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1章 卷三十七·魏废帝纪
丁丑日,下令说:“东海王曹霖,是高祖文皇帝的儿子。曹霖的几个儿子,与国家最为亲近,高贵乡公曹髦有成就大业的气量,立他为明皇帝的继承人。”
高贵乡公名叫曹髦,字彦士,是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正始五年,被封为郯县高贵乡公。他从小就爱好学习,早熟聪慧。齐王曹芳被废后,公卿们商议迎立曹髦。十月己丑日,曹髦到达玄武馆,群臣上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因为那是先帝曾经居住的地方,便避开住在西厢;群臣又请求用天子的车驾迎接他,曹髦没有同意。庚寅日,曹髦进入洛阳,群臣在西掖门南迎接礼拜,曹髦下车准备回拜,礼宾官员说道:“按礼仪不需要回拜。”曹髦说:“我现在还是人臣。”于是回拜。到了止车门曹髦便下车。身边的人说:“过去帝王都是乘车进入。”曹髦说:“我是被皇太后征召来的,还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步行到太极东堂,拜见太后。当天,曹髦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百官陪侍,大家都满怀欣喜。曹髦下诏说:“过去三位先帝神明英武、圣德昭彰,顺应天命接受皇位。齐王继承皇位后,肆意妄为,违背法度,败坏德行。皇太后深切考虑国家的重要,采纳宰辅大臣的谋略,废黜他的皇位,将天命集中于我一人身上。我以渺小之身,位居王公之上,日夜恭敬惶恐,害怕不能继承遵守祖宗的伟大训诫,恢复中兴的宏伟事业,战战兢兢,如同面临深谷。如今各位公卿大臣作为辅佐的股肱之臣,四方的征镇将领作为效力的辅佐,都积累德行、屡立战功,忠诚勤勉地侍奉皇室;希望依靠先祖先父那些有德行的臣子,来辅佐我,从而守护治理皇家,使我虽愚昧不明,也能垂衣拱手而天下太平。听说君主之道,德行深厚如同天地,恩泽遍布四海,先用慈爱之心对待百姓,再向他们明示好恶,这样之后在上的教化得以推行,在下的百姓听从政令。我虽然德行不足,对大道也不太明白,但希望与天下人共同走上这条道路。《尚书》不是说过吗:‘安定百姓就是仁惠,百姓就会感怀。’”于是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减少皇帝的车马服饰御用物品,削减后宫的开支,并且停止尚方御府那些精巧华丽却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的制作。
正元元年冬天十月壬辰日,派遣侍中持符节分别前往四方,观察风俗民情,慰劳士人百姓,考察冤屈和失职的情况。癸巳日,授予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允许他入朝不用小步快走,奏事时不直呼姓名,佩剑穿鞋上殿。戊戌日,黄龙出现在邺城的井中。甲辰日,命令有关部门评定废立皇帝决策的功劳,封爵、增加食邑、晋升官位、颁赐奖赏各有差别。
正元二年春天正月乙丑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戊寅日,大将军司马师前去征讨。癸未日,车骑将军郭淮去世。闰月己亥日,在乐嘉击败文钦。文钦逃走,于是投奔吴国。甲辰日,安风津都尉斩杀毌丘俭,将其首级传送到京都。壬子日,又特赦淮南那些被毌丘俭、文钦牵连的士人百姓。任命镇南将军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军。司马师在许昌去世。二月丁巳日,任命卫将军司马昭为大将军,总领尚书事务。
