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而不弱闯世界
曾思淇
我的CSS始于7月初,终于9月初,历时56天,先后走过湖南省、青海省、四川省和广东省,共到过17个社区,和地方访员们一起完成调查任务。
一 第一站——湖南
湖南作为第一站,从开始就不顺。长沙接连不断的暴雨,导致隧道渗水,所有南下的高铁都停靠武汉。毫无准备地被迫从武汉站下车到旁边汽车站搭乘汽车去长沙,到达酒店已半夜,第二天一早起来就开始展开为期3天的培训。
培训在长沙闷热的天气中结束,隔天就跟随湘潭小组去到Z村和韶峰集团开展调查。Z村这一站我印象最深的是陪访的最后一个样本,被抽中的受访户住在半山腰上,地方督导先是开着车带我们到山脚,然后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走了二十几分钟的山路才到达老乡家。到达时老乡正在地里干活,看到家里有人来,立马停住手里的活,回到家接受我们的访问。经过电脑的随机抽样,女主人被抽中成为我们的受访者。当我们跟男主人解释我们要访问女主人时,看得出他有一丝“遗憾”的表情,然后到里屋,出来时手里拿着几个药瓶和一个小本本,摆到桌上一看,原来是女主人的精神疾病药物和证件。我和访员对视一眼,默默合上手里的平板电脑,对受访家庭说“感谢配合,我们的访问结束了”,然后送给他们孩子一个小礼物便离开了(调查规定我们不能对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访问)。
下山的路上,看到有点丧气的访员,我对他说:“没事,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调研。”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做社会调研。我们不能改变所有规定好的原则,不然我们所访问的这一万多个受访者,怎么能代表着中国十几亿人口?同时,在那一刻又突然觉得自己身上担负起一份责任——如实反映社会现状。
按计划结束Z村工作之后,我们来到S社区——老式国企社区的格局,进到里面,仿佛像回到小时候妈妈上班的地方。支书很热情地一直陪我们去敲门,由于担心我们进到单身宿舍不安全,便一直在楼下等待。一位老奶奶虽然不符合我们对调研对象的年龄要求,但知道我们的来意之后也一直鼓励我们,要我们不怕苦,一直坚持下去。

图1 访问中
中午在小区楼底的小亭子下小憩时,接到项目组老师的电话,将我调离湖南,“青海培训马上开始,你去吧”。于是,我踏上了去往西宁的火车。
二 第二站——青海
经过30多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到达西宁,不得不说在祖国大地普遍遭受高温袭击的7月来到青海是幸福的。由于青海只有一个PSU,所以3天的培训结束之后,一起培训的小伙伴先回了北京,我带着访员进行接下来的调研。青海省唯一一个PSU的结构是——2个藏族村、1个回族村和1个社区,要深入少数民族生活的村子调研,让我对青海站充满着期待。

图2 青海调研团队合影
由于我们是9人的庞大分队,所以3个村都是一天就完成调研任务,社区难度大的做了两天。第一站是西北村,这是一个回族村,和中国其他村子一样,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开始调研的第一天,队伍处于磨合阶段,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工作到晚上11点才收工,坦白讲其实有点打扰到受访者,但好在最后一户很配合,允许我们一直做完那份问卷。紧接着迎来周末,我们把这两天时间放到最难啃的社区。在这个社区,我经历了整个CSS调研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拒访。
那天上午和访员一起敲门顺利入户,屋里有个上高中的姑娘,说明我们的来意之后,姑娘配合着完成了抽样,抽中的是她母亲。她说她母亲在上班,于是我们预约了晚上7点到访,并互留联系方式。其间,我们保持着短信交流。晚上7点她发来短信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人在逛超市,大概晚半个小时回来。于是我和访员坐在楼梯口等着。
而当他们一家人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我和访员起身,“你好”还没讲出口时,父亲远远地看着我们就开始大吼。声音足够有威力,楼道的灯齐刷刷地亮了,那一刻我觉得整个地都在震。青海话我听不太懂,正准备上前继续解释的时候,访员拉住了我。我只好用尽我最大的声音,试图穿插到他的话语中,说了句:“对不起,打扰了。祝您一切顺利,另外,我们不是坏人。”
