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周易》及民俗史研究
一 《周易》与民俗
《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与“智慧之书”,它与我国民俗学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颇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以往虽有学者对此有所谈及但至今仍无专文论述。
郭沫若先生说:“让《易经》自己来讲《易经》,揭去后人所加的一切神秘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那是怎样一个原始人在作裸体跳舞。”[1]这段意味深长的话实际上提供了一条从《周易》文本来探索远古民俗文化的新路径。遗憾的是,数十年来,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探索的学者以及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见。
本文拟对《周易》与我国古老民俗的关系进行探究,并阐述《周易》对于后世乃至当今民俗的深刻影响。探析《周易》中的民俗事象、民俗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于了解我国当代民俗(包括客家民俗等)的来龙去脉,研究我国民俗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变迁,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民俗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周易》所反映的先秦生产民俗
《周易》一书中,不乏反映先秦生产民俗的记载。
1.田猎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狩猎是人们重要的生产活动,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民俗,因而它既是生产活动,也是民俗活动。
在《周易》一书中,有着许多关于当时狩猎活动的记载,例如:
“南狩得其大首。”[2](《周易·明夷·九三》)(以下引《周易》省略书名)
“田有禽。”(《师·六五》)
“田无禽。”(《恒·九四》)
——记载了当时的狩猎活动,有时收获颇丰,即“田有禽”,而有时也空手而归,即“田无禽”。
先秦时期人们狩猎的方式也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如下数种。
(1)设置陷阱
例如:“旧井无禽。”(《井·初六》)
这里的“井”,即阱,据《说文解字》:“阱,大陷也,从阜从井,井亦声。”阱在此为陷阱,捕获禽兽用,又据《鲁语》:“鸟兽成,于是乎设穽鄂,以实庙庖。”[3]旧井无禽,是指陷兽之阱已不能捕到禽兽,不可用了。
(2)猎射飞禽
据《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意为,王公贵族在高高的城墙上射中一只鹰,并抓住了,这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又据《旅·六五》:“射雉一矢亡”,亦记载古时猎射飞禽之事。
(3)张网捕猎
《小过·上六》:“飞鸟离之。”“离”在这里是“”的意思,而“
”是“罟”的意思[4]。
《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拇”,在这里释为捕鱼或鸟兽的网。
(4)直接入巢穴捕获鸟类
“公弋取彼在穴。”(《小过·六五》)
“入于左腹获明夷。”(《明夷·六四》)
在这里,“弋”是指射鸟,“明夷”亦鸟类,“穴”、“腹”皆为鸟之巢,两例所述,都是人们探其巢而获鸟的情况。
(5)射鱼
据《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鲋”,《说文》:“鲋,鱼名”,《太平御览·九三七引王肃注》:“鲋,小鱼也。”
由上可见,《周易》中所载田猎之方式,可谓是丰富多彩。
2.农耕
在《周易》一书中,叙述农耕的材料虽不多,但有的却很重要。
例如,《无妄·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用攸往。”
在这里,《周易》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名词概念:耕,即耕田;获,收获;菑,据《说文解字》:“菑,不耕田也”,亦即荒田;畲,《说文解字》曰:“畲,三岁治田也”,亦即轮耕的熟田。
此句大意是,不耕种就要收获,不开垦荒地就想耕种熟地。其意义为:一是将耕获、菑畲并称,说明耕种与收获的关系,以及荒地与熟田的关系;二是叙述了当时耕田在生产中的普遍程度及其在农业中的意义;三是表明当时既有许多的熟田,也还有着大量待开垦的荒田,揭示出当时从原始农业趋于更为普遍而成熟的农业的一种状况,透露出当时农业民俗的信息。
3.畜牧
在先秦时期,畜牧业及其民俗也趋于发达,这从《周易》一书的有关叙述中可以看出。
(1)马
《周易》关于马的记载较多。
“元亨。利牝马之贞。”(《坤·卦辞》)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大畜·九三》)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晋·卦辞》)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明夷·六二》)
“用拯马,壮吉。”(《涣·六二》)
“丧马勿逐自复。”(《睽·初九》)
“月几望,马匹亡,无咎。”(《中孚·六四》)