甲子日,吴国大将孙峻等率领号称十万大军抵达寿春,诸葛诞抵御并击败他们,斩杀吴国左将军留赞,向京都献上捷报。三月,立卞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夏天四月甲寅日,封皇后的父亲卞隆为列侯。甲戌日,任命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秋天七月,任命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
八月辛亥日,蜀汉大将军姜维侵犯狄道,雍州刺史王经与他在洮西交战,王经大败,退回保卫狄道城。辛未日,任命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军,与征西将军陈泰合力抵御姜维。戊辰日,又派遣太尉司马孚作为后援。九月庚子日,讲论《尚书》学业结束,赏赐给亲自讲授的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各有不同。甲辰日,姜维退回。冬季十月,皇帝下诏说:“我凭借微薄的德行,不能遏制敌寇的暴虐,竟然让蜀地的贼寇在边境猖獗。洮西之战,以至于遭受失败,将士死亡,数以千计,有的在战场上丧失生命,冤魂不能返回,有的被敌人牵制,流落在异域,我深感悲痛怜悯,为此痛心。命令各郡典农以及安抚夷二护军的各位高级官吏慰问抚恤他们的家属,一年之内不征发赋税徭役;那些奋力战死的人,都按照旧有的规定,不要有遗漏。”
十一月甲午日,因为陇右四郡以及金城,连年遭受敌人侵犯,有的百姓逃亡背叛投靠贼寇,他们留在本土的亲戚内心不安,都特赦他们。癸丑日,皇帝下诏说:“以往的洮西之战,将领、官吏、士兵和百姓有的在战场上阵亡,有的淹没在洮水中,骸骨没有收殓,丢弃在原野上,我常常为此痛心。通告征西将军、安西将军,各自命令部下在交战的地方以及水边寻找尸体,收敛埋葬,以安慰生者和死者。”
甘露元年春正月辛丑日,青龙出现在轵县的井中。乙巳日,沛王曹林去世。
夏四月庚戌日,赏赐给大将军司马文王衮冕礼服,以及红色的鞋子。
丙辰日,皇帝到太学,问各位儒士说:“圣人暗中赞助神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开始创作八卦,后来的圣人又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设立爻来穷极数理,大凡这些大义,没有不具备的,而夏朝有《连山》,商朝有《归藏》,周朝叫《周易》,《易》这部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易》博士淳于俊回答说:“包羲根据燧皇的图而制作八卦,神农将其演变为六十四卦,黄帝、尧、舜使它的变化得以贯通,三代根据时代的不同,或质朴或文饰各有其具体情况。所以《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名叫《连山》,好像山吐纳云气,连接天地;《归藏》,是说万事万物没有不归藏于其中的。”皇帝又说:“如果包羲是根据燧皇而创作《易》,孔子为什么不说燧人氏去世后包羲氏创作呢?”淳于俊不能回答。皇帝又问:“孔子创作彖辞、象辞,郑玄作注释,虽然圣贤不同,但他们解释经义是一致的。现在彖辞、象辞不与经文相连,而注释却将它们连在一起,为什么呢?”淳于俊回答说:“郑玄把彖辞、象辞与经文合在一起,是想让学习者便于探寻领会。”皇帝说:“如果郑玄合在一起,对于学习确实便利,那么孔子为什么不把它们合在一起以便让学习者明白呢?”淳于俊回答说:“孔子担心它们与文王的内容相混淆,所以不合并,这是圣人以不合并来表示谦逊。”皇帝说:“如果圣人以不合并为谦逊,那么郑玄为什么唯独不谦逊呢?”淳于俊回答说:“古代的义理弘大深奥,圣上的问题深远,不是臣下能够详尽回答的。”皇帝又问:“《系辞》说‘黄帝、尧、舜穿着下垂的衣裳而天下得到治理’,这样说来包羲、神农的时代是没有衣裳的。