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拾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宋代花卉种植的专业化和商业化

宋代出现了以种花为业的专业户。所谓种花专业户是指那些从农桑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花卉种植的农民,又被称为园户或花户,他们种花的目的不是自我欣赏,而是出卖,以此为生计。他们掌握有养花技术,善于嫁接。前说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51]即是典型。花都洛阳有不少以种花、接花为生者。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最盛于朱氏、丁氏、袁氏、徐氏、高氏、张氏,余不可胜计,畦分亩列,多者数万根”[52]。而尤以朱氏之园所种芍药“最为冠艳,南北二圃所种几乎五六万株”。“种花之家,园舍相望”,可见花户之多。彭州花户尤盛,“皆以接花为业,大家好事者皆竭其力以养花,而天彭之花遂冠两川。今惟三井李氏、刘村母氏、城中苏氏、城西李氏花特盛,又有余力治亭馆,已故最得名,至花户连畛相望,莫得其姓氏也”。[53]

虽然如此,陆游还是在之后提及种“祥云”的王氏,种浅色燕脂楼的勾氏,种深色燕脂楼的宋氏,种欧家碧的欧氏,等等。

既然花卉种植已成为商品生产,它就必然要受到市场规律的支配,所以花户们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便十分重视提高种植技术,刻意培育珍稀品种。这也是前述宋代嫁接技术提高的经济原因,“花户岁益培接,新特间出”[54]。宋代园户大多也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接花工,如洛阳“接花工尤著者一人谓之门园子,豪家无不邀之”。这一接花工就因有精湛的接花技术而得以出入豪室之家,同时,通过他的嫁接技术使花卉出现变异,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当然也给种花人家带来了丰厚利润,“姚黄一接头直钱五千,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乃归其直”,[55]在鲜花交易中出现了预先订购的情形。宋代甚至开始了收费赏花。陈州园户牛家出现了一支变异的牡丹,“牛氏乃以缕金黄名之”,并将其圈护起来,“于门首,遣人约止游人,人输十金,乃得入观,十日间,其家数百千”[56]。由此可见,宋代园户不仅仅精于种植,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头脑,善于利用珍稀品种为自己带来高额回报。陆游则明确指出彭州花户“种花以侔利”。由于种花经济效益高于种粮,甚至还出现了花工买地种花的情况,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第二》记载:“有民门氏子者,善接花,以为生,买地于崇德寺前,治花圃。”[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