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
回首人类城市的发展历程,不禁让人思考,人类创造伟大城市的初衷是什么?现代社会人们纷纷奔向城市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过一种富足而文明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曾这样描述过城市: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居留于城市。诚然,城市指的是人生活聚集而成的公共空间,城市就是要让人们在这一公共空间中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如果失去这一功效和品质,城市虽然还是那座城市,但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人之为人的意义。如此,以一种先进的、高雅的、崇高的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是城市的使命和未来的方向。
一 文化深圳的选择与定位
当今时代,人们纷纷标榜文化,或许有的是附庸风雅、显摆学识,但绝大多数是想过一种有文化的生活,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从人的本性出发,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有意义诉求、有精神抱负、有文化品位且高雅惬意的城市,那里不仅仅有富足的物质,更有丰富的精神享受。美国著名城市学者、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里宁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便能够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的理想和追求。”可见文化表征着一座城市人们的生活样态,并且不同的文化引领着不同的城市发展。[6]
文化是人的生活方式,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文化,而城市又是人群聚集空间,任何城市都有文化,只是文化形态会有所不同。如果从文化引领角度来考量,人类社会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即先进的与落后的。先进的文化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以及顺应时代潮流的,而落后的文化却与人类发展方向及时代潮流背道而驰。先进的文化往往引领一个民族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塑造一个崭新灿烂的人类生活样本。如13世纪的文艺复兴,在欧洲导引了一场先进的思想文化运动,迎来了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而落后的文化,则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衰败,绘制一个腐朽没落黑暗的人类生活样本。比如古罗马,它曾经是古代西方世界最为强大的帝国,然而到后期,举国上下都只寻求文化娱乐享受,在雄伟的巨型罗马斗兽场观看奴隶与兽类的血腥搏斗,在遍布全城的情欲场所消磨时光等,最终导致古罗马帝国灭亡。又比如,中国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是中华民族引领世界文化的最后时期,可是至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世风奢靡,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所灭。[7]由此可见,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真正健全和具有比拼力的文化。
随着21世纪全球城市化浪潮的到来,文化日益成为与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的无形力量,驱动着21世纪的城市进步与发展。当然,文化有多样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都是人不可剥夺的文化权利,都应该受到尊重,但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城市文化主流类型,却是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必须共同面对并做出深切思考的。深圳的文化流动和主导趋势,既是历史前进的继续,也是国际交流的集合,集中体现为城市文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2015年深圳市委书记在《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深圳要不断壮大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
(一)创新型文化
深圳所倡导的创新型文化是以创新作为城市的发展动力,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活力。在精神文化层面,在价值观念方面,不断率先实现精神跨越、观念更新、价值创新;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率先进行各种改革创新探索;在器物文化层面,率先提出自主创新的城市战略,使得技术创新型企业层出不穷,并且人们的生活也创意十足。[8]创新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批判精神,敢于对传统和现实说“不”,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新的理念,敢于创造新的方法。[9]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它铸造了经济特区的品格秉性、价值内涵及发展轨迹。深圳的创新型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重复,不是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也不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以及对西方文化进行优选及开拓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新内容。创新型文化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创新,是价值取向的转型。“深圳十大观念”正是深圳价值创新的典型体现,它既体现了国家立场与民间表达的综合创新,也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创新,更体现了高尚精神与大众人格的综合创新,是深圳一切实践活动的价值信念。推崇创新型文化,注重文化的创造力和原创精神,是深圳这座城市永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智慧型文化
