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正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9章 卷十七·汉孝元帝纪

孝元皇帝刘奭,是宣帝刘询的太子。他老妈是共哀许皇后许平君,宣帝还没发达,在民间混日子的时候生了他。这孩子才两岁,他老爸宣帝就当了皇帝。八岁的时候呢,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等长大成人,这人性格温柔仁慈,还特别喜欢儒家那一套。

有一回,他瞅见宣帝任用的大多是些讲法律条文的官吏,用严苛刑罚管着下面的人,大臣杨恽、盖宽饶就因为说了几句讥讽的话,就被定了罪给诛杀了。孝元皇帝就趁着陪宣帝吃饭的轻松当口,跟宣帝说:“陛下您用刑也太狠啦,应该多用些儒生啊。”宣帝一听,脸立马就拉下来了,说:“咱汉家自有一套制度,本来就是霸道和王道掺和着来的,咋能光用道德教化,学周朝那一套呢!再说那些个迂腐的儒生,根本不懂当下的形势,就爱厚古薄今,把人弄得连事实和名义都分不清,都不知道该坚守啥,哪能委以重任呢?”还直叹气,说:“将来搅乱我大汉江山的,恐怕就是这太子啊!”从这以后,宣帝就疏远了太子,反倒喜欢上淮阳王,还说:“淮阳王明察秋毫,喜欢律法,这才像我的儿子。”淮阳王的老妈张婕妤也特别受宠。宣帝心里是真想用淮阳王替换太子,可又念着自己年轻时依靠许家,一起从底层打拼上来的情分,到底还是没这么干。

黄龙元年十二月,宣帝驾崩。癸巳日,太子顺理成章登上皇位,还跑去高庙祭拜。他把皇太后尊称为太皇太后,皇后尊称为皇太后。

初元元年春正月辛丑,宣帝被葬在了杜陵。新皇帝一上位就开始大派福利,给诸侯王、公主、列侯赏赐黄金,两千石以下的官吏赏钱和帛,按级别各有不同。还大赦天下,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挺旺。

三月,封皇太后的哥哥侍中中郎将王舜为安平侯。丙午日,立了皇后王氏。把三辅、太常、郡国公田还有能省的苑囿拿出来,让贫民去创业谋生,家里资产不满千钱的,还借给他们种子和粮食。又封外祖父平恩戴侯同母弟弟的儿子中常侍许嘉为平恩侯,让他继承戴侯的香火。

夏四月,皇帝下诏说:“我接着先帝的光辉大业,掌管着宗庙,那是战战兢兢,生怕出啥岔子。最近这地老震动,一直不安生,我害怕这是天地给的警告,又不知道到底是为啥。正好赶上农耕时节,我担心老百姓没了生计,就派光禄大夫褒等十二个人去全国各地溜达溜达,慰问慰问那些老人、鳏寡孤独,还有生活困乏、丢了工作的人,顺便招揽些有本事的人才,把那些出身卑微但有能耐的人给发掘出来,再考察考察各地的风俗教化。各地的相、守二千石官员,要是真能严于律己、好好干活,把教化工作做好,亲近老百姓,那天下就能和和睦睦,我也就没啥可操心的啦。《尚书》里不是说嘛,‘大臣贤良,万事就安康’,我把这话布告天下,让大伙都明白我的心思。”又接着说:“关东今年粮食收成不好,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受灾严重的郡国,就别收租赋了。江、海、陂、湖、园、池这些属于少府的产业,都借给贫民,也不收租赋。给有宗室户籍的人赏赐马匹,多的能给到八匹,给三老、孝顺的人赏五匹帛,给友爱兄弟、努力种田的人赏三匹,给鳏寡孤独赏两匹,五十户吏民还能得牛和酒。”这皇帝当得,还挺会关心老百姓的。

六月,因为百姓闹疫病,皇帝就让大官减少膳食,削减乐府的人员,减少苑马,来救济那些困乏的百姓,还挺有爱心的。

秋八月,上郡属国投降过来的一万多胡人又跑回匈奴去了,这事儿整得有点尴尬。

九月,关东十一个郡国发大水,闹饥荒,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只能从旁边郡国调钱和粮食去救援。皇帝又下诏说:“最近阴阳不调,老百姓又冷又饿,日子都过不下去了,怪我德行浅薄,没把祖宗传下来的江山守好。那些不咋去住的宫馆就别修缮了,太仆少喂点粮食给马,水衡都尉少喂点肉给那些野兽。”这节约的号召,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初元二年春正月,皇帝跑去甘泉,祭祀泰畤。给云阳的老百姓赐爵一级,每户女子还赏了牛和酒。然后立了自己的弟弟竟为清河王。