但是圣人教化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淳于俊回答说:“三皇的时候,人少而禽兽多,所以取用禽兽的羽毛皮革而天下就足够使用,等到黄帝时,人多而禽兽少,因此制作衣裳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皇帝又问:“乾代表天,却又代表金、代表玉、代表老马,这与细小的事物并列吗?”淳于俊回答说:“圣人取象,有的深远有的切近,切近的取之于身边的事物,深远的则取之于天地。”
当时,讲完《易经》后,接着要讲《尚书》。晋武帝便问众人:“郑玄说‘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则说‘尧顺考古道而行之’。这三种解释各不相同,到底哪种才对呢?”博士庾峻回答道:“先儒们的观点各有差异,我实在没能力判定。不过《洪范》里讲‘三人占,从二人之言’,贾逵、马融以及王肃都认为是‘顺考古道’,从《洪范》的角度来说,王肃的解释更有道理。”晋武帝却不认同:“孔子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最大的美德就在于取法于天,顺考古道并非他最卓越之处。如今开篇阐释大义是为彰显圣德,舍弃大的方面,却去讲细枝末节,这哪会是作者的本意呢?”庾峻赶忙回应:“我一直遵循老师的学说,还未能领悟其中深刻大义,至于如何权衡折中,还得仰仗陛下圣明裁决。”
话题接着转到四岳举荐鲧这件事上,晋武帝又抛出疑问:“所谓大人,其德行与天地相契合,其圣明与日月同光辉,思虑周详,明察秋毫。可王肃说‘尧意不能明鲧,是以试用’,照这么说,圣人的圣明还有所欠缺吗?”庾峻回答:“即便圣人极为弘大,也难免有所不足,所以禹说‘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但尧最终能改授圣贤,使各项事业兴盛,这也成就了他的圣明。”晋武帝却反驳:“有始有终的才是圣人,如果开头没做好,又怎能称圣?虽说‘惟帝难之’,可最终能改授,大概说的是知人这件事对圣人来说困难,并非是圣明有所欠缺。经书上说‘知人则哲,能官人’,要是尧怀疑鲧,还试用了九年,结果用人失当,又怎能称圣哲呢?”庾峻又答:“我看经传,圣人行事也难免有失误,比如尧错用四凶,周公错信管叔、蔡叔,孔子看错宰予。”晋武帝又说:“尧任用鲧,九年毫无成效,还扰乱了五行,百姓深受其害。而孔子看错宰予,不过是言行之间的小失误,这两者轻重可大不一样。至于周公和管叔、蔡叔的事,也记载在《尚书》里,这都是你们博士应当通晓的。”庾峻无奈表示:“这些都是先贤们曾有疑问的,不是我见识浅陋就能探究论述清楚的。”
随后谈到“有鳏在下曰虞舜”,晋武帝问:“尧在位时,洪水肆虐,四凶在朝堂为非作歹,正是急需任用贤圣来拯救百姓的时候。舜当时已到而立之年,圣德彰显,可为何长久不被任用呢?”庾峻解释:“尧急切寻求贤才,甚至想让出帝位,四岳却称自己德行不够,不敢忝居帝位。尧又让四岳举荐出身卑微的贤才,之后才推荐了舜。其实推荐舜的根源还是在于尧,这大概是圣人想充分了解众人的心意。”晋武帝却觉得:“尧既然听闻了舜的贤能却不立刻任用,当时的忠臣也不及时举荐,非要等到四处寻访出身卑微之人后才举荐,这可不像是急于任用圣贤、体恤百姓啊。”庾峻只能说:“这不是我愚笨的见识能理解的。”
之后又接着讲《礼记》。晋武帝问:“‘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治理国家为何教化各不相同?要施行什么政策才能做到立德,做到施恩而不求回报呢?”博士马照回答:“太上立德,说的是三皇五帝时代用德来教化百姓;其次报施,说的是三王时代用礼来治理国家。”晋武帝又问:“这两种治理方式达到的教化程度有厚有薄,是君主有优劣之分,还是时代使然呢?”马照回应:“确实是因为时代有质朴和浮华的区别,所以教化程度才会有厚薄之分。”
