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的特点及起步较晚的现实因素,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经验积累与培养机制建立的关口。在社会工作研究生培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导师制度、论文与答辩等方面,各高校都处于培养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正逐步建立不同于社会工作本科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目前,各高校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所需硬件基础不断加强与实习基地不断扩大,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逐步发展,教学模式不断成熟。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直具有“教育先行”的特点,大多社会工作从业者是通过专业教育习得服务理念与方法,而非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一特点使社会工作教育对整个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社会工作教学必须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内化专业理念,培养实务思维。但由于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很多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参考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缺乏本土化的经验与思考。另外,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偏理论性的单向输入,很难使学生真正领悟社会工作在实践情境中能做什么、如何去做。这两个问题导致传统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对专业实践缺乏指导价值,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改革。
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强社会工作案例教学,是积极响应教育部的这一指导意见与社会工作教学改革的必然举措。案例教学旨在通过引入高质量的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响应教育部及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重视案例编写。
本书由13个案例组成,分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覆盖多个社会工作实践领域。本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内容,将专业理论置于真实的实践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切实理解社会工作介入的理念与方法;二是案例选择的高质量与典型性,书中案例材料均来自任课教师的实务经验与科研实践,其适用性、典型性和情境性较强,有助于学生在案例中总结专业实践模式。本书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的专职任课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书的成功出版凝聚了各位作者的辛勤与智慧,在此对各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谨以此书与同行交流切磋。
赵一红
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