看着旁边的访员一直绷着脸,大概作为90后的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所受的委屈都是我们的生活中不曾遇到过的。我拍拍她,安慰道:“没事,我们尽力了。”平静地说完之后,眼泪直接滚出来。还好,那条道黑,深呼吸一下,擦干眼泪,出来对等待我们吃饭的访员们笑着说:“怎么办,明天又有多一户的任务了,大家加油。”后来回到住的地方后,我给姑娘和她妈妈各自发了短信,对姑娘说声对不起,因为我们,她被家长批评了。
在那以后,青海站的任务完成得很顺利。离开青海返回北京在西安中转时,接到项目组老师电话,被告知四川开始调研,需督导前往。四川是我的家乡,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三 第三站——四川
7个小时的长途客车,将我从西安带到仪陇县。好玩的是,从西安到仪陇的途中要经过广元市(我的家乡),中途司机选择在广元进行短暂的休息,下车时看着熟悉的场景,这是我第一次从家门口路过却没回家,心里却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在四川调研期间,由于地方督导老师少但PSU多,所以调研的过程基本都是督导老师远程指挥,现场由学生和巡视督导控制。这种相对独立的执行模式对访员以及地方督导都是一种难得的锻炼,也让我们更珍惜这段回忆。
我进入的小组一共承担着8个SSU的调研任务,难点在最后的三城街社区。这个社区区域内包含着阆中古城景区以及很多事业单位的小区。事业单位小区管理很严格,在没有相关的文件通知和人员的带领下,很难进入。古城的结构更加复杂,和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阆中古城的院子大多是“院子套院子”的结构,且院内的住户大多是租户。所以,此社区的调研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调研过程中,访员们倾尽全力找寻突破点,使受访户“不忍拒绝”我们。比如,抽中的受访者在开餐馆,我们就去他们店里吃饭,用两顿午饭搞定一份问卷;抽中的受访者在景区内有一家卖奶茶的店铺,我们就选择不忙的时间段去买奶茶,在软磨硬泡下“打动”受访者,其间还帮店铺卖东西。
在最后一份问卷进行时,剩下的访员都集中在一起等待着接收微信群里的那句“已完成”,然后欢呼着庆祝这一“历史时刻”。每份问卷背后的不容易,可能只有经历过调研的人才会懂得吧。
四 第四站——广东
从接受培训开始,作为督导的我们好像都将广东和高拒访率默默画上等号。当知道我下一站去广东后,前几站一起工作的巡视督导们都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给我加油。而我在经历四川站后,带着不知哪里来的自信心,并抱着一种“到底有多难”的好奇心来到这里。在老师让我选择具体带队去哪里的时候,看着督导们都对东莞调研的迷之担忧,我主动请缨。
后来绘图的同学告诉我,有两个SSU只有名单,没有地图,因为那里有很多工厂,根本没办法进入,所以无法绘图。到达东莞开始工作,刚依据地方督导的经验进入大家公认的最好做的Z社区后,现实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进入社区之后我“大开眼界”,原来一层楼可以被隔成十几间房子进行出租。起初在未得到居委会的协助时,为了确认抽中的住房是否为空户,我只能冒充租房者给房主打电话约看房。在地方督导老师口中“最好做”的Z社区,我们待了4天时间却依旧未完成17份问卷,我第一次感受到绝望和无力。直到最后由于开学,我不得不结束我的CSS,东莞依旧未完成一个社区的任务。这也是直到今天,我特别遗憾的一个地方。
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融入”,融入地方督导老师的沟通方式、访员的交流方式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这是对我们每一个巡视督导的能力考验。只有这样,在调研过程中才可能避免矛盾、克服困难。而几乎每个地方的访员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来参加CSS?”我一直都这样回答:“这是一份责任,作为社会学或者社工专业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将当今社会现状反映出来。而且,有些苦现在不吃,以后就没机会吃了。”
五 个人体会
作为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社会学研究生,接触并参与全国大型社会调查项目的机会是很难得的。由于不是社会学专业出身,所以不像培训时很多小伙伴所说的“我是在我们专业课上知道的CSS”,初次了解CSS是我在硕士导师群看到一则关于巡视督导的招聘。我由于对社会大调查充满好奇,所以报了名。坦白讲,我们一直生活在自我营造的舒适“体育圈”里,很少突破圈子去看待和思考问题。参与2017年CSS让我有一段难忘的经历,正如在第一次进行督导培训时邹老师所讲的那样,“参与大调查的同学,你们将经历一场历练与蜕变”。