据此略作分析:第一,《周易》中频繁地提及马,可见马在当时的普遍性,与此相关,也表明了当时马的生产繁殖的程度;第二,《周易》中有“良马”之称,说明当时对马进行了甄别与分类,既有“良马”,亦当有“劣马”等;第三,当时的马也被作为礼物赠送;第四,从“丧马”、“马匹亡”等叙述可知,抢掠或偷盗马的,在当时并不鲜见;第五,《周易》中有所谓的“拯马”,即“去势”的马,可知,当时对马进行阉割去势也是蓄养壮马的一种重要方式;第六,当时重视马的繁殖,《周易》中不仅有能直接生育的“牝马”,也出现了用以配种的种马,“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此句的一种解释为:康侯用周成王赐予他的良种马来繁殖马匹,一天配种多次。
由上可见,在当时,马是与人们的生产及民俗生活密切相关的牲畜。
(2)牛
《周易》中有不少与牛有关情况的记载。
童牛:“童牛之牿,元吉。”(《大畜·六四》)
牝牛:“利贞。亨。畜牝牛吉。”(《离·卦辞》)
牛拉车:“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睽·六三》)
架木于牛角:“姤其角,吝,无咎。”[5](《姤·上九》)
黄牛之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革·初九》)
丧牛:“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旅·上九》)
杀牛:“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实受其福。”(《既济·九五》)
由这些材料可知,在《周易》的时代,牛已是重要的牲畜,其功用除了“见舆曳,其牛掣”,即用来拉车之外,还用来作为皮革之用。此外,牛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用作祭祀,“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一句,将杀牛与“礿祭”作为相对的现象,礿祭是一种祭品简约的祭祀,而杀牛自古以来都是隆重的祭祀所必备的,可见在《周易》的时代就已是如此了。既然在生产生活的祭祀中是如此之重要,牛也就成为古代人想方设法获取的珍贵物品,因而,一方面,“丧牛”之类的事情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另一方面,“畜牝牛”,即饲养母牛以繁殖生产,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吉祥之事。
(3)猪
《周易》关于猪的记载主要有如下几则。
“豮豕之牙,吉。”(《大畜·六五》)[6]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睽·上九》)[7]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8](《姤·初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专设一卦即第三十三卦“遯卦”。“遯”是“豚”,即小猪[9],在该卦的爻辞中,有“遯尾”、“好遯”、“肥遯”、“嘉遯”和“系遯”等,从《周易》对于猪的丰富的表述,可见,猪在当时已经是很常见的重要的家畜。
(4)羊
《周易》也有一些关于羊的记载。
“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大壮·九三》)
“丧羊于易,无悔。”(《大壮·六五》)
“牵羊悔亡。”《夬·九四》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大壮·上六》)
“苋陆[10]夬夬中行,无咎。”(《夬·九五》)
由此,羊也应该是常见的牲畜。
4.钱币及货物交流
《周易》还披露了当时流通领域的某些情况及民俗。
据《周易·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西南得朋”之“朋”,可释为朋贝。[11]
“大蹇朋来。”(《蹇·九五》)
“或益之十朋之龟。”(《损·六五》)
“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六二》)
“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震·六二》)
“怀其资。”(《旅·六二》)
可见,当时以“朋”“贝”等作为货币来从事交换。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朴的人们肩负着各种采于大自然的货物以及农、副、猎产品,“怀其资”,捧着朋、贝等原始货币从事交易的盛况。当时交流的地点,有偏僻的野外,也有“日中为市”(《周易·系辞》)的临时市场,交换的方式有货物交换,也有了货币交换。
(二)《周易》所记述的古代生活民俗
《周易》篇幅虽不长,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先秦民俗生活。
1.吃喝
《周易》对饮食情有独钟,在《渐·六二》曰:“饮食衎衎”,直接用“饮食”一词,这应该是我国“饮食”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周易》一书中,从多方面描述了当时的饮食习俗。
(1)吃鱼的食俗
“疱无鱼,起凶。”(《姤·九四》)疱即厨房,这里将鱼与疱联系在一起,可见,鱼在当时人们食俗中的重要性;又,“起”,释为“祀”,即祭祀,在祭祀中没有鱼也是不合礼俗的,故断之为“凶”。而“疱有鱼”则“无咎”。(《姤·九二》)
(2)吃肉的食俗
据《周易》:“噬肤灭鼻,无咎。”(《噬嗑·六二》)
“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噬嗑·六三》)
“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噬嗑·九四》)
“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噬嗑·六五》)
《周易》“噬肤”,据《仪礼》,“肤”为“鲜鱼鲜腊”[12],印证了《周易》关于吃肉的食俗是言之有据的。且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吃鱼,也吃腊肉、干肉。
(3)喝水的习俗
