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医者的心(自序)

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心,不可见、不可说、不可得,却能彼此相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部心经。而医者的心,至柔至刚,不惊不怖不畏,能度一切苦厄。医者的修炼,有四重境界:

第一重:不忘初心。

曾有人问一位人类学家:“什么是文明最初的标志?”答:“一根愈合的股骨。”一个摔断股骨的原始人无法行走,也无法采集食物,而股骨需要数月才能痊愈。一根愈合的股骨意味着,他没有被同伴抛弃。有人帮助他、照顾他,为他带回食物,带他逃离危险。倘若没有同伴的照护,伤者只能走向死亡。这是医学的起源,也是医者的初心。

“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是全世界医者的共同价值观。不少人在刚刚穿上白大褂时,心中毫无杂念,只想一辈子做个好医生。然而,随着外界诱惑越来越多,精神城堡日渐坍塌,于是随波逐流,把行医当成了一门生意,成为一个俗气、狭隘、圆滑的人。虽然衣食无忧,却失去了医者的尊严,幸福感越来越低,使人生的意义不断“降维”。

所谓初心,就是婴儿般的心,没有杂质,没有污染,天真无邪。心在哪里?藏在每个人的眼睛里。不信,请看婴儿的眼神,纯净、透明、柔软,恰如一潭清
水。当人逐渐成熟之后,心中的“我”越来越大,那颗初心就消失了。不忘初心,就是回归生命的原点,回归医学的本源。

第二重:医者仁心。

古语道:“医者仁心。”何为“仁”?《说文解字》曰:“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的本意,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即社会关系的总和。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是仁者最核心的品质,仁者爱自己、爱亲人、爱众生。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无反对票的形式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开篇即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主张将“conscience”(良心)写入《宣言》者,是时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副主席的中国代表张彭春。他解释道,“仁”的字面意思翻译为英文是“人与人的互相体认”,亦可理解为英文语境下的“同情”或“同类意识”。后经反复讨论,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最接近于“仁”的英文单词“conscience”(良心)与“reason”(理性)并列,这才有了《宣言》著名的第一条款。

其实,“仁”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解释,就是植物的种子,如花生仁、核桃仁等。仁,即生命的本体、本质、本来。一颗果仁,朴实无华,却蕴蓄着生发的力量。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气候,这颗“仁”就会破壳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仁心,就是一个人最真诚的内核,是善根、是灵苗、是智慧,蕴藏着无尽的生命能量。只有最大限度地给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孔子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用一颗最真诚的心,安顿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仁者。

第三重:善用其心。

世人皆用心,有人用真心,有人用假心。唯有把心洗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如清泉汩汩,自然流淌,才是一颗清净的菩提心。

善用其心,就是让沉睡的心醒来,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每每遇见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皆能感同身受,给予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脆弱者坚强。

善用其心,就是用智慧治病,而非用大脑治病。用大脑治病,遵循的是技术至上;用智慧治病,遵循的是生命至上。技术至上,追求最大限度的治疗;生命至上,追求最小的成本、最少的痛苦、最大的受益。

善用其心,就是将心比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恭敬对待每一个人。有的医生听诊前先用手焐热听诊器,以免患者有冰冷感;有的医生一丝不苟地缝合每一道伤口,就像留下永久的签名;有的医生做完一台手术,俯身在患者耳边道声“辛苦了”……这颗慈悲心,看不见,摸不着,却如和煦的春风拂过。

第四重:归于无心。

古代禅师有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无心,如天地之运行,日月之照临,无心运行而自运行,无心照临而自照临。正如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不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是“手中无剑,心中无剑”。

无心,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当医生站在手术台上,全神贯注,置心一处,只有刀影而无术者,这便是将生命融入其中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无心,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自自然然,出入自在。凡事不问结果,只管去做。若还有个心在,那便是还有一点隐隐的期待。也许是希望得到赞美,或许是希望得到感恩。一旦没有得到,就会失落或怨恨。无心,就是无所挂碍,做了就做了,过了就过了,风轻云淡,不求回报。

无心,就是完全的放下、彻底的无我。著名外科专家黄家驷说过:“外科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放下手术刀。”手术刀是外科医生的“看家武器”,当他愿意放下手术刀时,就是放下了对手术刀的执念,放下了对名利的追求,让医学回归本来面目。因为,有时最好的治疗就是不治疗,有时最好的手术就是不手术。

医者,既平凡,又非凡。一旦成为医者,就不再是凡人,因为必须承担公众的道德期待。所以,如果仅仅是一个好人,那还不算是一个好医生。医学的高度,取决于医生的心灵高度。医生不仅要帮人解除痛苦,还要让人活出喜悦。倘若只知医人之病,而不知医人之心,犹舍本逐末,终究难成大医。

《六祖坛经》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医者的心,不动如山;医者的心,纯净如水;医者的心,慈悲如母。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