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研究就业创业问题必须把握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 新时代就业创业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力资本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提出新任务,要求新作为,必须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两个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李克强总理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关键在于就业。人民群众能够就业,收入就有保障,社会发展就可持续,人的全面发展就能实现,就能够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如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人民群众就会失去收入来源,生活就会陷入困境。
新时代的就业和创业,不仅要增加就业的数量,还要提升就业的质量。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达到这两个目标,一方面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两个重点群体,进一步挖掘人口红利,让劳动年龄人口实现充分就业;另一方面需要竭尽全力优化就业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新时代的就业和创业,面临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催生出许多经济新业态,而经济新业态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培育着新的就业形态,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替代效应日益凸显,给未来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带来深刻影响。新就业形态和新技术的替代效应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广大劳动者学会新技术、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迫在眉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势在必行。
二 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创业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期和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过渡期,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给就业创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常态: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6%~8%的中高速增长;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发展动力看,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中高速增长为发展目标。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就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就业数量、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等呈现新趋势、新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这是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成果。有研究表明,30多年来,我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来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存量开始下降,人口红利窗口提前关闭。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蔡昉,2013)。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未来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
经济增长换挡减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余地。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约束、资源约束、环境约束、人才约束等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暴露,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解过剩产能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必须通过推动东西部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一批过剩产能;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向境外转移一批过剩产能;严格环保、安全、耗能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推动过剩产能企业转型升级,会导致大批企业“关停并转”,造成大量就业岗位流失,稳定就业的形势严峻,妥善安置去产能失业职工成为重中之重。经济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发展动力转换,需要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
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发展新引擎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的“三驾马车”向新的动能转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对劳动力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我国的创新创业战略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经历了起步、稳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从2002年4月至2007年9月为起步阶段,其间教育部选定清华、北航等九所高校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
从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为稳定发展阶段。其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建立。在此阶段,我国的创新创业稳步发展,就业主要指标趋好,创业者数量增长幅度和创业实体数量增长率分别达到34%和31%;创业实体生存率达到42%,大大高于20%的平均水平;创业实体就业增长率、创业实体就业比率和创业实体就业贡献率分别达到68%、29%和35%。[1]
从2014年9月至今为快速发展阶段。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其他各种场合中,李克强总理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希望激发中华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实现促就业、增收入,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各级政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对创新创业发展战略重视程度之高、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大批众创空间、众创基金、创业小镇、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张到现在的700多万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795万人,就业压力巨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2014年6月启动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出,我国将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使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比例继续得到扩大和提高,实现了2014~2017年引领80万名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地方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我国农民工总人数增长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依然庞大。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创新创业发挥了带动就业的“倍增器”效应,为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有力引擎,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释放社会活力,实现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目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将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娱乐等行业必然更加繁荣并有大量新职业诞生,那些准确判断潮流、拥有相应技能的人无疑将拥有这些职业,从中受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出现,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为众多中小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也会为众多有创业意愿者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而创业者创办的中小企业组成了中国就业市场的“微细胞群”,极大地激活了劳动力就业市场。
互联网、大数据带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机遇。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3D打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新技术革命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创新创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跨境跨界创业日益增多,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得到大力发展,这一切有助于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业态,给创新创业带来了新机遇。
四 云南跨越式发展对就业创业提出新要求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于一体的省份,发展不充分、不够快、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十分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和创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云南是在经济体量小、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下被动进入经济新常态的,面临发展速度“加快赶”和发展质量“加速转”的双重任务。“加快赶”就是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十三五”规划确定,全省经济保持8.5%的年均增速,预计比全国的经济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2017年,云南GDP在全国排在第23位,人均GDP才约合4672美元,远低于8000美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人均收入要求必须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才能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转”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云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仅为50%,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安置分流任务艰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腾笼换鸟”,着力升级烟草、有色金属、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药与大健康、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
云南又是一个人口大省,2017年,全省总人口4800.5万人,城乡总就业人数2992.65万人,劳动力资源富集。在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投资拉动力减弱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诸要素中最大的变量在于人的因素,在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经济新常态下,云南就业和创业形势总体稳定。2013~2017年,云南城镇新增就业总人数达到202.8万人,年均增长11.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规模群体性失业得到有效控制。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结构从2013年的55.46 ∶13.21 ∶31.33,调整变化为2017年的50.75 ∶13.44 ∶35.81,第一产业劳动力保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良好势头,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但是,云南就业和创业的发展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徘徊不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劳动力市场出现“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就业和创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十三五”时期是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云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截至2017年底,云南仍有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地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全省15个州市91个片区县,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云南还有331.9万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扶贫先扶智,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相比,具有效益规模大、脱贫见效快的特点。为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云南正在大力推进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两项行动计划,至2018年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次。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可以快速增收、快速脱贫。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云南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迫切需要增强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本来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高能量的物体通过一定媒体向低能量的物体传送能量的过程。把辐射概念运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就形成经济辐射理论。辐射中心既有集聚功能,也有扩散功能,其内涵是指资源、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地区之间的集聚与扩散,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人文要素在二者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肩挑两洋”(太平洋、印度洋),面向“三亚”(南亚、东南亚、西亚),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推进辐射中心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云南将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新高地、区域一体化合作的桥头堡。辐射中心建设必须推动云南与周边地区之间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要求实现“五网五通”。“五网”即路网、航空网、能源网、水网、互联网,“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五网”是基础,“五通”是目的。归根到底,辐射中心建设需要云南具有较大的经济体量、更高端的产业结构、更新的经济形态,成为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极。
客观地讲,云南现有的经济实力,还难以成为区域的辐射中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顺势而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依托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等经济腹地,扮演好我国面向西南陆地开放门户的角色;另一方面要乘势而上,着力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现代物流和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休闲目的地三张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盘活用好人力资源存量,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富集的优势,以创新创业培育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