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IP概述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直译为中文则是“知识产权”的意思。在英语世界,IP仅是一个法律术语,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包括著作权(copyright)、专利(patent)、商标(trademark)等。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9月腾讯COO任宇昕在“腾讯互娱明星IP电影计划发布会暨第二届互娱艺术高峰论坛”上宣布“腾讯电影+明星IP”计划后,IP一词被文娱产业界越来越频繁地提及,火速升温,大有“若是不知IP,熟稔业界也枉然”的架势。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114部网络小说的影视版权被购买,其中,24部打算拍成电影,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有些电视剧的版权费更是被叫到七位数的天价。2015年上半年,全网上线网络剧共计166部,合计2243集,共计33585分钟。与此同时,网络剧的点击量也大幅井喷,《盗墓笔记》收官时播放量接近23亿次,这一数字无疑是创纪录的。2015年上半年,IP对影视市场繁荣的贡献不可小觑:票房表现优异的电影《狼图腾》《左耳》《小时代4》《智取威虎山》《道士下山》《滚蛋吧!肿瘤君》《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等都是由热门IP改编;2015年上半年网络点击量前五位的网剧全部由IP转化而来(见表1-1);网络点击量前五名的电视剧也有一部源于历史人物,两部来自同名文学IP(见表1-2)。
表1-1 2015年上半年点击量前五位网络剧(2015年1~6月上线网络剧;截至2015年8月12日)

表1-2 2015年上半年网络点击量前五名的电视剧(2015年1~6月上线电视剧;截至2015年8月12日)

(一)何为IP
那么近来被影视、游戏行业炒得火热的IP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指那些观众基础良好的,能够进行系列化开发、全产业链运营的内容。因为使用这些内容前需要先为它们的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付出一定报酬,故业界开始用IP一词指代已经拥有一定受众基础的、可能被塑造成品牌的内容。IP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本小说、一个游戏、一部漫画、一首歌曲、一部舞台剧、一个短片,也可以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见图1-1)。对于一个IP来说,形式不是最重要的,获得的关注度和携带的粉丝数量才是它们吸引资本的关键所在。

图1-1 IP形式
其实,这股IP风潮早在2011年《甄嬛传》热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甄嬛传》后,许多影视公司开始购买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匆匆那年》《步步惊心》《致青春》《何以笙箫默》《左耳》等知名网络小说的版权先后售出并被拍摄成影视剧,只是当时尚未出现“IP”的提法。IP一词最早出现在游戏领域,被用来指那些从电影、电视剧、网络小说转化过来的“游戏素材的版权”。2014年9月,腾讯公司公布了首批明星IP,宣布将“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多领域共生,打造明星IP的粉丝经济”,《斗战神》《QQ飞车》《天天酷跑》《洛克王国》《尸兄》《QQ炫舞》《藏宝图》等一批明星IP将被改编成电影。随后的一年时间内,IP一词不断升温,直到2015年4月23日阿里文学建立,BAT三大互联网巨头在IP方面全部有所布局。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指出,迪士尼是他们的目标。他表示腾讯希望借助对文学、游戏、动漫、影视领域的打通,打造出属于中国的超级IP。为实现这一目标,腾讯持续发力,动作最大的一次当属2015年1月阅文集团的成立,原腾讯文学CEO吴文辉和原盛大文学CEO梁晓东出任阅文集团的联席CEO,对原本属于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创世中文网、小说阅读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云起书院、QQ阅读、中智博文、华文天下等网文平台进行统一管理、运营。据统计,整合后的阅文集团占据全国网文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与腾讯互娱旗下的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影业一起,使腾讯集团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战略如虎添翼。百度方面也不甘示弱,2014年11月27日成立百度文学。百度文学以纵横中文网主导的原创网络小说版权为核心,以百度书城客户端、网页版等内容分发平台为支撑,依托百度搜索平台的优势,整合资源,全面建立起动漫、游戏、影视、周边产品等增值业务在内的文学产业生态链。[1]阿里文学也于2015年4月23日建立,UC书城、书旗小说、淘宝阅读为其提供了入口资源支持,塔读文学、天下书盟、微博有书等也同阿里文学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阿里文学作为阿里旗下的文学IP生产平台,可以为阿里影业、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合作公司输送优质原创IP资源。BAT的加入使IP这一概念迅速被炒热,多家影视公司一哄而上、大量囤积IP。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优质IP重金难求,《鬼吹灯》的版权甚至被拆分成五个部分。
(二)IP热潮出现的原因
IP热潮的出现原因很多。上文提到的BAT挺进影视界对内容的刚需是其中一个方面。“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后电视剧公司在题材选择上更加谨慎,也是催热IP概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因为资本看到IP身上附带的巨大收益潜力,各影视、游戏、动漫公司为了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控制开发风险,纷纷将目光投向IP。与传统项目相比,IP项目事先已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或较为成熟的形象,因此用在剧本开发上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一个优秀的IP一般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相当数量的粉丝,这为项目后续的宣发工作节省了资金。同时,IP所附带的粉丝群也极有可能直接转化成另一媒介形式的观众,使项目开发的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
2014年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有6部与IP有关(见表1-3)。这6部由IP改编而来的电影票房共计396451万元,占2014年国产电影年度总票房(1615500万元)的24.5%:《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人物和故事主线来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爸爸去哪儿》由同名综艺节目原班人马演出;《分手大师》改编自同名话剧;《匆匆那年》的故事、人物均来自九夜茴的知名网络小说,且电影上映前已有同名网络剧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小时代3》由原著作者郭敬明亲自执导,开拍之初就定下系列化开发的路线;《同桌的你》自高晓松作词作曲的经典歌曲IP转化而来,青春的味道和记忆令人难以忘怀。巨大收益吸引了资本的目光,IP高温不下。
表1-3 2014年国产影片票房前十名排行榜

