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导论
一 选题的依据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选题依据
1.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涉及问题比较广泛、表现比较活跃,对我国政治和社会建构影响尤甚
把历史虚无主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明晰其实质、表现特征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消极影响,对于我们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尽管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成果很多,但从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因此将其作为本书的研究题目。
2.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更加激烈尖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国内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甚至激化,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各种社会思潮风云激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发声,影响比较大的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新左派”思潮等[1]。这些社会思潮以极具迷惑性的学术创新面貌出现,通过设置学术陷阱隐蔽地表达政治诉求,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作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的歪曲否定中国革命史、否定中共党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肆意传播,从根本上挑战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唯心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形而上学为方法论指导,通过一系列错误的认知观点和方法歪曲事实、解构宏大历史。这些错误观点不仅充斥在党史国史领域、文学艺术以及传统文化等层面,还体现在近代史乃至漫溢到古代史和当代史之中。为了抑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错误观点的肆意传播,更好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真实历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科学批判。
4.一些国家和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教训,给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警示
21世纪初发生在中亚、西亚、北非的“颜色革命”,进一步促使美国等西方国家将“颜色革命”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优先战略选择。苏联解体是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成果”。苏共在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形态多元化,推崇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学的自由批判主义等,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泛滥,这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随之而来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垮台,近年来的西亚、北非等地的“颜色革命”,无不是从国家放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掌控开始的。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对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企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图谋,保持高度警惕。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自豪感
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锤炼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党的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精神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源泉和强大信念支撑,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伟大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懈追求。历史虚无主义公开否定中国5000年的优秀文化,把中国5000年的文明虚无得一无是处,把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一概否定,动摇了中华民族做人立国的根基。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事实的虚无和颠倒,从根本上搞乱了人们的历史观,瓦解了民族精神,消解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把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颠倒的历史纠正过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历史自豪感。
(2)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利于更加坚定我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出的一条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道路。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论断,到十八大“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到十九大“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否定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军史乃至民族文化史,否定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图景和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他们要重新评价历史,认为中国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无限夸大私有制的好处,无限夸大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并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的失败,以此作为批判社会主义制度的借口。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对这种错误政治思潮进行批判和揭露,以增强全体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坚定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凝聚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3)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加剧,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借助其在经济、政治、国际文化和国际舆论方面尤其是传播手段上所占有的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目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否定和攻击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其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实践意义
(1)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从唯心史观出发,通过混淆历史的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而歪曲历史、否认历史发展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政治思潮。特别是其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的诋毁和否定,具体涉及革命的起源、性质、作用等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否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否定作为革命的必然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良知,散布社会主义失败论,称颂资本主义是“人间正道”,大肆推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理论和资本主义制度,如“彻底私有化”“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等。实际上,这些思想严重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一种非理性的错误思潮。所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个事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原则问题,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造成的严重危害,坚定历史自信。
(2)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能有效应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企图
通过颠覆一个国家的历史来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这是西方敌对势力惯用的伎俩。纵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中国人民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乱史灭国的悲剧。特别是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头就转向了社会主义中国。一方面,它们利用一部分青年对革命历史、革命传统以及理想信念淡漠淡忘,对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错误认识的特点,利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机会,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手段,向广大青年肆意传播、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期塑造影响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通过丑化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歪曲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现实,特别是通过无限夸大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某些曲折,企图搞乱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思想,进而达到污名化和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国内外反华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企图通过“颜色革命”和“和平演变”使中国政权改旗易帜,迫使中国加入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多样化的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和平演变”也在“与时俱进”,从杜勒斯的“解放政策”、尼克松的“不战而胜”、里根的“遏制战略”、奥巴马的“超越遏制”新战略到川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就是通过各方面、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将中国纳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道路。
