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创业:以云南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 国外文献述评

(一)关于就业增长

促进就业增长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就业不足,新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工人的就业量。科布和道格拉斯则提出了企业投入和产出关系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数,认为在技术水平已知的条件下,产出的增加既可能来自对资本投资的增加,也可能来自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增加。约瑟·奥肯于1962年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

(二)关于就业结构

配第-克拉克定理阐述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认为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劳动力会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保持着相关性。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各产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与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变化结合起来研究,得出各产业产值变化与劳动力变化的趋势。钱纳里等人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就业向工业的转换基本上是一致和同步的,但在发展中国家,产值结构转换普遍领先于就业结构转换。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将一直持续到把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干净,直至出现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二 国内文献述评

国内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就业弹性下降,学术界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一致性。龚玉泉、袁志刚(2002)认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有效就业的增加;陈安平、李勋来(2004)运用就业弹性相关数学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得出二者存在互动机制的结论;冯煜(2001)则从隐形失业的角度解释就业弹性系数下降,认为经济增长促进实际就业的增长。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非一致性。李红松(2003)认为,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明显。黄婧等(2011)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双重二元分割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蔡昉(2004)认为人口红利的消失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把中国经济增长的稳态向较低的水平上回拉,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增加了就业压力。

(二)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

近年来,以省份为区域范围,探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增多。杨维等(2012)考察了天津市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变化的因素,提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的建议。陈晓珊、袁申国(2013)采用相关计量经济模型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就业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了广东经济增长对其就业水平的影响效应。

云南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方面,吴振方、杨青(2012)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分析了云南1980~2009年统计数据,得出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就业人数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李丽莎(2011)则利用结构偏差系数、对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65~2008年云南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关键。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刘江(2009)基于1952~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的人数,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产业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李玉凤、高长元(2008)运用1978~2005年我国三次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的数据,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格局是“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模式,并且预测将来会达到“三二一”模式。

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莫荣、陈云(2015)研究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认为产业转型升级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多元的就业选择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出挑战。袁霓(2012)则从经济水平、投资结构、技术水平、对外贸易等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失衡与城乡就业结构失衡是中国就业结构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并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关于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杨爽、范秀荣(2010)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中的人力资本适配度指数,度量了各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换需求相适应的程度,认为高水平人力资本是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力量,只有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适配”的人力资本才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刘社建(2005)认为劳动力质量、数量与结构对于产业结构转换与能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顺利转换与能级提升也将持续扩大就业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关于省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马建会、李萍(2008)总结分析了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和特点,发现广东的就业弹性在不断上升,三次产业间的就业人员的比重仍有调整的空间,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也在不断趋于合理。刘耀森(2012)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重庆市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李波、汪戎(2011)认为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同时,从行业就业关联的角度进行就业效应分析,进一步验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扩大云南就业的重要性。

(四)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就业的研究

2012年以来,学术界就开始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给就业带来的压力。宋晓梧(2012)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在稳增长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莫荣(2012)认为,要降低经济增长趋缓对就业的影响,需从公共就业服务、职业能力建设、援助就业困难群体、鼓励创业就业等方面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张启良(2014)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就业却保持了稳定增长,可以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措施等方面进行解析。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价

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为开展本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借鉴,但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研究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影响的成果较多,而研究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成果较少。

二是对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三是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业结构变化的文献较少。

因此,本书侧重于就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结构变化的适配性等问题研究,可以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对云南省就业创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