(三)IP热潮的影响与对策
大量资本的集中注入为IP带来福音,但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泡沫。许多IP项目在没有经过专业开发和运营的情况下就被投放市场,投资回报比极差。还有一些影视公司为赶在IP授权期限前拍完,开始粗制滥造,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由此引发了一片质疑讨伐之声。纵观IP现状,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机遇来自投给IP项目的资金数额暴涨,风险则主要源于参与项目运作人员的不专业性,很多从业者只是在资本簇拥下一哄而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指导。这也正是本书写作的原因:我们希望以专业的态度,从过往案例中梳理经验、总结教训,致力于为IP开发、运营、延伸和保护的全过程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和方法指南。
虽然没有使用IP的名称,但美国、日本等国家其实早就开始了IP的运作。据The Numbers网站的统计数据,1995~2014年(截至2014年5月15日),在好莱坞公映的12545部电影中,原创剧本电影6842部,占据47.06%的票房市场份额,其他来源改编的电影共5703部,占据市场份额52.94%(见表1-4)。按照《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的说法,美国培育的多是重产业链IP。所谓重产业链,指的是一个IP从剧本开发阶段就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典型代表如美国的《哈利·波特》。它是一个以J.K.罗琳原版小说为基础的IP,《哈利·波特》小说写作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拍摄电影,实现了小说IP和电影的互动,并不断用电影反哺小说IP本身,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粉丝,形成一条贯通的产业链。重产业链IP还经常将触角延伸到衍生品上,如《海底总动员》的电影票房只有数亿美元,衍生品却创造了60多亿美元的规模。轻产业链IP则以日本为代表,这类IP前期投入的资本金额一般都不大,很多都是从漫画开始的。因为漫画本身就有形象,IP可以围绕这一形象传播。日本轻产业链以漫画为起点,渐渐延展到动画、游戏领域,而这类游戏的投资额度也都不太大,玩法也相对比较轻。
表1-4 1995~2014年(截至2014年5月15日)好莱坞电影剧本来源

表1-4 1995~2014年(截至2014年5月15日)好莱坞电影剧本来源-续表

与美国、日本成熟的IP产业链相比,中国的IP开发运营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向美日学习。学习的内容不仅包括IP思维和IP运作过程,还包括附着在每个步骤上的专业态度。单是剧本开发一项,我们就跟好莱坞相差甚远。好莱坞的剧本开发分工相当明确,每年花在剧本开发上的费用高达9亿美元,这是我们不敢想象的。如何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产业链条的拉伸来反哺IP,而不是去消耗甚至毁灭它,是值得当下国产创作者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