五月,邺和上洛都上报说有甘露降临。六月丙午日,晋武帝改年号为甘露。乙丑日,元城县界井中出现青龙。七月己卯日,卫将军胡遵去世。
癸未日,安西将军邓艾在上邽大败蜀汉大将姜维,晋武帝下诏:“此次出兵尚未尽全力,就已大破敌军,斩杀和俘获的敌人数以万计,近期的战役胜利,没有能比得上这次的。现在派使者犒赏将士,举行盛大宴会,让大家尽情畅饮欢庆一整天,以表达我的心意。”
八月庚午日,晋武帝命大将军司马文王加号大都督,上奏议事时可不称其名,还赐予黄钺。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任命司徒高柔为太尉。冬十月,任命司空郑冲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
甘露二年春天二月,温县的井中出现青龙。三月,司空卢毓去世。
到了夏天四月癸卯日,皇帝下诏说:“玄菟郡高显县的吏民反叛,县长郑熙被叛贼杀害。百姓王简背负着郑熙的遗体,日夜兼程,长途跋涉将其送回本州,他这份忠义的气节实在值得称赞。特任命王简为忠义都尉,以此表彰他的非凡行为。”
甲子日,朝廷任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司空。
五月辛未日,皇帝前往辟雍,让群臣当场作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人作诗迟缓,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将他们免官,皇帝下诏说:“我虽资质愚钝,但喜爱文雅之事,广邀大家作诗赋,想借此了解朝政得失,没想到却如此纷乱,实在让我忧虑不安。就原谅和逌等人吧。主管官员应当告诫大家,从今以后,群臣都要研习古代的义理,精通经典,以符合我的心意。”
乙亥日,诸葛诞拒绝接受征召,起兵反叛,还杀死了扬州刺史乐綝。丙子日,朝廷赦免淮南那些被诸葛诞连累的将吏士民。丁丑日,皇帝下诏说:“诸葛诞制造祸乱,颠覆扬州。昔日黥布叛逆,汉高祖亲自率军征讨;隗嚣违抗命令,光武帝向西征伐;以及烈祖明皇帝也曾亲自出征东吴、蜀汉,这都是为了振奋军威,彰显武力。如今应当由皇太后和我暂时一同率军出征,迅速平定叛贼,让东部地区尽快恢复安宁。”己卯日,又下诏说:“诸葛诞发动叛乱,胁迫忠义之士,平寇将军临渭亭侯庞会、骑督偏将军路蕃,各自带领身边的人,冲破城门突出重围,他们忠勇壮烈,这种行为值得特别嘉奖。晋升庞会为乡侯,封路蕃为亭侯。”
六月乙巳日,下诏说:“东吴的使持节都督夏口诸军事、镇军将军沙羡侯孙壹,是敌寇的亲族,却身为上将,他敬畏天命,深知祸福,毅然率领众人,远归我朝大国,即使是微子离开殷商、乐毅逃离燕国,也比不上他的功绩。任命孙壹为侍中、车骑将军,假节,交州牧,封吴侯,开府并可按三司规格征召僚属,依照古代侯伯八命之礼,赐予他礼服、礼帽和红色鞋子,待遇从优。”
甲子日,下诏说:“如今御驾停驻在项地,大将军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进军到淮浦前线。昔日相国、大司马出征,都和尚书一同前往,如今也应照旧。”于是命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都与大将军一同前行。秋季八月,下诏说:“从前燕刺王谋反,韩谊等人进谏而死,汉朝提拔他的儿子为官。诸葛诞制造祸乱,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坚守气节、秉持正义,遇事坚决抗争,被诸葛诞杀害,他们就是那种没有比干与纣王的亲属关系,却遭受杀戮的忠义之士。任命宣隆、秦絜的儿子为骑都尉,加以赏赐,让远近之人都知晓,以表彰他们的忠义。”