(3)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助于巩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否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就否定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否定了人民政权的合法性,否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面,他们把中国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无限扩大,以偏概全。他们把这一切都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失误,党的领导的失误,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主张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取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无中国历史,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削弱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定我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借以否定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根本上搞乱人民的思想,从根上否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摧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只有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有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现状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虚无主义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是西方历史文化的产物,通过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贯穿于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是20世纪20—30年代以陈序经等为代表主张的“全盘西化”论,其实质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重新泛起并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它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相互配合,渗透到文学、史学等领域,最后演变为一股政治思潮,成为多种错误思潮的一种思想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时断时续,不断翻新表现手法,但从未止息。并且,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作用下,这股不断增强的思潮还可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更大混乱。国内学术界已经对这股思潮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探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认识、批判、抵御这股错误思潮提供了借鉴。
1.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国外起源研究
学者们主要以“虚无”“虚无主义”为起点进行介入。董必荣认为,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哲学,指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哲学思想,历史虚无主义仅仅是虚无主义的一种类型。[2]刘书林认为虚无主义是尼采思想中最早出现的,一般认为这是最早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发展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一种思潮,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第二阶段是流传于苏联,兴起于20世纪末的一股否定苏联和苏共历史的思潮;最后阶段是在苏联解体以后,在20世纪80年代借机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的一股否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思潮。[3]韩炯认为,虚无主义是19世纪末雅各比在《给费希特的信》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并认为其与90年代传入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二战后兴起的叙事史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中部分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等不无关系。[4]倪剑青认为“虚无主义”有哲学和文学来源,其哲学来源于雅各比对康德哲学所做的批判,其文学来源是通过屠格涅夫的文学作品而流传开来。[5]李舫认为,“虚无主义(nihilismus)”命题,是尼采思想中首次出现的,被用来表示形而上学的,即“真理的历史”的全面终结。[6]马闪龙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渊源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西·H.雅各比在1799年提出的虚无主义的概念,理论渊源是民粹主义和庸俗社会学。[7]于沛认为,20世纪70年代渗透到历史领域的“后现代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理论源头之一。[8]田心铭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前提是历史终结论,并以此为理论支撑点。[9]杨军认为,后现代史学思想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10]乔彦国认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私有制,对历史的歪曲和否定是由私有制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利己主义。[11]
虽然学者们对“虚无”“虚无主义”在研究的侧重点和着眼点上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都认为虚无主义思潮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滥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期,其思想源头是形成于20世纪中期后来逐渐影响到史学领域的后现代主义。由于这时期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昭示了产生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一些西方学者由对资本主义启蒙运动以来高扬的理性主义的质疑转而颂扬“非理性”在人类生存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历史领域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最早形态。这种发端于哲学领域的虚无主义逐渐渗透到文学和史学领域,最后演变为一种政治思潮,并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由苏联而渗透到我国。
2.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演变发展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般形成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认识:国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先由西方传入,起源于19世纪20—3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后果。但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国内的发展流变,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梁柱、林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的演变发展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以陈序经、胡适[12]为代表的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为标志的“全盘西化”论的兴起,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渐趋沉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历史考证”为幌子,借否定党史、国史、军史及民族文化来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而重新泛起。[13]同梁柱等学者持基本相同观点的还有靳辉明、王燕文等学者。如靳辉明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最早兴起于五四以后,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兴起。[14]王燕文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兴起于历史转型期的思潮,其发展经历了两波,第一波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中国一批知识分子主张对资本主义道路的赞同;第二波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人以“纠左”之名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之实,一直持续到现在。[15]在此基础上,吴仁华认为,20世纪70—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股否定革命领袖和中国革命的“非毛化”思潮和否定民族文化的“《河殇》现象”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1989年之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稍稍沉寂了一段时期,之后迅即在史学研究、文艺创作等领域死灰复燃,以“侵略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的出笼为标志而在国内全面泛起;21世纪初,由于东欧剧变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反思”“理论创新”为幌子,以更加隐蔽、更加新颖的形式重新泛起。[16]
3.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领域的表现。刘书林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领袖,否定党史、国史和中国革命史,最终否定社会主义制度。[17]李殿仁认为,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为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集中攻击党的重大事件和领袖人物、披着学术外衣谋求政治诉求。[18]刘仓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通过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来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思潮。[19]高奇琦、段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上表现为“否定革命论”“社会主义歧途论”“党史诟病论”。[20]龚书铎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上是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21]
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表现。梁柱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采取主观、片面、抛弃阶级分析方法研究历史的唯心史观。[22]田心铭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历史“终结”论,是“终结”在虚幻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虚无主义”。[23]郭世佑认为,国际和国内都有一批人用所谓“学术定义”来否定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历史的定论,或者企图否定中共历史和新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民族史。[24]高奇琦、锻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史学上表现为“侵略有功论”“现代化西化论”“人物重评论”。[25]韦磊指出海外毛泽东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即运用唯心史观,丑化毛泽东和中共历史,在海内外制造思想混乱。[26]张晓红、梅荣政认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党史、革命史和国史乃至民族文化史,制造思想混乱。[27]
