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章 大明历代皇帝盘点(下)
【遮天泰武皇帝:大明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朱祐樘。弘治帝宽厚仁慈,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设立九边重镇,转攻为守。虽又“弘治中兴”之名,但却难逃文官集团编织的藩篱。】
【遮天泰武皇帝:而且弘治皇帝恪守一夫一妻之礼,不纳嫔妃,独宠于皇后张氏,造成正德皇帝成了独子,后来皇位也落入旁系。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庙号孝宗。】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一个奇葩的守成之主罢了,他儿子怎么样?】
【遮天泰武皇帝:正德帝手段不错,看似所行多荒诞不经,实则天马行空。可惜成王败寇,他输了,自然就成了昏君了。】
太祖爷不由来了兴趣。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哦?详细说说!】
【遮天泰武皇帝:正德皇帝朱厚照即位之初,内阁诸臣把持朝政,对于皇帝亦是多加干预约束。正德皇帝遂设置豹房,启用身边太监刘瑾等八人,重立西厂,又设内行厂,干预朝政,打压文官,逐渐收拢权力。】
【后又通过加封自己为镇国公、威武大将军这一荒诞的策略,从而掌握了兵权,大败蒙古、镇压各地民变、平定宁王之乱。】
【正德十五年,正德帝在南巡归途中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驾崩。在位十六年,享年三十一岁,庙号武宗。】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正德不能真是落水病死的吧?】
【遮天泰武皇帝:太祖爷,天启皇帝朱由校亦是任用宦官打压文臣,后来也是落水染病,英年早逝,而且二人都无子嗣,皇位兄终弟及,您不觉得两者很像吗?】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这帮乱臣贼子,简直胆大包天,当诛十族!】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十族怕是不够吧?】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那就凑够十万人!】
【遮天泰武皇帝:二位爷消消气,这种事历朝历代都不罕见,说到底还是打压宗室,提防自家人导致的,外人给他们再多的恩德,该靠不住还是靠不住!】
【佛本是道洪武大帝:这话不错!】
【一人之下永乐大帝:……】
【遮天泰武皇帝:后面的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差不多是大明皇帝里最聪明的了,能把文官集团玩弄于指掌之间,可惜其一心修仙求道,四十余年很少处理朝政。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庙号世宗。】
嘉靖皇帝真的不是一般聪明,十几岁就能在群狼环伺中,通过“大礼议”事件,以嘉靖帝“继统不继嗣”为结果,彻底掌控了朝政,可惜这样一个聪明人,后来迷上了长生修道,开始不理朝政。
就连朱存梧,也是享受到了“继统不继嗣”的福利,直接追封了自己的十代祖宗为皇帝,而不是像汉光武帝刘秀那般不得已认汉元帝叫“爹”。
【隆庆皇帝朱载坖,将朝政悉数交予内阁处理,自己耽于女色、流连后宫,反而落个明君的名头。在位七年,享年三十六,庙号穆宗。】
【万历皇帝朱翊钧,幼年继位,朝政完全掌握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中,张居正力行变法,勉强为大明朝吊住了命。万历皇帝在位前期还算勤政,颇有中兴之象,可惜后来因储君之位引出国本之争,二十多年不上朝,加上党争剧烈,大明彻底衰败。在位四十八年,享年五十八,庙号神宗。】
【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后荒淫无度,在位一个月,就把自己玩死了,享年三十九,庙号光宗。】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不为万历皇帝所喜,天启帝自幼无人教导,就连名字都是万历皇帝临终前才给取的,天启即位后任用宦官魏忠贤制衡文臣,后落水染病,英年早逝。在位八年,享年二十三,庙号熹宗。】
【崇祯皇帝朱由检,咱大明皇帝里少有的勤政,堪比太祖,只可惜其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急躁多疑,他越是勤政,大明亡得越快。在位十七年,享年三十三,庙号思宗。】
【至于弘光皇帝朱由崧,他就是一凑数的吉祥物,真没什么好说的,不说也罢。】
……
看着自家这一堆不成器的子孙,永乐大帝沉默了。而想要调侃朱棣的洪武大帝也没心情说什么了,就连骂人,都懒得骂。
嘉靖一脉的皇帝,一连四五位皇帝,都躺平摆烂了,还都没有亡国,结果让难得勤奋的崇祯给弄亡国了,不得不说,这是个讽刺。
······
朱存梧自下线后,就一直待在奉先殿内沉思。
他心里清楚,太祖爷让他盘点永乐后的历代皇帝,表面上看是在奚落世祖爷,挑朱棣的刺。
但实际上,也是在提点朱存梧,吸取大明历代皇帝的教训,考虑清楚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否则,纵使朱存梧能长生不死,大明这艘船也迟早会沉没的。
毕竟,不同于其他开创者,他虽然打了一些仗,但实际上只是接手了大明的这副烂摊子。相较于白纸作画,想要将一副胡涂乱画改造成山清水秀的风景图,难度上升了不知几个档次。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借鉴前辈们的经验,避免和他们犯同样的错误,即为摸着石头过河矣。
提起狼毫,朱存梧在宣纸上落下“中央”和“地方”二词。
又在“中央”下边写下“皇权”、“内阁”。如今他让宗亲进入内阁,就是为了制衡文臣,但这还并不够,他需要更多的自己人。
只有更多的自己人,才能充实中央和地方,真正做到掌握天下如臂使指。
朱存梧又提笔将“皇权”用朱砂圈起,在下面写下“宗室”、“科举”、“军队”三个词。
自己人,只能从这三类人里发展。
军队目前完全掌控在朱存梧的手中,自打起兵后,他便一直在军队中设置随营学堂,教导士卒习字,好让军队不脱离自己的掌控,将来这些士卒退役,安插在地方,便可织起一张大网,将地方彻底掌控。
宗室中,待武备学堂和宗考建立,便可选出一大堆宗室子弟,这些宗室子弟非正统科举出身,只能牢牢依附在皇权之下,充作爪牙。
最后科举,是当今主流的选拔人才方式,但是这些人才大多不是自己的想要的,但却不能直接推到自己的反对面去,只能拉拢一批打一批,逐渐改变如今的科举内容。
这一切都非一日之功,至少要用一二十年的功夫,只能慢慢来,丝毫急不得,崇祯帝的教训还近在眼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