九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冬季十二月,东吴大将全端、全怿等人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甘露三年春天二月,大将军司马文王攻克寿春城,斩杀了诸葛诞。三月,皇帝下诏说:“古时候战胜敌人后,收集敌军的尸体堆成京观,这是为了惩戒昏庸叛逆之人,彰显武功。汉武帝元鼎年间,将桐乡改为闻喜,新乡改为获嘉,以此记录南越的灭亡。如今大将军亲自统领六军,驻扎在丘头,对内平定众多凶徒,对外消灭敌寇,功劳惠及万民,声名远扬四海。这战胜敌人的地方,应该有个好名字,就把丘头改为武丘吧,表明是以武力平定叛乱,让后世永远铭记,这也和闻喜、获嘉两邑命名的意义是一样的。”
夏天五月,朝廷任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还赐予九锡之礼,司马文王前后推辞了九次才接受。
六月丙子日,皇帝下诏说:“从前南阳郡山贼作乱,企图劫持原太守东里衮作为人质,功曹应余独自一人保护东里衮,使他免于灾祸。应余在艰难中不幸丧命,牺牲自己救助了君主。下令将此事交给司徒处理,安排应余的孙子应伦为官,让他能承受应余坚守节操带来的回报。”
辛卯日,朝廷大规模评定淮南之战的功劳,按照功劳大小分别封爵行赏。
秋天八月甲戌日,朝廷任命骠骑将军王昶为司空。丙寅日,皇帝下诏说:“养老和兴教,是夏、商、周三代树立风气教化并流传不朽的方法,一定要有三老、五更来表示最高的敬意,向他们请教并采纳教诲,将这些记录在史册中,然后天下接受教化,下面的人看到后也能受到感化。应该精心挑选有德行的人来担任三老、五更。关内侯王祥,践行仁爱、秉持道义,志向高雅且坚定。关内侯郑小同,温和恭敬、孝顺友爱,遵循礼仪没有差错。任命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皇帝还亲自率领众官员,依照古代的礼仪举行了相关活动。
这一年,青龙、黄龙接连出现在顿丘、冠军、阳夏县界的井中。
甘露四年春天正月,两条黄龙出现在宁陵县界的井中。夏天六月,司空王昶去世。秋天七月,陈留王曹峻去世。冬天十月丙寅日,朝廷划分新城郡,重新设置上庸郡。十一月癸卯日,车骑将军孙壹被他的婢女所杀。
甘露五年春天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夏天四月,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遵照之前的命令,再次晋升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赐予九锡之礼。
五月己丑日,高贵乡公曹髦去世,年仅二十岁。皇太后下令说:“我德行浅薄,遭遇国家的不幸变故。从前我拥立东海王的儿子曹髦,让他作为明帝的继承人,见他喜欢读书、写文章,希望他能有所成就,可他性情暴戾,而且日益严重。我多次斥责他,他就更加愤恨。他编造了丑恶叛逆、大逆不道的话来诽谤我,还隔绝了两宫之间的联系。他所说的话,简直不忍听闻,是天地所不能容忍的。我当时就秘密告诉大将军,说曹髦不能再奉祀宗庙了,担心他会颠覆国家,我死后也无颜去见先帝。大将军认为他还年幼,觉得他应当会改过自新,态度恳切地坚持观察。但这孩子却更加忿恨乖戾,行为愈发恶劣,竟举起弩箭远远地射向我的宫殿,还诅咒要射中我的脖子,箭就落在我的面前。我跟大将军说,不能不废掉他,前后说了几十次。这孩子都知道这些,自知罪重,就图谋弑逆,贿赂我的身边人,让他们趁我服药时,暗中下毒,还精心设计。事情败露后,他就想趁机会带兵进入西宫杀了我,再出去对付大将军。他叫来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拿出怀中的黄素诏书给他们看,说今天就要行动。我的危险程度,比累起来的鸡蛋还要严重。我年老寡居,又怎会多爱惜自己的性命呢?只是伤心先帝的遗愿不能实现,国家可能会被颠覆,这才让我痛心。幸亏有宗庙的庇佑,王沈、王业立刻跑去告诉了大将军,得以提前做好警戒。而这孩子就带着身边的人出了云龙门,擂响战鼓,亲自拔出利刃,和身边的侍卫一起冲进了军队阵中,被前锋所杀。这孩子既做出了悖逆不道的行为,又自己陷入大祸,让我悲痛难言。从前汉昌邑王因罪被废为庶人,这孩子也应该按照平民的礼仪安葬他,要让朝廷内外都知道这孩子的所作所为。还有尚书王经,凶恶叛逆,行为恶劣,逮捕王经及其家属,都送交廷尉处置。”
