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拜經堂文集弟一
克己復禮解 戊辰仲冬[1]
《左氏傳昭十二年》:“楚子次於[2]乾谿。右尹子革讀祈招之詩。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難。”杜《注》:“克,勝也。”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正義》曰:“劉炫云:‘克訓勝也,己謂身也。有嗜慾當以禮義齊之,嗜慾與禮義交戰,使禮義勝其嗜慾,身得歸復於禮,如是乃為仁也。復,反也。’”
《論語》:“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集解》馬融曰:“克己,約身也。”孔安國曰:“復,反也。身能反禮,則為仁矣。”梁皇侃《義疏》云:“言若能自約儉己身,返反於禮之中,則為仁也。於時為奢泰過禮,故云禮[3]也。”范甯云:“克,責也。復禮,謂責克己失禮。非仁者則不能責己復禮,故能自責己復[4],則為仁矣。”
庸按:《左氏》“克己復禮,仁也”,即《論語》“克己復禮為仁”。古志本有是語,孔子嘗稱之。《左氏》引以論楚子,《論語》引以答顏淵,注疏家各望文生義。《爾雅釋詁》“克,勝也”,又“勝,克也”,輾轉相訓。杜元凱本之。楚靈王誇功利,多嗜慾,不能修身自勝以歸於禮,故劉光伯《疏》有“嗜慾與禮義交戰”之説。此以釋《左氏》而非以釋《論語》也。馬季長以“克己”為“約身”者,能修己自勝、約儉其身,即下文“非禮勿動”四者,是。范武子訓“克”為“責”,責已失禮而復之,與下文“四勿”義亦通。馬氏“約身”之訓,即《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之“約”,約身則非禮勿視、聽、言、動,故“克己復禮”連文。《左傳》《論語》、馬、杜、范、劉等説,義本互通,惟劉光伯“嗜慾”之言,意主楚靈王,而邢叔明襲之以釋《論語》,遂開《集注》訓“己”為“私欲”之端,與全部《論語》“人”“己”對舉之文,方員鑿枘[5]之不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