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高奇琦、段钢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文艺上表现为“宏大解构论”“零度写作论”“历史消费论”。[28]许恒兵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危害”[29]。马建辉认为,这股思潮通过“抽象化”“去社会化”手法,以所谓全人类立场的普世价值观遮蔽甚至否定人民立场的价值观。[30]田居俭通过列举“三星堆文化”“中华文明西来说”等历史虚无主义在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其数典忘祖,虚无中华文明起源的本质。[3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浸染高校这个“象牙塔”已是不争的事实。杨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由于社会思想领域中去政治化倾向、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斗争范围小、影响力弱等原因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得以影响大学生的原因。[32]李松林认为,根据社会调查和课堂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历史观上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物和事件。[33]佘双好认为,猎奇性强(“觉得好奇想了解”占28.7%,和“觉得这些理论有道理”占24.6%)与理论现实性强(占29.6%居首位)分别是高校学生接触和接受社会思潮影响的主要原因。[34]
4.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研究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全方位的社会思潮,在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有诸多表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只不过是其为掩盖本质、增强迷惑性而表现出的一些表面形态变化。国内学者从三个不同角度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一是从哲学世界观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否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否定阶级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唯心史观;二是从哲学方法论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坚持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历史,根据自身目的将宏大历史进行任意剪裁,有所虚,有所不虚;三是从政治学层面来看,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不是一种简单的虚无历史的思潮,而是一种带有特殊政治目的的思潮。在我国,这一政治目的表现为否定现实,妄图虚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妄图虚无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5.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在政治、史学等领域产生了严重危害。梅荣政、杨瑞认为,其通过否定历史达到否定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给其他错误思潮诸如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供历史思想基础。[35]李殿仁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思想鸦片,瓦解人们的思想,根本动摇社会主义制度。[36]杨军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随意拼盘,造成了人们价值观混乱、瓦解了群众对党的信任。[37]李舫认为,80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文学创作以“重写历史”的名义对文学历史、经典著作颠覆亵渎。[38]李伦认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全盘否定五四以来包括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革命进步文学,进而宣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断裂”,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39]葛玉良、张晓娜[40]、张玲[41]等还从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影响方面,研究了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的严重危害。
学者们较为一致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模糊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歪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消解人民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6.关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研究
龚云认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42]唐莉认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又要着力做好当前现实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3]曹守亮认为,应在全民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教育,凝聚时代的民族精神。[44]杨军认为,既要从价值层面批判,更要从理论、实践以及批判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成果上,帮助社会大众形成正确历史观。[45]周振华认为,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在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的同时,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阐明我们党勇于纠错、自我净化的成就。[46]梁柱认为,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克服历史虚无主义。[47]李伦认为,就文艺界来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科学理论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48]黄腾华[49]、刘美玲、刘鹄[50]等还从进一步巩固“纲要”课地位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研究。此外,吴小晋还从增强网络空间管理等方面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了研究。[51]
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许多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正确思路和对策,观点虽未尽相同,但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理论界、学术界、文艺界、教育界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党员群众和青年学生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看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实效性等方面已然成为共识。
此外,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还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根源、传播途径以及与其他错误思潮的异同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对充斥在一些影视作品、教材和文学著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进行了批驳。
(二)国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
陈之骅认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从否定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到否定苏共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从而为西方敌对势力颠覆苏联提供了机会。[52]王立新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入手,进而攻击和诽谤列宁,再进而否定苏共70多年的历史,从而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打开了缺口。[53]窦凌认为,苏联的崩溃,正是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在思想上摧毁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为新自由主义从经济层面摧毁苏联提供了前提。[54]朱永在其硕士论文《俄罗斯苏联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运动研究》一文中认为,苏联存在三个叠加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期: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期、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期、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时期,最终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55]吴恩远认为,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对苏联历史的虚无主义评价已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全盘否定评价走向客观公正评价。[56]
(三)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工作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理论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历史渊源、发展演变、价值取向、表现危害、应对举措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在理论和实践上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依据和对策。笔者认为,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集中探讨的工作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加强系统性研究,既要从政治话语层面进行价值批判,更要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表现和危害等方面,注重从学理上发掘其哲学支撑、理论逻辑以及对当下中国产生影响的文化契合点、嬗变路径、社会心理基础等,通过理论阐释、史料分析、文本分析、实证研究等进行全方位透视,克服研究中出现的零散化、碎片化的现象。
第二,要重点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不同群体特别是高校师生、青年官兵等群体的具体影响和应对之策,帮助广大青年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事实,增强广大青年正确辨别社会思潮、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第三,要完善社会思潮实证测评研究体系,要从实证科学的角度和标准,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产生影响的特点、深度、广度以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策的效果。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以生动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向社会传达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研究成果,使得理论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以祛蔽祛惑,把解决理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要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协同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学者理论研究的合力,形成更多具有说服力、政治性和学术性统一的成果。
