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叙事研究:一种基于叙事视角和人称机制的文本细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故乡记忆和童年视角:1981—1985年间的莫言小说叙事视角实验

1981年,河北保定的《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文学新人莫言的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莫言就此登上文坛。之后《丑兵》、《为了孩子》、《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等相继发表,其中《民间音乐》因其独特的朦胧意象之美和反传统的风格,受到了老作家孙犁的赏识。但在此后的1984年里,莫言虽连续发表了《金翅鲤鱼》、《放鸭》、《白鸥前导在春船》、《岛上的风》、《雨中的河》、《黑沙滩》等篇什,但除《黑沙滩》获《解放军文艺》1984年度小说奖外,其余均未引起较大注意,就是这个获了奖的《黑沙滩》,“发表后成为整党的形象化教材……后来同学们就批评我,说你这是完全的图解,好小说不应该是这个样子。”[1]莫言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叙事视角上基本处于学习传统、采用全知视角展开叙事的阶段,虽有创新意识,但无实际突破。

但是,莫言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在创作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同时发愿要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并于1984年夏因《民间音乐》受到军艺文学系徐怀中主任的赏识而被录取。正是在军艺读书期间,莫言受到了当时文化文学界文艺、思想新潮的影响。“北大的老师、社科院的老师,凡是跟文学沾边的,几乎被我们请了一个遍,还请来了许多社会名流。这样的方式,虽然不系统,但信息量很大,狂轰滥炸、八面来风,对迅速地改变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文学观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莫言个人不懈的努力渐渐合上了时代的足音。

时间的脚步匆匆跨入1985年的门槛。“80年代是艺术全面革新的年代,而这场革新运动又正是在1985年前后走向鼎盛时期……这就是通常所言的‘‘85新潮’。”[3]当代文学史上的1985年,在评论家宋耀良看来:“这是奇迹迭出的一年,创造力炽热沸腾”,“这是民族主体精神和生命力度在艺术领域的又一次喷涌勃发。也许,在外观上不曾有1976年的波澜壮阔和声势浩大,形态上也不似1980年的天真烂漫与鲜活洁亮,但却是更沉雄、更紧密、更遒劲,更显出底蕴丰厚而建树卓著。”[4]身处滚滚文学新潮中的莫言,向喧嚣热闹的当代文坛投出了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金发婴儿》、《透明的红萝卜》、《流水》、《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爆炸》、《石磨》、《老枪》、《秋水》、《大风》、《五个饽饽》、《三匹马》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连续“爆炸”在《中国作家》、《收获》、《人民文学》等一流文学刊物上,且连续引发轰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