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琴史:远古至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乐之乐

西周的教育体系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设在王都,附近的小学、大学基本上都是官办性质,总称为国学。乡学设在郊外,即农村里的官办学校,总称为乡学。诸侯办学称泮宫,天子办的皇家大学称辟雍。“辟”即明,“雍”即和。辟雍,就是“明之以法,和之以道”。其他大学如东序、瞽宗、上庠等都有各自的专科,有的教礼,有的教舞,等等。辟雍多在郊区有山有水的环境幽雅之地,学生都是贵族子弟,可以组织钓鱼、射猎等活动,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基础。天子也常在大学里举办祭祀活动、射箭比赛、乐舞比赛、学术研讨等。

大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儒家六艺。考试、奖惩制度都非常严格,一般两年一考,内容是专业和品德。入学第一年主要考核阅读、分析经书的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第三年考查学生能否专心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能否触类旁通、亲近老师。这里的“亲近”指的是勤于思考、长于请教,而非讨好奉承。第七年考查学生谈论什么学问、结交什么朋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顺利完成七年学习且考试过关者,称作学业小成。九年后考查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不违反师教,通过者即学业大成。经逐级推荐考核,优秀者会进入体制内,俸禄优厚。

奖励优秀学生时,天子常亲自莅临,所以仪式很隆重,天不亮就击鼓集合,全体学生列队恭候。天子到后即席讲话,给予的奖励一般是官爵、官职、俸禄。对于学习不好或者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惩罚也很严苛。因学生都是贵族子弟,所以先生先要逐级上报给校长,校长再逐级上报到天子,天子命三公、九卿到学校约谈、训教,晓之于礼,动之以情。若无效,天子会亲临视察,抽空安排约谈。若仍无效,天子会先自罚,三天用膳不奏乐,之后发配其到边远地区,终身不录用。

据《礼记·学记》记载:西周的乡学是每二十五家设塾,每党有庠,每州有序。按照西周的行政区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也有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郧、五郧为部、五部为县、五县为遂”划分的。初唐诗人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比”和“邻”的出处即于此。我们今天常说的乡党,也源于此。

乡学的考核方式也很严,好学生也是逐级推荐给天子,再得到官职和俸禄。惩罚则很有意思,先是各级领导逐级汇报,再在学校组织射箭比赛和饮酒,邀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参加,通过相关礼仪感化教育。如若无效,就让东乡的学生去西乡,再在西乡举办射箭比赛和饮酒,进行二度感化。如仍不改,也会被流放,永不录用。

下面,我们谈谈西周的音乐教育机构。

周代的“大司乐”是世界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的政府机构,培养的对象是世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及民间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以世子为主,也就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学习时间从十三岁到二十岁。

大司乐的编制非常庞大,老师和学生共有一千多人,既教学,也演奏,还要定时到各地采集民歌,也就是采风。课程有打鼓、吹笙、唱歌、跳舞、乐器制作等,很全面。有专门修理乐器和负责管理的后勤人员。老师中还有很多盲人。

据《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的教学分三部分:乐德、乐语和乐舞。

第一部分 乐德

乐教以德为重,乐德的主要内容就是六个字:中、和、祗、庸、孝、友。依郑玄注《周礼》:“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也;庸,有常也;孝,指孝敬父母;友,指善待兄弟。”大司乐要求学生表演时要体悟“六德”的精神,通过演奏音乐培养学生忠诚恭敬、刚柔得当、坚持原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德行。

对此的理解,后世见仁见智,特别是近代,很多学者各抒己见。篇幅所限,不一一讨论。

第二部分 乐语

乐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六个字:兴、道、讽、诵、言、语,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引经据典,背诵、吟咏诗文,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另外也包括即兴演唱和器乐演奏,还有一些文学教学的色彩。乐语的教材主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诗乐并存,包括民歌、宫廷歌曲和祭祀乐舞三种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音乐。西周诗乐盛行,唱诗对答是王公贵族和文人学士的必备修养之一。乐语教育兼具培养、提高音乐修养与社会活动能力的实用意义。周代乐器按材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其中,“金”指青铜制成的钟,“石”指石制的磬,“土”指土制的埙,“革”指皮革制成的鼓,“丝”指丝为弦的琴与瑟,“木”指木制的柷,“匏”指匏瓜制成的笙,“竹”指竹管制成的箫。这些乐器都有专职老师,所以乐语是大司乐教学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第三部分 乐舞

乐舞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六大舞、六小舞、散乐、四夷之乐和宗教乐舞。

六大舞,指的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大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和周武王时期的《大武》。这些都是当时带有史诗性质的乐舞,编排很复杂,内容是颂扬各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其中《云门》《大咸》《大韶》《大夏》歌颂的都是禅让而来的君主,故称“文舞”,跳时左手执龠(状若排箫),右手秉翟(音dí,野鸡尾制作的装饰道具);而《大濩》和《大武》表现的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又称“武舞”,跳的时候执朱干(盾牌)和玉戚(斧类兵器)。

六小舞,分别是:《帗舞》,手执饰五彩丝绸的长柄舞具而舞;《羽舞》,手执羽毛而舞;《皇舞》,手执五彩鸟羽毛而舞;《旄舞》,手执旄牛尾而舞;《干舞》,又叫《兵舞》,手执盾牌而舞;《人舞》,不执任何舞具,挥长袖而舞。

六大舞和六小舞都是国学必修课。大舞歌颂历史与人物,供当时人们学习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小舞让学习者疏通筋骨、锻炼形体,形成良好的气质与精神面貌。

散乐,就是民间乐舞。四夷之乐,指当时王朝四周部族的乐舞、歌曲。这两种乐舞在当时基本不受重视。宗教乐舞,包括求雨的《舞雩》、驱除瘟疫的《傩舞》等,至今仍在某些少数民族中传承。

西周的礼乐文化奠定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体系,是圣人教化大众最好的手段之一。

“礼”是人性的基础。孔子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孔子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通过知礼、守礼来使社会和谐。《礼记·乐记》有这样一句话:“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能提升、净化人的心灵,每个人都有善和恶的一面。扬善抑恶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也是“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谐。“礼”与“乐”即为“异”与“同”,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乐者,乐也。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礼”要辅之以“乐”,利用“乐”的教化才能得以实现,让人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与遵从,这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灵魂所在。冥冥之中,古琴,注定成为“乐教”的重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