三月的时候,皇帝大手一挥,把广陵厉王的太子霸立为新王,这就相当于给老广陵厉王家族续上了新的“掌门人”。

紧接着,皇帝又下了一系列诏令,那叫一个雷厉风行。他让把黄门的那些供乘坐的车马、水衡都尉的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籞池田都统统借给贫民,这下老百姓可有更多地方折腾生计啦,估计当时老百姓都乐开花了,心里直夸皇帝圣明。皇帝还下诏说:“都说贤圣的君主在位,天地阴阳就和谐,风雨来得准时,日月明亮,星辰安静,老百姓也能平平安安过好日子,寿终正寝。可瞅瞅现在,我恭敬地承接天地的大任,坐在公侯之上,结果呢,眼光不够亮,德行也不够安抚天下,各种灾异一个接一个,连年都不停。就在二月戊午那天,陇西郡发生地震,太上皇庙殿壁的木饰都震落了,豲道县的城郭、官署还有老百姓的房屋都被震坏,压死好多人。山崩地裂,水泉都冒出来了。老天降下这么大灾祸,把我和大臣们都震懵了。肯定是我的治理出了大问题,才会搞成这样。我日日夜夜战战兢兢,又搞不懂这其中的大变化,心里愁得不行,都不知道咋办才好。最近这几年庄稼收成不好,老百姓穷得叮当响,饥寒交迫,好多人还因为这个犯了法,我心里实在是心疼。那些地震受灾严重的郡国,就不用交租赋了。而且大赦天下。要是还有啥能减免、省掉让老百姓过得好点的事儿,大家都尽管上奏,别藏着掖着。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官员都给我举荐那些才能出众、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我要亲自过目。”皇帝这一番操作,又是安抚又是求贤,感觉挺着急想把局面扭转过来。

夏四月丁巳,皇帝立了皇太子,这可是大事儿。立完太子还不忘给大伙发福利,赐御史大夫爵关内侯,中二千石官员为右庶长,天下那些要继承父亲爵位的人也都升一级,列侯赏二十万钱,五大夫赏十万。这一顿赏下来,估计朝堂上下都乐开了花。

六月,关东又闹饥荒,齐地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这画面简直不敢想,太惨了。

秋七月,皇帝又下诏,愁眉苦脸地说:“这连年灾害,老百姓都面黄肌瘦的,我看着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之前已经让官吏打开仓库救济,给受冻的人发衣服。可今年秋天的禾麦又受了不少损伤。一年里还地震两次。北海海水泛滥,淹死好多人。这阴阳不和谐,问题到底出在哪呢?公卿大臣们你们打算咋帮我分忧啊?都把我的过错全说出来,别害怕,大胆讲。”皇帝这是真急了,到处找解决办法。

冬天的时候,皇帝又想起老师来了,下诏说:“国家要兴盛,就得尊师重傅。前将军望之给我当老师教了八年,用经书教导我,那功劳可太大了。赐他关内侯爵位,食邑八百户,每月初一、十五来朝见。”这老师教得好,皇帝也没忘本,还给这么大赏赐。可谁能想到,十二月的时候,中书令弘恭、石显这些坏家伙诬陷望之,竟然逼得望之自杀了,这剧情反转得让人猝不及防,好好的一个忠臣就这么没了。

初元三年春天,皇帝又下命令,把诸侯相的地位排在郡守之下,这一下就把诸侯相的威风给压下去了。

这时候珠厓郡山南县又造反了,皇帝赶紧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对策。有个叫贾捐之的待诏说,干脆把珠厓扔了吧,先救老百姓的饥荒要紧。最后皇帝还真听了他的,把珠厓郡给撤了,这事儿也算是在一片混乱中做了个决定。

