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没有这些坏情绪,可能人类都活不到今天
当养育者对孩子的坏情绪感觉格外难以忍受时,我也经常会半开玩笑地说:“恭喜你养出了一个能如此直接表达坏情绪的孩子!”——诚然坏情绪的背后往往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自己与周围人看见,但一个人要直接表达坏情绪也是需要心理底气的。此刻不妨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更有可能在哪些人面前流露自己的坏情绪?哪些人最有可能看到你展现坏情绪的那一面?我猜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最为亲近与信赖的人,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在和上百个儿童家庭工作的过程中,最让我担心的孩子并不是那些会激烈表达坏情绪的孩子,而是那些虽然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阻碍,但看起来似乎一点坏情绪也没有,或者没有“力气”去表达坏情绪的孩子,在那些孩子的内心世界中,并没有一个安全的时空能让他们去释放自己的坏情绪,当不安与难受常年在小小的身体里发酵时,一个孩子身心茁壮成长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被吞噬。
更重要的是,坏情绪的存在本身对于人类发展是有意义的。
首先,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坏情绪,可能人类都活不到今天。
这句话听上去有点奇怪,但请大家设想一下,愤怒也好,害怕也罢,这样的情绪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在远古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下来,就需要有这样的情绪去远离天敌与危险,同时和入侵者进行争斗。比如我们会和黑熊抢食物,我们会和邻近的部落抢地盘。而这些斗争的背后都有恐惧、愤怒这两种情绪的身影。这些情绪虽然令人不适,但它们的存在却让我们赢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从而活到了今天。这些情绪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真正让我们“活下来”的情绪。养育者们经常对媒体报道中孩子遭遇各种侵犯的故事感到心有戚戚,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完全没有坏情绪,完全没有愤怒违抗的情绪,当面对危险时又该如何做出反抗?虽然坏情绪令养育者们很苦恼,但坏情绪存在本身非常有必要。
第二,坏情绪是在表达“我是谁”。
回想起来,不少养育者第一次体验到孩子的坏情绪,源于孩子开始意识到“你、我、他”的时候。比如当一个婴儿饿了而妈妈并没有及时赶来喂奶时,孩子意识到了“我并不等于妈妈,妈妈有自己的节奏与想法”,有时就会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半岁大的孩子因看到陌生人而大哭,很可能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人和我以及我平时熟悉的那些人都不一样”;尤其当孩子开始学爬学走路的时候,各种有原因或者没原因的哭闹背后,更是蕴含着坚定的自我意志。这些坏情绪可能都在指向同一个对象: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就是我,我有我的想法与愿望。
当看到孩子的这些因为有了“自我”而产生的坏情绪时,一方面,需要先为养育者们鼓鼓掌,这说明孩子被养得不错,已经能够意识到自我存在了。
另外一方面,在这样的阶段,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树立起安全的边界,说“不”就是树立这样一种安全边界的必要条件。当孩子出现坏情绪时怎样说“不”才能支持孩子的成长?相信你会在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三,当坏情绪可以被表达而不是被压抑时,孩子身心会更健康。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13年,我时不时会和一些抑郁的来访者工作,他们有的是成年人,有的是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我感觉抑郁的人经常缺乏表达坏情绪的能力,当他们把那些愤怒、委屈、内疚的情绪留给自己时,会更容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精神动力角度来说,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自我攻击”——当一个人只会让坏情绪攻击自我而无法对外表达的时候,他的身心发展就有可能遇到各种阻碍。
当这些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逐步建立起表达坏情绪的能力时,他们的抑郁症状也会相应减轻一些。
作为心理咨询师,相比流露出许多坏情绪的孩子,有时我反而更担心看起来从不表达坏情绪的孩子。一个从来不表达坏情绪的孩子经常是“面目模糊”的,让人无法清晰了解他的需求与底线是什么。这样的孩子也很可能让很多坏情绪朝向了自己,内在感觉抑郁。能够表达坏情绪本身也是孩子生命力的一种展现,帮助孩子表达坏情绪是保持身心平衡的良药。
第四,坏情绪的背后有许多好愿望。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怒怒的配音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愤怒是关乎如何把一件事情做下来的情绪。”当我们对现实有所不满的时候,愤怒和另一些坏情绪往往可以驱使我们去做出一些努力,去改变我们并不喜欢的现实。即使是悲伤这种看似没有价值的坏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多反思与觉察,从而避免犯更多错误或者做出冲动的行为。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也许会发现,一些不惧表达坏情绪的成年人经常也有着非常强大的能力,去改变一些不那么完美的现实。几乎所有电视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都能直面自身的坏情绪。当一个孩子展现出坏情绪时,他似乎也是在告诉周围人:我想要改变这一切,我觉得我能改变这一切。这些心态意味着孩子认为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境遇,这一点往往和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有非常大的关联,折射出他们的自尊、自信。
第五,体验坏情绪能丰富身为一个人的感觉,从而激发创造力。
人类可能是生物界能体验到最多种类情绪的物种,即使是令我们不舒服的情绪,也往往可以激发更多的思考,从而让我们拥有了更为完善的大脑[注],所谓“悲愤出诗人”,正是描述了坏情绪的一体两面。
从文艺作品到科学进步,看似理性的过程背后,都有感性情绪的参与。而情绪从来不是只有令我们感到舒服的那些,恰恰是令人不舒服的情绪,促使我们去改变、去前进,教会孩子与坏情绪共处,就是给了他们一把通往人类潜能宝藏的钥匙。
虽然此时此刻我为坏情绪说了许多好话,但是相信对于大部分养育者来说,坏情绪依旧是令人难以忍受和头疼的。从表面看起来,“温良恭俭让”、理性平和的价值观与坏情绪的表达是冲突的,这使坏情绪更容易被妖魔化或污名化。但随着本书慢慢展开儿童坏情绪的图景,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开始意识到坏情绪完全可以被“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