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剧唱词常用颜色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然而对颜色的表达却是语言和文化的产物,目前颜色词研究已经成为普通词汇学的经典课题。

汉语颜色词是使用汉语的人们用来表达色彩范畴的词汇集合。汉语颜色词的数量统计、构词形式、句法特征、搭配能力,乃至语义系统描写、语义演变规律分析等都是汉语词汇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经过文学创作加工的语言。它既符合韵文的写作要求,又表现了语言使用的一般规律,通过研究古典韵文中的颜色词来考察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系统、句法功能和语用特色,更易于发现汉语颜色词的词汇语义特点和韵文创作者选用颜色词的语用效应。

目前学界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尚有继续挖掘的空间。明代戏剧唱词属于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明代戏剧作者之众、作品之多,数倍于元代杂剧,而且明代还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剧作家汤显祖,戏剧(特别是传奇)成为明代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作为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断代研究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明代戏剧唱词常用颜色词研究》,以明代74部传奇、杂剧作品(约294万字)为语料来源,一共收集了含颜色词语料6323条(其中语义颜色词5533条,语用颜色词790条)建成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本书按照颜色属性将语料中所有颜色词纳入“白、黑、红、绿、黄、青、泛颜色”七个范畴。从语音形式来看,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颜色词。从组合方式来看,除单纯颜色词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合成颜色词,如以联合型、偏正型、补充型为主的复合式颜色词,重叠式颜色词和附加式颜色词。从语义搭配来看,可以把颜色词划分出三大搭配域:自然物域(9小类)、非自然物域(14小类)、人体域(10小类)。

通过频数统计和人工干预,我们确定了除泛颜色范畴以外其他六个颜色范畴的原型颜色词“白、黑、红、翠、黄、青”,同时也选定“白、黑、红、紫、绿、翠、黄、青”八个常用颜色词为研究重点。我们归纳出这八个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白”11个义项,“黑”7个义项,“红”10个义项,“紫”4个义项,“绿”6个义项,“翠”11个义项,“黄”6个义项,“青”11个义项)并画出语义网络图,通过常用颜色词各义项的使用频率计算出语义显著度,通过常用颜色词在三大搭配域各小类的搭配数量计算出语义广义度。八个常用颜色词以语义显著度最高的义项为原型语义,通过转喻、隐喻、社会文化赋予机制发展出其他非原型语义,其中转喻机制运用得最为频繁。八个常用颜色词语义广义度最高的搭配小类分别是:“白”为气象类词语、“黑”为气象类词语、“红”为植物类词语、“紫”为衣物类词语、“绿”为植物类词语、“翠”为衣物类和面部类词语、“黄”为山川河海类词语、“青”为动物类词语。“颜色词+颜色词”组合有较强的理据性,偏正式组合常指“像某种事物那样的颜色”,联合式组合则通过分别转喻或整体转喻的方式产生新的意义。

本书在宏观层面以对举、排比、ABB词形等为视角对常用颜色词进行总体的语用考察,也在微观层面以主题、角色、韵律等为视角对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临川四梦”(尤其是《还魂记》)进行个案的语用考察。颜色词对举中,“红”的对举频数最高,“青”对举情况最丰富,“黑”不与“绿”范畴颜色词对举。同一个颜色词进行排比,所选用的颜色词一般为常用颜色词,该用法渲染出的色彩效果最强。不同颜色词进行排比,所选用的颜色词一般要在中华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容易共现。ABB颜色词在唱词中最引人注目,既是因为它一般被置于句首或其他显著位置,还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丰富的语义表现效果。戏剧唱词中主题的不同、角色的差异、用韵的规范都会影响颜色词的使用。

根据颜色词(语素)的颜色义是否参与“含彩词语”整体语义的建构,本书把“含彩词语”分为保留颜色义与未保留颜色义两大类。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的整体语义一般为其组成成分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具体表现为“某色之某物”。未保留颜色义“含彩词语”的整体语义不表现为“某色之某物”,而是在具体语境中指与“某色之某物”有语义关联的事物。从语用角度考察,“相同颜色词+不同名词”中选用的“不同名词”,“不同颜色词+相同名词”中选用的“不同颜色词”均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技巧。创造性地使用颜色词得到的“含彩词语”往往比较雅致、新颖,能渲染出独特的色彩效果。“含彩词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颜色词;语义系统;语义显著度;语义广义度;语用考察;含彩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