咱接着唠孝元皇帝那些事儿。夏四月乙未晦,茂陵的白鹤馆突然起火了。皇帝一听说,吓得直哆嗦,赶紧下诏:“这火灾咋就降到孝武皇帝的园馆了呢,把我吓得不轻。我没搞明白这灾异是咋回事,罪过都在我身上。大臣们又不肯痛痛快快把我的过错全说出来,才搞成这样,我可咋醒悟啊!老百姓本来就遭灾受苦,没办法互相救济,还被那些苛刻的官吏折腾,被琐碎的条文束缚,都不能平平安安活到老,我太心疼了。干脆大赦天下吧。”皇帝这一番话,又是自责,又是为百姓着想,还挺诚恳。

夏天,又闹旱灾。不过这期间也有新王上位的事儿,立了长沙炀王的弟弟宗为王,还封原来海昏侯贺的儿子代宗为侯,也算是给老王爷们的家族有个交代。

六月,皇帝又开始操心了,下诏说:“都说让老百姓安稳过日子,关键在阴阳和谐。可最近阴阳错乱,风雨都不准时。我德行不够,本想着大臣们能有勇敢指出我过错的,结果呢,一个个都只会迎合我,不肯把话说透,我太失望了。一直想着老百姓饥寒交迫,还得离开父母妻儿,去干些没啥意义的活儿,守着那些不咋住的宫殿,这恐怕不符合调和阴阳的道理。把甘泉、建章宫的守卫都撤了,让他们回家种地去。百官也都给我节省开支,有啥该减该省的都上奏,别藏着掖着。官员们都给我长点心,别违反四季的禁令。丞相、御史每人给我举荐三个明白阴阳灾异的人。”这一下,朝堂上可热闹了,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有的人还因为提的点子好被提拔召见,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摸透了皇帝的心思。

四年春正月,皇帝跑去甘泉祭祀泰畤。三月,又跑到河东去祭祀后土,顺便把汾阴的犯人给赦免了,还赐给老百姓爵位,给每户女子发牛和酒,给鳏寡老人发帛,皇帝走过的地方都不用交租赋,老百姓可高兴坏了,这一路走一路撒福利。

五年春正月,封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地位仅次于诸侯王,这也算是给老周家后人一个挺高的待遇。三月,皇帝又去雍地祭祀五畤。

夏四月,有彗星出现在参宿。皇帝这下又慌了,下诏说:“我能力不行,官位安排得也不合理,好多职位空着,也没找到合适的人。老百姓失望,老天爷也感应到了,阴阳都乱套了,灾祸还连累到百姓,我害怕极了。之前关东连续遭灾,老百姓又饿又冷还生病,好多人年纪轻轻就没了性命。《诗经》里不是说嘛,‘要是百姓有难,得赶紧去救。’以后太官别天天杀牲口做菜了,准备的食物各减半。我的御马,保证不耽误正事就行,也别喂太多。把那些角抵表演、不咋去的上林宫馆、齐三服官、北假田官、盐铁官、常平仓都撤了。博士弟子也不限制人数了,让更多人能有机会学习。给有宗室户籍的子弟赏赐马匹,多的能给到八匹,给三老、孝顺的人每人赏五匹帛,给友爱兄弟、努力种田的人赏三匹,给鳏寡孤独赏两匹,五十户吏民还能得牛和酒。”还把七十多条刑罚给简化了,废除了光禄大夫以下到郎中保举父母及同胞兄弟的规定,还让在宫司马中当差的从官,能把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兄弟的名字登记在门籍上,方便进出。这皇帝这一顿操作,又是精简机构,又是照顾百姓,还挺全面。

冬十二月丁未,御史大夫贡禹去世。卫司马谷吉出使匈奴,一去就没回来,也不知道在匈奴发生了啥事儿,让人干着急。

永光元年春正月,皇帝又去甘泉祭祀泰畤,还赦免了云阳的犯人,给老百姓赏赐爵位、牛酒、帛,走过的地方也免租赋,这福利政策都成老传统了。

二月,皇帝让丞相、御史举荐那些质朴、敦厚、谦逊、有品行的人,光禄每年就按这个标准考核郎官和从官,看来皇帝想整顿一下官场风气。

三月,皇帝下诏说:“五帝、三王任用贤能,天下太平,可现在我这天下没治理好,难道是老百姓变了吗?都怪我不英明,认不出贤才。结果让那些坏人当了官,有才能的人被埋没。再加上周、秦留下的弊端,老百姓风俗越来越差,不讲礼义,还触犯刑法,太可悲了!这么看来,老百姓有啥错呢?还是大赦天下,让大家振奋精神,重新做人,都好好去种地。没田的都借给他们,像对待贫民一样借给他们种子和粮食。赐给六百石以上的官吏五大夫爵位,勤勉做事的官吏升两级,继承父亲爵位的人升一级,老百姓也升一级,每户女子发牛和酒,给鳏寡孤独、老人发帛。”结果这个月又下雪又下霜,把麦子庄稼都冻坏了,秋天收成估计又悬了,这一年可真是多灾多难。