庚寅日,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文王、太尉高柔、司徒郑冲叩头进言说:“我们看到宫中的命令,说已故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己陷入大祸,依照汉昌邑王因罪被废的旧例,以平民之礼安葬。我们身处官位,却没能匡正挽救祸乱,阻止奸逆行为,接到命令后震惊惶恐,内心悲痛战栗。按照《春秋》的大义,天子没有国外之说,然而却记载‘襄王出居于郑’,这是因为襄王不能侍奉母亲,所以在地位上与他断绝。如今高贵乡公肆意妄为、行为不轨,几乎危及国家,自己走向覆灭,被人神所弃,以平民之礼安葬,确实符合旧有的典制。不过,我们考虑到殿下您仁慈过厚,虽然秉持大义,却仍对他心怀哀怜,我们实在于心不忍,认为可以施恩,用王礼安葬他。”太后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朝廷派使者持节、代理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向北迎接常道乡公曹璜,让他继承明帝的后嗣。辛卯日,众公卿向太后上奏说:“殿下圣德光辉隆盛,安定救助天下,却仍然称令,和藩国一样。请从今往后,殿下所下的令书,都称作诏制,就像先代的旧例一样。”
癸卯日,大将军司马文王坚决辞让相国、晋公、九锡这些恩宠。太后下诏说:“有功不隐瞒,这是《周易》的大义,成全他人的美事,是古代贤能之人所崇尚的。如今听从你的坚持,将你的表章公布于外,以彰显你的谦逊美德。”
戊申日,大将军司马文王上奏说:“高贵乡公率领跟随车驾的士兵,拔刀敲响金鼓冲向我所在之处;我害怕兵刃相接,立即敕令将士不得伤害他们,违抗命令的按军法处置。骑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济,突然冲入军阵中伤害了高贵乡公,致使他丧命;我立即将成济收捕,按军法处置。我听说作为臣子的节操,至死忠心不二,侍奉君主的道义,不敢逃避危难。之前变故突然发生,灾祸就像触发机关一样迅猛,我确实想舍身守节,听凭命运的裁决。然而他们原本的阴谋是要危害皇太后,颠覆宗庙。我愧当重任,从道义上讲在于安定国家,担心即使自己身死,罪责反而更加沉重。想要效仿伊尹、周公的权宜之计,来平定国家的危难,于是连续不断地申令敕告,不得靠近天子的车驾,而成济却突然冲入阵中,导致了大变故。我哀伤悲痛,五脏俱裂,不知该如何以死谢罪。按照法律,大逆无道之罪,父母、妻子、儿女以及同胞兄弟都要被斩首。成济凶恶悖逆,扰乱国家法纪,罪不容诛。我立即敕令侍御史收捕成济的家属,交付廷尉,判定他们的罪行。”太后下诏说:“五刑之中的罪行,没有比不孝更大的。一个人有儿子不孝,尚且要告官惩治,这个孩子(指高贵乡公)难道还能算人主吗?我是妇人,不通晓大义,原以为成济不至于就被定为大逆之罪。然而大将军心意恳切,言辞悲怆,所以听从你所奏请的。应当将此事颁布到远近各地,让大家知道事情的本末。”
六月癸丑日,皇帝下诏说:“古时候君主取名字,要求难以触犯而容易避讳。如今常道乡公的名字非常难避讳,让朝中大臣广泛商议更改,然后逐条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