水是生命之源,在《周易》的时代,人们也很重视饮用水的质量,而井是人们当时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周易》六十四卦特辟一《井》卦,《井》卦贯穿着清洁水源的观念。
《井·卦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井·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井·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测,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井·六四》:“井甃,无咎。”
《井·九五》:“井洌,寒泉食。”
《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周易》强调“井泥不食”,即淤泥多而水不洁的井水不能饮用;又说,“井甃,无咎”。甃,《说文》:“甃,井壁也”,亦引申为建造井壁。此句意为,建造井壁则水可长清,以此饮用,自然无咎。“井洌,寒泉食”,《说文》:“洌,水清也”,《广雅·训诂》:“洌,清也”,此句意为:水清泉寒可食。“井收勿幕,有孚元吉。”幕,《集解》引虞翻曰:“幕,盖也”,孚为罚意。当时人在井汲水完毕而盖其井,以保水之清洁,故不盖则当罚。“井渫不食,为我心测,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渫,《集解》引荀爽曰:“渫,去污浊,清洁之意也。”此句强调去污之清洁水可用。
据此可知,《周易》突出地强调了保证水质、饮用清洁水的理念。
(4)喝酒的习俗
《周易》一书暴露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在《周易》的成书时代周初,周王朝统治者多次下达禁酒令,而在该书中,恰恰对于酒的记载、陈述特别的多,屡屡涉及酒这一敏感话题。例如:
《需·六四》:“需于酒食,贞吉。”
《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13]
《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14]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据上所述,“需于酒食”“困于酒食”,酒食两字连用,可见酒与食在当时是民俗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至于“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则仿佛可见共饮好酒者的眉飞色舞;“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陈述了当时饮酒过量而遭处罚之事。
在篇幅很短的《周易》中,却有着大量的关于酒、酒具、饮酒的内容,这向人们昭示了当时的酒风之盛。《周易》大约成书于周初[15],可知,一方面,周初统治者以殷为鉴,下达了禁酒令[16];另一方面,我们从《周易》上述大量的关于酒和酒具的描述,以及与此相印证的2012年陕西宝鸡出土的一批“禁”、“尊”、“爵”等周初酒器的现象中,可以推论,周初禁酒令并未能得到全面、彻底的实施。于此引发的思考是民俗的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为一种长期形成的民俗,岂是一纸禁令可以遏制的?
2.穿戴
(1)衣服:“繻有衣袽,终日戒。”(《既济·六四》)
(2)鞋子:“素履往,无咎。”(《履·初九》):“夬履,贞厉。”(《履·九五》)
(3)首饰:“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既济·六二》)
3.床具
《周易》《剥卦》中有一些关于床的记载。
《剥·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剥·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剥·六四》:“剥床以肤,凶。”
这些爻辞,从床足、床权写到床上的席子。
4.用具
(1)车
在先秦时期,车的发明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周易》一书中对这种工具似乎也“情有独钟”,“车”或“舆”成为书中常见的内容。
《师·六三》:“师或舆尸,凶。”
《大有·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徙。”
《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廬。”
《大畜·九二》:“舆说輹。”
《大畜·九三》:“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大壮·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
从这些引文中可知,“车”或“舆”在先秦时的使用是很频繁的。其作用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用于赏赐。《周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廬。”君子得舆,是指获得车的赏赐。[17]
二是载人载物。《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负,人携物,乘,车载物,而且数量较大,因而“致寇至”,招致了匪盗。
三是用以参与民俗活动。《师·六三》:“师或舆尸,凶”,是记载车载尸体,参与丧事;《睽·六三》:“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显然,这里的“载鬼”,所载的是求婚的队伍。可见,当时的车载尸,又载求婚的队伍,即红白喜事都介入,车在当时的广泛用途及其与当时民俗生活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同时,《周易》还记载了当时车的其他一些情况,如,“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见舆曳,其牛掣”等,可知,当时的车,或以马驾,或以牛牵。另外,《周易》还叙述了当时车的一些结构、部件,如“轮”、“舆说”、“大舆之