智慧型文化是一种与蒙昧、盲动相对的文化形态,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崇尚知识,以追求理性为旨归,张扬的是人的理性,它将培育出人文气息浓郁、学术文化繁荣的城市氛围。智慧型文化是注重理性、推崇知识和技术、重视人才的文化。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承担着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如果没有智慧这一强大的后盾,则很难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也不可能成就今天的辉煌。因此对知识、技术、智慧的崇尚,是深圳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在文化立市战略的总体发展目标之下,深圳提出了“两城一都”的建设目标,大力推动“图书馆之城”的建设,率先实施“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以及推动阅读立法等,使广大市民能更加便利、高效,更加有保障地进行阅读活动,为城市智慧的流动传播疏通了渠道。同时在深圳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当中,就有两条是关于读书和文化的。一是“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一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智慧与知识助力于这座年轻的城市,创造着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城市因知识、理性而充满智慧,城市文化也因为智慧而充满力量。[10]
(三)包容型文化
包容型文化,是一种具有包容心态和性格的文化,其主要关键词包括:开放、宽容、多样性和对话,最基本的内涵是认同不同文化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地位,这种文化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更有厚德载物的襟怀。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宣称“每一种文化都有必须予以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岭南文化的传承,有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区域文化的浸润,也有海外先进文化的气息。这座城市的品格应当是开放的和包容的,追求一种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城市文化,以开放的资源、要素、人才市场不断凝聚文化的能量,以开放的城市品格,为观念、文化、技术的交流提供自由的空间。为各种文化倡导机会平等的发展,“来了就是深圳人”,城市的大门为每个想来深圳的人敞开着,对所有来寻梦的人都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机会。包容文化,坚持市场导向的政策环境,不断破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藩篱,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力量型文化
力量型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属于血气的部分。苏格拉底把灵魂分成三个部分,即理性、血气和欲望,其中血气是最高的或者说最高贵的,它在本质上服从理性;欲望是最低的,它本质是反抗理性。从血气来讲,就是人对何谓正确、何种东西带来尊严和荣誉的精神感受。所以,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何谓正义、何谓勇敢的价值品性。力量型文化强调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结构中崇尚正义、向上向善的价值品性,它具有自强不息的血性和进取精神。而敢为天下先的深圳,天生就带有一种“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和血性。敢闯不仅仅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勇往直前,它更多强调的是对思想及理论禁锢的突破。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以及思想解放的先驱必须具备无畏无惧的胆识和血气。只有具备这种敢于突破、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拓荒牛”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而深圳这几年来积极进行城市文化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创新,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正是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高远的文化梦想宣言,也是对自强不息的力量型文化的孜孜追求。
(五)建设城市主流文化的突破口
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包容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而这种新文化必定诞生在一个书香浓郁、市民素质高雅的学习型城市中,这一种新文化必定崇尚阅读所带来的知识与智慧,可以说阅读是建设这种新文化的突破口。深圳通过连续11年举办800多场市民文化大讲堂,连续16年举办读书月弘扬城市文化精神,构建现代文明新风尚的高地,形成了“以读书为荣”的价值理念和“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表明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态度、文化追求,更表明这座城市对未来的志向。一座城市只有以知识为追求,它的市民才会普遍将阅读作为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这样的城市才会真正具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深圳提出“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不仅仅是喊一个口号,而且是找到了建设文化型城市的突破口和具体路径。
二 全民阅读与文化深圳
创新型文化、智慧型文化、包容型文化、力量型文化被定位为深圳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既代表了一种面向城市未来的文化理想,同时对于打造深圳独特的文化特色、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对于奠定“文化立市”、“文化强市”战略的价值根基、保持深圳文化的先进性、促进深圳的先锋城市建设,都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圳城市主流文化,不仅决定了深圳未来的城市图景,也构成了深圳这座传奇与梦想之城在城市文明时代最让人期待的文化使命。深圳“四型文化”作为一种先进、优雅、崇高的城市文化,必定以追求知识、理性、人文精神为旨归,而阅读是这一种城市文化类型培养和形成的必要条件。建设以“四型文化”为主旋律的文化深圳,毋庸置疑,最重要的战略着眼点就是推广全民阅读,文化深圳必定是一个学习型的城市,文化深圳必定是一个知识型的城市。只有当这个城市以知识为追求,只有当这个城市将阅读作为终生信仰,文化深圳建设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战略选择。
