觉得,按照这个趋势,从现在这个“文秘”转岗到其它官职上的时间应该不远了。
拓跋濬表示小舅子你还得再坚持坚持。
冯珙的努力和忠诚,拓跋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至于外放不外放,还是等年过完再说吧。
这段时间,若非冯有心疼弟弟,给拓跋濬吹了吹枕边风,冯珙怕真是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了。
转眼间,十一月就要过去了。
月底这天,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刘骏濮阳太守姜龙驹、新平太守杨伯伦,各弃郡率吏民来降。
朝中武官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昂,神色激动,纷纷上书请战。
其中镇西将军封敕文叫的最凶,声称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就能拿下整个青州。
“臣以为不可。”冯珙面对拓跋濬的问询时如此说道。
“为何?朝中武将可都在说,连刘宋的郡守都投奔我大魏,若是我大魏以大军伐之,取刘宋城池便如探囊取物。”
“陛下,刘骏徳薄而多疑,姜、杨二人与刘义隆有旧,怕被清算,方才来降。可是那刘骏重用寒门子弟,被他提拔的人都愿意为他而战,倘若我大魏出兵,他们定然会君臣一心。此时又是冬季,实在不宜出兵吧!”
“朕还以为你会为了功劳而支持出兵呢。”
拓跋濬这随意而又诛心的一句话,还是在试探。
“有什么功劳能比得上全心全意为陛下尽忠呢?”
“真是会巧言令色。”拓跋濬叹了口气。
可偏偏他就吃这一套。
冯珙现在这些话可以说是张口就来,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
……
与冯珙持同一意见的还有慕容白曜。
理由也与冯珙所言大差不差,还惹得拓跋濬看了他好一阵。
“陛下看臣做什么?”慕容白曜开口问道。
“你与冯珙二人的想法竟然如此相似。”拓跋濬狐疑地看着他,“莫不是你们二人商量好了?”
慕容白曜无奈道:“陛下,臣虽然与给事中有过数面之缘,却也不过点头之交,再说,臣这段时间随着北部尚书做事尚且忙不过来,哪里会和给事中商量什么东西呢?”
“朕方才不过戏言尔,白曜勿要放在心上。”
“只是当真不能打?”拓跋濬还是不死心地问道。
“不能打。”慕容白曜肯定的说道。
慕容白曜现在对冯珙真的起了好奇心。
这段时间攻伐刘宋的声音日渐高涨,不管想不想打,大部分人都被裹挟了进去。
冯珙能在这种形势下,保持冷静,分析局势,得出和自己一样的结论,只能说实在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
慕容白曜是个慧而自知的人,知道自己很牛,对自己的判断也是相当自信。
有一说一,朝堂里那些所谓的名将,在慕容白曜眼中都不值一提,尤其是那些人提出什么大军一到,刘宋那边就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呸,什么东西嘛。
刘宋要是真那么好打,也就不会有这南北之争了,早在道武帝时期,怕是就已经没了。
前几年,刘宋内乱的时候你不打,现在好了,人家刘骏的统治已经稳固下来了,你嗷嗷叫着要去打,你这不是给自己增加难度吗?
不能打,坚决不能打。
慕容白曜的态度就摆在这里。对那个少有的和自己持同一态度的冯珙,也是充满了好感和重视。
慕容白曜的话,拓跋濬还是愿意听一听的。
因为姜、杨二人来降而引发的朝局波动,最后也是在皇帝的拖延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