”等。
(2)器皿
在《周易》中,出现最多的器皿是鼎。
《周易》专有一卦即鼎卦。
《鼎·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
《鼎·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鼎·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
由此,可知当时的鼎是很实用的器皿,“鼎有实”,指鼎盛有物品,其中有肥美的鸡肉即“雉膏”等,还有丰富的菜肴“”。鼎的状况,有足,有耳,有金铉、玉铉等。
《周易》中还记载有“缶”。
《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坎·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离·九三》“鼓缶而歌”。
可知,缶不仅用来盛酒饭,还用来作为乐器。
(3)皮革
《周易》设有《革》卦。《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后也引申为革去等。在《周易》的时代,已经拥有了革兽皮的工艺及其产品,如《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巩,是用以束物的,此指巩是黄牛皮之革制品。
(4)玉器
《周易》中也多次提及玉器,如:《鼎·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等。
5.歌乐
从《周易》之“鼓缶而歌”[18]我们可知,以缶等器乐伴奏而歌唱是当时的一种音乐形式。[19]
6.婚姻
《周易》对当时婚姻民俗的情况有所反映,并记载了其几个特征。
一是“归妹”。《周易》设有《归妹》一卦,《归妹·初九》:“归妹以娣”,归,嫁也,妹,少女之称;娣,《说文》:“娣,女弟也。”“归妹以娣”是指“嫁女以其娣为滕也”[20],“嫁女以其娣为滕”,是为当时嫁女的一种习俗。
二是纳征之俗。据《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盏盏,吝,终吉。”据高亨先生的观点,这是记载当时婚俗中的“纳征”之礼,描述女家结彩以装饰其门。
三是“老少配”。据《大过·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这里,“女妻”是指年轻的妻子,“士夫”是指年轻的丈夫,叙述了当时存在的“老夫少妻”以及“少夫老妻”的婚姻习俗。
四是记载古代抢掠婚之俗。
《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意为,六二:想前进又难于前进,乘着马车在原地回旋。这不是强盗前来抢劫,而是来求婚。占卜的结果是这个女子不能怀孕,十年之后才能生育。
类似的描述有:
《屯·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7.丧事
《周易》对当时的丧事情况也有所反映,据《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意为,带着嗟叹与眼泪鼻涕去吊丧。
(三)《周易》与我国古代的祭祀和民间信仰
1.祭祀
《周易》有关祭祀的记载贯穿整部书的始终,其中包括祭祀情况的多个方面。
(1)祭祀种类,有大型的祭祀,也有较为简单的、祭品较少的“礿祭”。
(2)祭祀地点,有“用享西山”之祭,也有“王假有庙”的庙祭,“同人于宗”,则是在宗庙举行祭祀的写照。
(3)祭祀品物,有用于隆重祭祀的牛,也有在礿祭、薄祭中出现的豚鱼,等等。
(4)祭祀对象,有祖先、神灵,还有“天帝”等等。
2.民间信仰
《周易》中还有不少民间信仰的记载。
(1)羊俗
《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在古代习俗中,羊是吉祥物,牵羊而行可以解厄消灾,该句的“臀无肤”者,即臀部受杖之人,他牵羊缓缓而行,以期消灾,反映出当时的这种民间信仰。
(2)犬号
《夬·上六》:“无号终有凶。”高亨先生释“无”为“犬”,犬号,为不吉之兆。据《墨子·非攻》:“昔者三苗大乱,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可见,犬号为凶是古代遗俗。
(3)魅
《丰·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此句的“沫”,高亨先生释为“魅”,《说文》释魅:“老精物也”,《广雅·释天》:“物神谓之魅。”“日中见沫”犹言白日见鬼。据《周易》的记载,人们当时具有这一鬼神信仰,有人并因此而吓得“折其右肱”。
(4)巫
《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巽”,在此为“伏”之意[21],“纷”,释为“衅”,《周易》在此记载了当时施行巫术之事,并披露了当时史巫不分的情形。
(5)鸡
《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翰音”在此为鸡之意[22],鸡本行于地,而突然高飞于天,在当时人看来,这是一种妖孽,因此断为凶兆。《周易》所记表现出当时人们的这种观念。
(6)山神
《周易》有《离》卦,“离”,据《说文》:“离,山神禽也”,可见,“离”在古代是一种被视为“山神”的禽兽。由此可知,《周易》实际上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的一种山神信仰。
(四)《周易》对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