孝元皇帝二年春二月,他下诏开启“吐槽大会”,说:“想当年唐尧、虞舜搞个象征性刑罚,老百姓就不犯法;殷商、周朝法律一施行,坏人就服服帖帖。我现在接着高祖的大基业,坐在公侯之上,每天提心吊胆,心里老惦记着老百姓的难处,一刻都没忘。可现实呢,阴阳不调和,日月星都不亮堂。老百姓日子惨透了,到处流浪,盗贼也冒出来了。官员还老干些欺压百姓的事儿,根本不会治理。都怪我不英明,政策有漏洞,搞成这样,我脸都没处搁。当老百姓的父母官,却这么不称职,我咋跟老百姓交代?得,大赦天下!赏老百姓爵位一级,每户女子发牛和酒,给那些鳏寡孤独、老人、三老、孝顺友爱、努力种田的人发帛。”不光如此,还给诸侯王、公主、列侯送黄金,中二千石以下到中都官长吏也都有份,六百石以上的官吏赏五大夫爵位,干活勤快的官吏升两级,这一顿赏,可真是下了血本。

三月壬戌初一,发生日食。皇帝又慌了,下诏说:“我每天战战兢兢,从早到晚反思自己过错,都不敢偷懒。就因为阴阳不调,又搞不清问题出在哪,多次叮嘱公卿,天天盼着有效果。可到现在官员办事还是不得要领,该给的不给,该禁的瞎禁,一点都不合民心。残暴的风气越来越盛,和睦的氛围越来越淡,老百姓愁得不行,都不知道咋办才好。所以邪气一年比一年多,连太阳都被侵犯,正气被掩盖,阳光都被夺走。就在壬戌这天,发生日食,老天这是给我大警告,我太难过了。让内地各郡国举荐茂材异等、贤良、直言的人各一个。”这日食一出现,皇帝就赶紧求贤,希望能扭转局面。

夏六月,皇帝又叹气了,下诏说:“最近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困难。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地,还没啥收获,被饥荒困住,也没人能帮他们。我这个当父母官的,没德行庇护他们,还让他们受刑罚,心里太难受了。再大赦天下!”这一年,皇帝为了安抚民心,大赦都成家常便饭了。

秋七月,西羌造反,皇帝赶紧派右将军冯奉世去攻打。八月,又让太常任千秋当奋威将军,带着五校人马一起上,看来这次是下了决心要平叛。

三年春天,西羌之乱终于平定,军队也撤回来了。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家里添喜事,也算是给这乱糟糟的局势一点慰藉。夏四月癸未,大司马车骑将军接去世,这朝堂上又少了一员大将。

冬十一月,皇帝又开始问责,下诏说:“之前己丑日地震,大冬天还下雨、起大雾,盗贼也跟着冒头。官吏为啥不及时禁止?都给我好好回答!”这一问责,估计下面的官吏都得抖三抖。冬天,又恢复了盐铁官和博士弟子员,为啥呢?因为钱不够花,老百姓又有好多免税的,没办法供应朝廷内外的徭役,看来这财政压力可不小。

四年春二月,皇帝又开始下罪己诏自我检讨,下诏说:“我坐在这皇位上,却不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还老遭灾祸。边境也不安宁,军队在外打仗,老百姓又要交赋税、运物资,被折腾得够呛,穷得没办法,只能犯法。上面治国没章法,却用重刑惩罚下面的人,我太痛心了。再大赦天下,借给贫民的钱也别收了。”这皇帝当得,一边是内忧外患,一边还想着给老百姓减负,也是操碎了心。