在经过面试之后,我们围绕着识图、问卷、访问技巧等内容进行了两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完成培训之后,最后的考核是试讲,从而选出宣讲督导。我由于试讲发挥不好有点丧气,那天在回来的公交上,绝望地为了CSS流了第一次眼泪。好在最后老师们“收留”了我,给我机会继续参与调研。
整个调研过程,我个人的体会就是“累并快乐着”。虽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过“累”,但高负荷的工作真的很辛苦。为了找到抽中的受访户,我们可能会在烈日下暴走几十分钟;为了少点路途上浪费的时间,我们可能晚上就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将就着休息,第二天起来继续干活;为了提高效率多做问卷,我们可能一天下来就吃一顿饭……但这些一起吃苦的日子又是无比的快乐,充满着成就感。当我们在遭受推搡、无视甚至辱骂时,当我们在受到陌生人的帮助、鼓励时,我们才更了解生活真实的面貌。在脱离学校这个舒适的生活圈时,我们更明白社会的样子。在入户调查越来越难的今天,我们凭借着一份情怀一份信念战胜了困难,完成了问卷调查。
参与调研的收获很多,作为巡视督导的身份介入各个访员群体,学会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如何快速融入与沟通,以及如何在访员士气低沉时给予鼓励。每进入一个地方的团体,通过简单的沟通,我首先会将访员进行“可自愈型”与“不可自愈型”的分类,也就是观察在团队里,面对拒访、面对辛苦时哪些访员可以自我控制,不传递消极气氛、不影响工作效率,而谁又必须有人进行开导。我会在前几天的调研中重点陪访“不可自愈型”访员,在每天的组会上与“可自愈型”访员进行放松式的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观察,我也发现在面对前三次拒访时,访员受到的打击最大,可能会出现放弃的念头。而三次过后,大家基本学会“自我安慰与恢复”,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拒访经历当“好玩的事”讲给大家听。此外,由于调研过程中会和访员们一直一起工作,所以观察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和语言(比方说一些“口头禅”)也是融入他们、迅速拉近距离的一种好办法。只有跟他们融入,他们才不会将你当作“外人”,当他们可以敞开胸怀跟你倾诉时,你会觉得这一站的督导工作算是“合格”。
作为巡视督导,学会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如何“担当”。由于地方督导老师有限,调查点较多,加之地方访员大多是本科生,所以很多时候作为巡视督导都必须去扛起地方调研工作的“担子”。开始阶段访员不敢敲门时,巡视督导要冲在访员前面带着访员敲门,把他们一个个送入受访者家中进行调查;在面对拒访时,巡视督导要冲到访员前面进行解释,忍受一切拒访行为和理由;在需要与村委会甚至更高一级的政府机构进行沟通时,巡视督导也会走在最前线。因为在没有地方督导老师带领的时候,巡视督导对于访员来讲更多是一种依靠。其实这种依靠是相互的,在敲门被拒访后,访员可能看见我脸上一丝失望,立刻对我讲:“学姐,没关系,我们再去下一家。”在调研过程中,作为巡视督导受到的鼓励和安慰大多来自项目组老师以及其他一起工作的巡视督导们,而这次来自访员的鼓励让我感动至极。
作为巡视督导,学会的第三个内容就是如何快速处理现场各种紧急情况,这次调研过程由于第一次采取CAPI系统,现场大多数紧急情况也出现在设备上。比如,突然死机黑屏、数据无法上传、后台网络维护无法进行数据更新……对于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也是巡视督导必备素质之一。
除了巡视督导的身份之外,我还担任着宣讲督导的身份。对于宣讲督导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专业知识输送到访员头脑里,如何将已有的经验纳入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在访员进行实地调研之前展示给他们。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大家都比进行培训时的自己“能说会道”很多。
总之,参与CSS的经历,印证了邹老师的那句“你们将经历一场历练与蜕变”。在蜕变之后,我也没忘记参与其中的初衷——“跳出舒适的生活圈,换个视角思考问题”。同时也很欣慰我在这一路上结交了很多朋友,虽然很有可能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能生活在对方的微信朋友圈里,但是当我们再提及2017年CSS、看到2017年的调查数据时,记得我们也出过一份力就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