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说与佛教文化之关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从文学与佛教文化的关系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小说是目前尚未充分展开的一个研究维度,虽然有少量研究涉及中国当代文学与佛学,但大多都止于指证性研究或对某位作家及某部作品的个案研究,缺少宏观性的把握与深入的分析。其实作为中国作家重要思想资源来源之一的佛教文化,在当代作家的创作中经历了一个现代转型而使其在作品中呈现出了重要的美学意义,它也成为了我们理解小说叙事新质的一个关键性入口。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以后,在西方文学理论明显乏力而无法提供更有效批评路径的语境下,试图追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古老根源,或许可以从中寻找到适用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方法。

很多人认为曾深刻影响了中国小说生成与发展的佛教文化在当代文学中几乎消失殆尽了,中国当代作家也多被归为没有宗教情怀的一代。但在我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确相较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时期变得更为隐匿起来,但这种影响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无意识的形态深入到小说主题话语、结构方式、时空塑形以及人物形象建构和话语表达的肌理之中了。即便是在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革命文学时期,它们也以佛教修辞的形态散落在二十七年的红色叙事中。同时,中国当代小说也不断对佛教这个古老的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重构与创设,于二者关系维度上虽承继古典、现代小说而来,却又呈现出了与它们不同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纵向的时间轴和横向的切面空间轴为线索,将中国当代小说文本的功能层、结构层和符号层置于与佛教文化关系的框架和谱系中,考察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当代小说美学范式的开辟以及其在形而上层面上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

这首先是一个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层面上的问题。从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主题话语上来看,佛经故事原型通过中国当代小说文本重新复活,在形成新的故事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去圣化”时代的借喻表达以及小说叙事神秘性的“返魅”;佛教文化中“三世因果”“缘起性空”“众生平等”的三大核心观念对中国当代小说精神内涵的生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且佛教经文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当代小说中承担镜像表达和谶语叙事的功能。从中国当代小说的人物形象谱系上来看,佛教文化不断丰富和变革着自古业已形成的僧尼形象序列,勾勒出了建国几十年来佛性在世俗人间的沉浮状态。佛教文化对中国当代小说时间和空间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轮回”的时间结构不仅打破了自革命文学以来所形成的线性时间观,为中国当代小说贡献了一种既接续传统又有所创新的往复循环的时间模式,而且在一个失去了统摄世界的“元话语”的碎片化时代,为重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叙事整体性提供了可能。另外由于佛教相比无神论在空间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它的“三界”“六道”观念为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空间的拓展打开了思路,并使“藏地”“寺庙”这些特殊的地域空间在小说叙事中承载了对人性以及精神救赎的文化功能。从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佛教美学角度来看,佛教文化意象在小说文本中依然承载着原始的象征意义,且它们与八十年代以后来自西方的小说叙事技巧融合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诸如“西藏”这样的新生地理意象。佛教文化中禅宗矛盾却又对立统一的语言观念以及空灵、平淡的境界追求也启发了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结构和意境,形成了既饱含着中国传统意蕴又充满先锋意味的小说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作为特殊类别写作的“中国当代佛教小说”也在新世纪以后重新回到了中国当代叙事文学系统,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文本还是文化现象都隐含着当代中国信仰危机的焦虑。正因为如此,从中国当代小说与佛教文化关系视角所展开的研究也不仅仅是一个对文学叙事的讨论,它还涉及有关生与死、神圣与世俗以及如何建构文学的终极性关怀等人类学命题。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佛教文化;文学的终极关怀;本土性;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