《周易》成书早,影响大,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不仅记载了上古诸多的民俗事象,而且,它对后世乃至今天的民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兹举数例如下。
1.龙
《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是乾卦,也可以说就是“龙”卦,该卦的各爻辞如下。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在《周易》一书的《乾》卦中,以龙为象征,演绎了整个乾卦的意蕴。
《周易》是儒家“五经”之首,乾卦又是《周易》六十四卦之首,特别是在该卦中,叙述了“终日乾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乃至出现“中国龙”这样把中国与龙连在一起、融为一体的专有名词。在民间,与龙有关的民俗也十分丰富多彩。在中国传统社会,如果严格地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相关的礼仪制度,龙是帝王的专用图案与标记,但由于人们对龙的酷爱,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山区,人们往往会在一些民俗生活中掺入“龙”的元素。例如,在客家的一些节日中,举行“舞龙”、“竹篙火龙”、“香火龙”、“赛龙舟”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因为有“龙”的元素而尤其得到人们的喜爱,往往成为节日的亮点。
2.黄色
《周易》一书中对黄色情有独钟。
《坤·六五》:“黄裳元吉。”
《离·六二》:“黄离元吉。”
《离·初九》:“履错然[23],敬之,无咎。”
《姤·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鼎·六五》:“鼎黄耳金铉,利贞。”
黄色,与中国文化密切关联,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坡、在国人心目中最为尊贵的财富黄金,乃至中国人的黄皮肤等。由于《周易》的推崇,黄色在中国民间更成为吉祥色,乃至在国家礼仪制度中,其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例如,皇帝的“龙袍”就是黄色。
3.高升
在《周易》设有一卦曰“升卦”,表现出“升”的意识。《周易·升·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揭示出“升”的发展以及“德”的内涵。
《升·初六》:“允升,大吉。”
《升·九三》:“升虚邑。”
《升·六五》:“贞吉,升阶。”
《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周易》在该卦中特别强调了“升”的意义。在我国民间,“升”、“高升”,即事业亨通、职务、学历及社会地位晋升,这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意愿和企盼,同时,也外化为民俗。例如,在民间酒宴的敬酒辞,以及贺岁拜年的言语文辞中,“祝步步高升”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在客家地区,人们建新房上梁时,往往会举行一个仪式,在仪式中,人们要大声喊道:“高升、高升!”
4.节俭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有一卦为《节》卦,在这里,不仅表现出“节,亨”的观念,还表现出“安节”、“甘节”、“苦节”的思想。我国历来就有节俭、勤俭的民风民俗,客家民俗中尤重勤俭持家之风,对此,从思想层面的影响来分析,《周易》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5.唯心主义观念
《周易》在唯心主义观念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几千年来,占卜、算命、阴阳八卦、风水堪舆等具有唯心主义观念色彩的民俗事象,追根究底,其思想根源在于《周易》。
总之,《周易》对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是十分广泛和深刻的,《易传》的作者对此专有一段概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段内容,从渔业、农业、商贸、舟楫、弓箭、居住、丧葬、文字等方面叙述了《周易》对后世我国民俗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据上所述,我们可知,一方面,《周易》对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生产、生活民俗以及祭祀、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民俗有着丰富而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上古民俗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另一方面,《周易》对于我国后世民俗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周易》对于客家民俗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最具特色的客家民俗之一的风水民俗,不仅其理论基础出自《周易》,其操作的基本手法,乃至其最基本的工具罗盘等都与《周易》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周易》就没有客家风水民俗。此外,客家的许多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及民间信仰等,都可发现与《周易》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