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周建华的《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就要出版了,值得庆贺。这是他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对新时期小说暴力叙事研究的一个新拓展。
暴力,在社会生活中不难见到。但它大规模地出现,成为一个时代的本质,却是一种非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作者把新时期以来反映“文化大革命”等题材的小说,称为“暴力叙事”,强调其中的“暴力”,实际上是表明了对那一段历史的一种基本看法。显然,他是带着反思与批判的眼光来审视那一段历史的,要探究悲剧如何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人性在沉重的压力下怎样扭曲,人们的心理经历了哪些折磨。作者试图从文学的视野里还原历史的悲剧,思考沉痛的教训。这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责任感,既是对历史、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虽未经历那段历史,却时常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命在反思这一段历史的作者自己有一个交代。反思的深度是一回事,有没有这样负责任的态度又是一回事。真诚地承担思考的责任,表明一个人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同时也应该对得起自己。
叙事,则是文学创作中通过想象来组织素材以形成精彩的故事的一种技巧。故事并非现成,而是作者讲述的。故事的不同讲法,大有讲究。这涉及讲述者的意图,讲述所能达到的效果,其中当然包括讲述的技巧,但显然又不仅仅是技巧,还有讲述者自身的因素。现代叙事学一般重视文本的分析,但我或许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总是觉得可以把西方的叙事学与中国学术的知人论世的经验结合起来,对文学作品做更深入的研究。周建华的这部专著,重点研究新时期的暴力“叙事”,显然是因为新时期小说,尤其是先锋小说,其对暴力现象的关注,成了一个时代性的特征。对暴力的兴趣,既是那一个时期集体经验的一个反映,又是新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作家心理的普遍呈现。换句话说,抓住“暴力叙事”,也就把握住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一个重要文学环节的暴力,深入下去,既是反思过去,又在探究当下,研究当下的作家如何看待过去了的那个时代,如何经历心灵的挣扎要面向未来世界。
由此观之,作者是在研究叙事,同时也是在研究历史。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我想既是人学,文学就不可能是纯文学的,必然地是一种人的现象,也即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然而,不言而喻,它又是一种文学的现象——确切地说,它是人的生活与人的历史的文学表达。《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这部书,以宏观视野考察暴力叙事的发生、暴力叙事的社会向度和人性向度,这有历史学研究的特点,而它更为精彩的则是对暴力叙事的主题和叙事模式的研究,即联系经典作家的具体文本所做的叙事分析,这明显的是更侧重于文学的审美研究了。在这些更为精细的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作家的理解,对文本中的人性问题的关怀,对人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带着理性的审视和历史的悲悯,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和见识。
这种历史审视的眼光和对人性同情的理解,我觉得是从事文学研究所应坚持的一种态度。建华以自己的努力交出了一份重要的答卷,我作为他博士阶段的老师、现在的同行,欣喜之余,实感到后生的可畏:年轻人的知识新颖、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到前面去了。
书中有许多精彩之处,我想不用一一道来,有兴趣的朋友自可在阅读中有所发现。由于研究的是相当宏大而且比较尖锐的问题,其中难免有不够周全的地方,或会引起不同看法,我想这也正是一部书的特别价值所在:能引起进一步的思考,引起读者对话的欲望,大概是许多研究者的一个期望吧。
陈国恩
2016年7月26日于武汉大学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