三月,皇帝去雍地祭祀五畤。夏六月甲戌,孝宣园东阙着火了。戊寅这天月底,又发生日食。皇帝下诏说:“都说圣明君主在位,忠臣贤士各尽其职,老百姓就和乐,四方都能沾光。可我这皇帝当得稀里糊涂,日夜忧愁,却搞不懂治国道理,看啥都晕,听啥都糊涂,所以政令老是反复,不得民心,歪理邪说一堆,做事还没成效,天下人都知道我这窘样。公卿大夫想法不一样,有的还趁机干坏事,欺负老百姓,老百姓能指望谁呢?六月底又日食,《诗经》里说‘如今这些老百姓,实在是太可哀!’从现在起,公卿大夫都给我好好想想老天的警告,小心行事,修身长久,来帮我弥补不足。有啥话都直说,别藏着掖着。”

九月戊子,皇帝大手一挥,把卫思后的陵园和戾园都给撤了。冬十月乙丑,又把郡国里的祖宗庙也都给罢了,还把各个皇陵都划给三辅管。选了渭城寿陵亭部的高地上建自己的陵墓——初陵。皇帝还下诏解释说:“老百姓都恋家,不乐意搬家,这是人之常情;亲人之间相互依靠,也是大家的心愿。之前官吏们打着臣子尽孝的名义,奏请把郡国的百姓迁过来守陵园,结果让老百姓远离祖坟,没了产业,和亲戚朋友分开,大家心里都惦记着老家,家里也不安生。东边的百姓受了折腾,关中也多了些无所事事的人,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诗经》里不是说‘百姓已经够劳苦,还是让他们稍稍喘口气。施恩全国老百姓,四方边境得安宁’嘛。我现在建初陵,就不在那设县邑了,让天下人都能安心待在老家,好好过日子,别老有不安心的想法。把这事儿布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这皇帝还挺能体谅老百姓的,知道搬家不容易。而且还把先后父母的奉邑也给撤了,估计也是想省点开支。

五年春正月,皇帝跑去甘泉祭祀泰畤。三月,又跑到河东去祭祀后土,这祭祀的活儿还挺忙。秋天的时候,颍川发大水,淹死不少人。那些受灾的官吏和随从官员所在的县要上报情况,士卒就都遣散回家了,这大水一来,可把人折腾坏了。冬天,皇帝跑到长杨射熊馆,布置车骑,来了一场大规模的打猎活动,估计是想放松放松,这一年过得可太闹心了。十二月乙酉,又把太上皇和孝惠皇帝的寝庙园给拆了,这皇帝是在各种调整陵园的设置啊。

建昭元年春三月,皇帝去雍地祭祀五畤。秋八月,出现了一大群白蛾,飞起来把太阳都遮住了,从东都门一直飞到枳道,这场景可太吓人了,不知道是啥征兆。冬天,河间王刘元犯了罪,被废了还迁到房陵。还把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寝园给撤了,这一年也是各种折腾人事和陵园。

建昭二年春正月,皇帝又去甘泉祭祀泰畤。三月,再去河东祭祀后土。还把三河大郡太守的俸禄给提高了,规定有十二万户的就是大郡,看来皇帝想加强这些地方的管理。夏四月,大赦天下,估计是想冲冲喜。六月,立皇子舆为信都王。闰月丁酉,太皇太后上官氏去世,这可是宫里的大事儿。冬十一月,齐地和楚地地震,还下了大雪,把树都压折了,房子也压坏了,这灾难一个接一个,让人头疼。淮阳王的舅舅张博和魏郡太守京房,因为心怀不轨窥探诸侯王,还泄露宫里的机密话,张博被斩首,京房被处弃市之刑,这俩人也是胆子太大,敢干这种事儿。

建昭三年夏天,皇帝下令把三辅都尉和大郡都尉的俸禄都提到二千石,估计是想加强这些地方的军事力量。六月甲辰,丞相玄成去世,这朝堂上又少了一位重要人物。秋天,派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假传圣旨调动戊己校尉的屯田吏、士兵还有西域的胡兵去攻打郅支单于。冬天,把郅支单于的脑袋砍了,送到京师,挂在蛮夷馆舍的门口,这可算是打了个大胜仗,扬了国威。