文化深圳其实是一个价值深圳,文化深圳如果没有一个价值基座的话,不可能稳固。文化的划分从物质、制度到价值有三个层面,文化深圳的建设也应当包括这三方面。文化深圳能不能建成,关键在于价值层面,而这个价值的关键又在于人文精神。阅读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城市人文精神的活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重视读书,有句话叫作“读书是第一等好事”,认为读书是高贵、高尚的事情,最能代表价值追求、代表精神品位。建设文化深圳就是要建设高贵的深圳,有高尚精神内涵的深圳。坚持了16年的深圳读书月被称为高贵的坚持,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这也是文化深圳建设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对人文精神的热爱,没有对高尚精神的热爱,这个城市就不可能是文化深圳。深圳的读书月、全民阅读,以及对知识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是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价值基座。
(一)知识培育与城市未来
文化深圳,是知识深圳。在未来,知识经济必然成为深圳的发展方向。倡导阅读,就是倡导市民热爱阅读,通过求知,通过求学问道,构建这座城市的知识系统,找到这座城市永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一动力,深圳未来难以自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资源,要建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经济基础之上,这对一座城市来讲极为关键。如果城市的市民都不热爱知识,这座城市的知识经济不可能发展。这座城市如果不把动力建立在知识基础上,那城市也很难持续发展。
如果说文化影响着整个城市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方式,如果说读书背后所反映的城市发展动力系统是强大的、可持续的,那么阅读型城市建设与一个城市的文明建设是连在一起的。读书最终倡导人文精神,倡导知书达理,通过读书求知,创造一个充满秩序、充满温暖的城市,培育拥有远大抱负、高远志向的市民,描绘一个可以期待的美好未来。深圳这座城市倾向于知识与智慧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两城一都一基地”的建设,覆盖全市的五大系列公共文化活动,这些具体目标的建设对提升城市“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由城市文化底蕴、文化素质、文化创意所构成的软实力,比任何耀眼的硬件设施、华丽的外在形象更能持久地吸引人,更能散发出持久的城市魅力。通过阅读的熏陶,通过文化的渲染,深圳正在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城市风格展示着自身的精神特色,也吸引着外来的优秀文化。
(二)人文精神与城市影响力
城市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文精神。城市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读书这一媒介。读书,关乎一座城市价值系统的建设。创办了16年的深圳读书月强调的就是一种精神性的阅读和观念性的引导,借此来构建整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最终使一个城市不再浮躁,不再俗气,变得宁静,变得深厚,正如王夫之所云:“医俗别无方,惟有读书是。”2010年“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中,深圳市民高票选出“让城市因热爱阅读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这两大阅读观念,充分体现了阅读与城市、阅读与市民的重要关系。16届深圳读书月的成功举办,“每天阅读一小时”理念的倡导,加之“图书馆之城”目标的确立,以及对全民阅读的推崇,缔造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尊严。对市民文化权利的尊重,即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尊重。2000年首届读书月期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是文化发展根本目的”的理念。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以人为本,而对人的尊重和关怀,不仅是对人的物质生活而言,更是对人的内心世界而言,以文化权利论之,则是将此法定化。读书月活动对读书这一基本文化权利的高度重视,正是人文精神建设的生动体现。
(三)市民素质与城市文明
城市的文明只有通过市民的高尚道德素质来熔铸才有恒久的生命,而市民的素质是靠阅读来保证的。阅读以一种高雅健康的精神气质,形塑着浸润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导引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唐代《隋书·经籍志序》认为,经籍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可以用来领悟宇宙奥妙,探究天地阴阳的消息,端正世间的纲纪,弘扬人类的道德。对文明的理解首先是通过对文明的阅读,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阅读,可以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品格。通过持续推广全民阅读,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正成为深圳市民共同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读书,从高贵的坚持变成幸福的享受。深圳的文明城市建设正以茁壮的姿态健康成长,这是从市民到媒体,从市内到市外,人们对深圳这座城市逐渐增加的一种新的判断。
作为移民城市的深圳,如何进一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让市民和谐、诗意地栖居是关键。只有造就深层次的和谐文化,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深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表征,是深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而这一切都呼唤我们捧起书本。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是一种向内的自我心性的启悟和深度的文化追寻。通过阅读优秀作品与大师对话,在心灵深处与伟大的思想交流,使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修养、启迪人生、领悟生命,让心灵走向伟大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