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对颜色的感知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然而对颜色的表达却是语言和文化的产物,目前颜色词研究已经成为普通词汇学的经典课题。汉语颜色词是使用汉语的人们用来表达色彩范畴的词汇集合。汉语颜色词的数量统计、构词形式、句法特征、搭配能力,乃至语义系统描写、语义演变规律分析、语用特色等都是汉语词汇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尤其是基于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的颜色词研究,是探讨汉语颜色词特征、汉语形容词特征、汉语文学语言、中华文化的重要课题。目前学界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尚有继续挖掘的空间。
之所以选择在汉语古典韵文中研究颜色词,主要有两点原因:
(1)韵文文体贯穿于整个汉语古代文学史始末,研究素材十分丰富,古典韵文所有文体文学成就都很高,代表了所处时代文学审美的最高水平,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
(2)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是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经过文学创作加工的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过系统研究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中的颜色词来考察汉语颜色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系统和语用特色,更易于发现汉语颜色词的语义、语用特征。
明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期。章培恒、骆玉明认为:“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1]人们一般总认为明末章回小说才是明代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语言学界对《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及“三言”“二拍”等小说文体中的语言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然而对明代传奇、杂剧的戏剧语言研究却相对较少。明代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虽然在明朝初期戏剧演出和创作还较元代冷寂,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戏剧得到了全面复兴,金宁芬提到:“明代戏曲演出之盛,曾经达到‘举国若狂’的地步。”[2]明代戏剧作者之众、作品之多,数倍于元代杂剧,而且明代还出现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剧作家汤显祖,戏剧(特别是传奇)成为明代文学极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戏剧唱词要让一般观众听懂,其趣味性、可懂性、形象性、本土化等艺术特色较为显著,它既保留了汉语古典韵文原有的文学创作特征,又极为贴近当时老百姓的社会生活,反映他们的审美情趣,非常适合作为研究明代汉语颜色词的语料来源。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代戏剧语言中的唱词是集合了诗、词、曲、赋的一种韵文综合形式,唱词中以上几种文学样式杂糅其间,有很强的语言艺术表现力。常用颜色词在明代戏剧唱词中使用频数极高、搭配能力极强、构词形式极为丰富、句法成分极为灵活,本书将对常用颜色词进行重点研究,对非常用颜色词进行选择性介绍。
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系列研究试图从《诗经》、《楚辞》、汉赋、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明代戏剧唱词、清代诗歌这些韵文文体中颜色词运用的描写、分析入手,先做好断代研究,再进一步做历时梳理,这是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系统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汉语颜色词汇发展史研究的基础工作。《明代戏剧唱词常用颜色词研究》是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系列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研究意义
第一,有利于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的总体研究。
明代戏剧唱词是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之一。研究古典韵文文学语言中的颜色词,明代戏剧唱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断代研究的必然要求。本书归纳概括了明代戏剧唱词中颜色词数量、词形、句法、搭配等总体情况,使从宏观上把握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使用特征成为可能。
第二,有利于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的语义、语用发展规律研究。
董佳认为:“颜色词在诗词中常常转喻具体的事物,且转喻的实物往往比较固定”,“事物本体并不出现在句子表层,而是用事物的颜色来转喻事物,同时用其他形容词来修饰或描述这个颜色词”。[3]颜色词这种转喻现象在汉语古典韵文中很常见。本书也认为颜色词字面意义可以通过转喻、隐喻、社会文化赋予等机制发展出其他意义。汉语古典韵文的不同文体和颜色词使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关系,骈赋中颜色词使用特征不同于诗歌,诗歌中颜色词使用特征不同于戏曲,文体是造成颜色词语用差异的重要因素。明代戏剧唱词中ABB词形特别多,且多为对举使用,例如:
例1【前腔】[丑]绿依依柳色轻柔,红拂拂荷香娇软。《玉簪记·下第》
例2【山坡羊】[小生]白茫茫六花飞坠,乱纷纷如风飞絮,我虚飘飘浮踪似伊。《红拂记·破镜重符》
本书希望能够总结出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的语义、语用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的语义、语用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有利于明代戏剧唱词的语言研究。
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既有继承性的一面,又有创新性的一面。明代戏剧唱词在韵律、句法、篇章、语言上均与以往的古典韵文文体有别。
在韵律上,明代戏剧唱词有宫调运用上的严格要求,明代传奇“必须按宫调连套,曲牌有定次,不可倒置;各曲牌的句数、字数、句法、用韵以及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等等都有一定之格”,“明中叶以后,还出现了一些专门论述传奇格律的著作,如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王骥德《曲律》等”。[4]明代杂剧在宫调上的要求比明代传奇更为严格。
在句法上,为了适应城市下层人士理解和欣赏的需要,戏剧唱词在继承古典韵文句法灵活性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句法的规范性和易懂性。
在篇章上,骈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古典韵文文体注重抒情性,篇幅一般较短,而明代戏剧(尤其是明代传奇)唱词注重叙事性,篇幅一般比较长。
在语言上,因为戏剧唱词是要让普通大众听懂的,所以必然要求语言质朴、本色、通俗,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才能有艺术表现力。汉语古典韵文的创作体例和行文风格在明代戏剧唱词中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四,有利于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
明清传奇是明清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可比肩于唐诗、宋词、元杂剧,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戚世隽也指出:“明代的杂剧创作,虽不再成为占据舞台主导地位的戏曲样式,却以其与元代截然不同的风貌,显示了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5]明代戏剧(特别是传奇)作为一种古典韵文文学样式,有着宽广的故事容纳能力,它一般有30—50出,由生、旦、净、末、丑、外等角色扮演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戏剧人物,这样的艺术容量足以包容相当丰富、繁杂的社会生活。市民社会在明代的产生、发展、繁荣引起了市民通俗文学(如戏剧)的勃兴,市民通俗文学成为明代文学主流之后又进一步增强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明代戏剧作品就是明代社会生活的写照,研究明代戏剧词汇有助于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助于了解明代文人的复杂心态,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伦理道德观念。要想研究好明代戏剧,戏剧语言的研究要先行。戏剧唱词中有着丰富含义的颜色词是体现戏剧语言特点和承载戏剧文化内涵的极佳材料。潘晨婧从汉赋中表现出的礼仪文化色彩审美、服饰文化审美、酒宴文化审美三个角度阐发了“汉赋不再是为汉王室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具有了平民化、趣味化的时代特征”[6]的观点,这种研究角度值得借鉴,即我们也可以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为视角去了解明代社会和文化。
总之,本书以常用颜色词为切入点,对宏观上把握明代戏剧唱词颜色词使用情况、深化对汉语古典韵文文学语言颜色词的语义、语用规律认识、总结明代戏剧唱词语言特征及其所反映出的明代社会文化都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