三 主要理论观点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陈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伺机抬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攻击、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政治制度、发展道路,极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本书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辨析中的零散化和碎片化现象,坚持以历史的视野、辩证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注重“源头”分析,对这种思潮的形成背景、基本观点、本质表现、现实危害等进行学术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动态考察。通过对这种社会思潮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事实、具体案例等的分析考察,阐明其本质特征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危害后果。在辨析与批驳错误思潮的同时,坚定“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将批判、抵制错误思潮与研究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 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
列宁在考察国家问题时曾深刻指出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历史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所必需的,对于用科学眼光分析这个问题来说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57]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和衰退等,是全面把握和正确对待一种社会思潮所必不可少的。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运用。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具有科学性。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伟大动力,是了解和把握阶级社会发展的钥匙,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换的社会发展现象中发现规律性。马克思的天才就在于他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范围内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夸大或者缩小,两者都要犯严重错误。同时,社会思潮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只有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才能辨别清楚某种思潮背后所代表的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要求、利益和愿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因此,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抛弃阶级分析的科学方法,就会是非不清、界限不明,模糊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导致严重后果。当然,马克思关于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虽不能乱贴标签,不能简单化,但也不能说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斗争;可以说有不同的斗争形势,但不能说没有。
(三)其他具体研究方法
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注释
[1]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3期。
[2]董必荣:《虚幻的构境:历史虚无主义批判》,《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3]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极其思维方法》,《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11期。
[4]韩炯:《历史事实的遮蔽与袪蔽——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理论进路评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5]倪剑青:《试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类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6]李舫:《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3期。
[7]马闪龙:《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
[8]于沛:《历史不容虚无》,《求是》2013年第6期。
[9]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红旗文稿》2014年第13期。
[10]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
[11]乔彦国:《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及其批判》,《南京政治学报》2013年第4期。
[12]关于胡适是否是“全盘西化”论者,笔者在后文有分析。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
[13]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林泰:《问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94—295页。
[14]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王燕文:《社会思潮怎么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171页。
[16]吴仁华:《社会思潮十讲——青年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141—142页。
[17]刘书林:《痛批反毛反共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5—23。
[18]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红旗文稿》2014年第20期。
[19]刘仓:《意识形态领域的卫国战争——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26。
[20]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求是》2013年第1期。
[21]龚书铎:《历史虚无主义二题》,《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5期。
[22]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23]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红旗文稿》2014年第13期。
[24]郭世佑:《历史虚无主义的虚与实》,《炎黄春秋》2014年第5期。
[25]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求是》2013年第1期。
[26]韦磊:《海外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
[27]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7期。
[28]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求是》2013年第1期。
[29]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思想理论教育》2013年第1期。
[30]马建辉:《文艺中的价值虚无主义思潮》,《求是》2009年第3期。
[31]田居俭:《历史岂容虚无——评史学研究中的若干历史虚无主义言论》,《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6期。
[32]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现状、原因和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
[33]李松林:《简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34]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9期。
[35]梅荣政、杨瑞:《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与危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36]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红旗文稿》2014年第20期。
[37]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
[38]李舫:《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3期。
[39]李伦:《评近两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7期。
[40]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6期。
[41]张玲:《探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冲击高校马克思主义青年教师队伍的原因与对策》,《文教资料》2014年第7期。
[42]龚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产生的认识根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08—12—18(5)。
[43]唐莉:《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与双重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7期。
[44]曹守亮:《历史是不能虚无的——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45]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人民论坛》2013年第27期。
[46]周振华:《应当十分珍惜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兼评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观点》,《求是》2000年第16期。
[47]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10期。
[48]李伦:《评近两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批评》,《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第7期。
[49]黄腾华:《历史虚无主义对“纲要”课教学的冲击及其应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8期。
[50]刘美玲、刘鹄:《在“纲要”教学中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51]吴小晋:《网络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思想工作的挑战》,《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3期。
[52]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8期。
[53]王立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思潮失控与苏联巨变》,《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54]窦凌:《苏联剧变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求实》2006年第7期。
[55]朱永:《俄罗斯苏联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运动研究——以意识形态合法性为视角》,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i页。
[56]吴恩远:《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俄罗斯对苏联历史从全盘否定到公正评价》,《红旗文稿》2009年第7期。
[57]《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