建昭四年春正月,因为杀了郅支单于,皇帝去郊庙祭祀报告这事儿,还大赦天下。群臣都来祝贺,摆了酒宴,还把记录这事儿的图书给后宫的贵人们看,估计是想炫耀炫耀。夏四月,皇帝下诏说:“我接着先帝的丰功伟绩,每天提心吊胆,怕自己干不好。最近阴阳不调和,五行也乱了套,老百姓闹饥荒。担心老百姓没了生计,派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去全国各地巡查,慰问那些老人、鳏寡孤独、穷困和失业的人,举荐那些才能出众、品行独特的人。丞相、将军、九卿,你们都给我好好干,别懈怠,让我能看到教化的成果。”这皇帝又开始操心老百姓的生活和人才选拔了。六月甲申,中山王刘竟去世。蓝田的沙石把霸水给堵住了,安陵的岸边崩塌把泾水也堵住了,水都逆流了。

建昭五年春三月,皇帝又开始发表治国感言了,下诏说:“都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得明确啥是好啥是坏,让老百姓知道该干啥不该干啥,推崇恭敬谦让的风气,这样老百姓才会跟着学。所以法律一设,老百姓就不犯法,命令一颁布,老百姓就听从。我现在守护着宗庙,每天兢兢业业,一点都不敢懈怠,可就是德行不够,眼光也不够亮,教化也没啥效果。《传》里不是说嘛,‘老百姓要是有过错,责任都在我一个人身上’。那就大赦天下,赐给老百姓爵位一级,每户女子发牛和酒,给三老、孝顺友爱、努力种田的人发帛。”他还接着说:“现在正是春天,正是种桑养蚕、春耕的时候,老百姓都在努力干活呢,所以这个月要慰劳农民,鼓励他们,可别误了农时。现在有些坏官吏,就爱追查小案子,把人叫来作证,还搞些不着急的事儿,折腾老百姓,让他们耽误了这一时的农活,一年的收成都没了。公卿们可得好好查一查,告诫告诫这些官吏。”皇帝这是既想安抚民心,又想整治整治那些瞎折腾的官吏。

夏六月庚申,又把戾园恢复了。壬申这天月底,又发生日食,这日食咋老来凑热闹,皇帝估计心里也犯嘀咕。秋七月庚子,把太上皇的寝庙园、原庙,还有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园也都恢复了,这陵园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折腾得挺欢。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的乎韩邪单于来朝见。皇帝可高兴了,下诏说:“匈奴的郅支单于不讲礼义,背叛我们,已经受到惩罚了。乎韩邪单于不忘我们的恩德,向往礼义,又来朝贺,还愿意保卫边塞,让这种友好一直传下去,这样边境就长久没有战争啦。那我就把年号改成竟宁,把在掖庭当待诏的王樯赐给单于当阏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啦,皇帝想着能靠这招换边境和平。皇太子也举行冠礼了,赐给列侯继承爵位的儿子五大夫爵位,天下那些要继承父亲爵位的人也都升一级,这又是一顿赏赐。

二月,御史大夫延寿去世,这朝堂上的人事变动还挺频繁。三月癸未,又把孝惠皇帝的寝庙园,还有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的寝园恢复了,这陵园的事儿真是没完没了。夏天,封骑都尉甘延寿为列侯,赐给副校尉陈汤关内侯爵位和黄金百斤,这是奖励他们之前攻打郅支单于的功劳,毕竟打了胜仗,得好好犒劳犒劳。

五月壬辰,皇帝在未央宫驾崩了。然后又把太上皇、孝惠、孝景皇帝的庙给拆了,把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寝园也都撤了,估计是新的安排。秋七月丙戌,皇帝被葬在渭陵,这一辈子就算是画上句号了。

最后还有个赞语,说作者的外祖兄弟曾是元帝的侍中,跟作者说:元帝这人多才多艺,擅长书写史籀文,还会鼓琴瑟、吹洞箫,自己能创作曲子,配上歌声,节奏把握得特别好,能把音乐的精妙发挥到极致。元帝小时候就喜欢儒家学说,等当了皇帝,重用儒生,把政事交给他们,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轮流当宰相。可元帝做事老是被文义束缚,犹豫不决,孝宣帝开创的基业就慢慢衰败了。不过元帝为人宽厚,能善待臣下,生活也很恭谨节俭,发布的号令温文尔雅,有古代明君的风范。你说这元帝,优点缺点都挺明显,这一辈子也是在折腾中度过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