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论(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微篇小说、极短篇等,古已有之,与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一脉相承,古今中外很多小说大师都创作过微型小说。近半个世纪以来,微型小说风靡全球,尤其是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来势更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微型小说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家报刊为其提供发表园地,有些专门刊发微型小说作品和评论文章的刊物,如《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高峰时每期的发行量都在60万册以上。微型小说创作的数量和读者的覆盖面超过了目前任何一种案头阅读的文学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近40多年来,仅中国大陆华文微型小说作品集就出版了上千部,而整个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也不过1000部左右。有人惊呼,中国文学界已出现了“微型小说热”。所以,有的学者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家族中真正能够参与世界文学对话的,主要是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尤其是微型小说,其创作数量之多,读者范围之广,受欢迎程度之高,在当今纯文学日益滑坡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种独领风骚的景观。

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蔚然成风,“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微型小说”。在东南亚,“微型小说创作成为东南亚一带华文文学的主要潮流”。事实上,“微型小说文体成了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的恰当而有效的文学样式”。自1994年以来,每两年一届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已召开了10届,每届与会人员均有100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和学者定期进行切磋交流,不断地耕耘其间,促进了微型小说的持续发展。华文微型小说已成为展示华文文学魅力乃至中华文明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话语表达。

但是,国内文学理论界由于认识不足或囿于成见,对微型小说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明显落后于蓬勃发展的微型小说的创作实绩。因此,2002年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专门召开的当代小小说庆典暨理论研讨会上,与会者呼吁让小小说(微型小说)“真正接受严格而规范的理论关注”。从扶持微型小说的发展,促进文学繁荣,弘扬先进文化,满足社会需要和填补理论界的空白来说,以一种国际的眼光,在世界范围内,对当今蓬勃发展的微型小说进行综合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长远的理论价值。

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从1995年开始,在试着创作并发表了几篇微型小说之后,出于教学与科研的兴趣,综合权衡,下决心将华文微型小说作为自己的科研重点之一。经过十几年的积累,2009年笔者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合研究”。2015年年底,该课题结题上报,2016年该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收。本书就是该课题的结题成果。

该项成果主要运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系统研究法。第一次从整体上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进行系统的观照、思考和研究,面向世界四大洲近200名作家。微型小说的兴盛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的碎片化、文学的平民化、审美口味的变化及市场经济带给人们行为方式的个性化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语境进行系统的综合性考察。二是文献研究法。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的资料基本上处于原生态,学术界很少给予关注,更没有去系统整理,因此,除了从图书馆、书店寻找资料外,还要与作家保持联系,时刻留意相关信息。多年来,课题组人员经过艰辛的搜索和走访,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对文献进行比较整理、归纳鉴别。三是知人论世的个案分析法。做到了宏观梳理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世界各国华文微型小说作家均为华人或华裔,其中又有70%左右集中在中国大陆,因此,我们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根据可查资料,精选80名有代表性的重点微型小说作家,进行个案研究,突出各自特色。

该项成果的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第一编)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论”,第二大板块(包括第二编、第三编、第四编)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大板块(第一编)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概论”,约27万字,共8章。

第一章、第二章分别是“微型小说源流概述”和“微型小说研究范畴论”。主要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对当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脉络和版图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在中国大陆,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是微型小说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开始独立成篇,向自觉意义上的“小说”迈进。隋唐至清末的笔记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是成熟的微型小说。20世纪初,“小说界革命”以后,微型小说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名称顺势而兴,80年代以后,微型小说进入全面兴盛时期。海外的华文微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东南亚和欧美澳两大区域。而东南亚这一大区域的创作最为活跃,成果也更突出。二是对微型小说的研究范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量,提出要从微型小说的存在方式,包括创作主体(作者)、作品、接受主体(读者)、载体、组织交流与评奖及产业化发展和微型小说文本批评等多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第三章至第七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华文微型小说。

第一,群体概貌。重点分析了中国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生背景、作家群特点及创作风貌。华文微型小说的兴起,是时代潮流的推动、名家名刊的引领与文学内部规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华文微型小说的作家群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同时因为他们性格角色、人生经历、文化程度乃至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其创作动因、创作方式、作品成色和影响效果迥然不同。其创作视野非常宽广,无论是乡土回眸还是城市叙事,几乎是全方位覆盖,而且充分发挥了微型小说篇幅短小“船小好调头”的灵活优势,简便而又真切。

第二,美学价值与文化特质。主要分析了微型小说的大众文化特征、底层文学性、平民化的审美趣味和体现小说社会功能的反拨价值,尤其在论述微型小说的反拨价值时,强调微型小说不仅有消费价值、愉悦价值,更有敢于担当文学使命的属性,能够关注生存,展示社会世相,体察人生,提高文化品格,凝练精神,弘扬崇高品质。

第三,创作发展。主要论述了微型小说的叙事模式、创作发展、产业发展与理论发展。从性格叙事、连贯叙事和全知叙事三个角度抽样分析了微型小说叙事模式的演变,指出微型小说艺术技巧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又别出心裁地以书面访谈的形式,选取了三位在华文微型小说领域有代表性的作家、编辑和理论家对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态势、产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细致地分析了华文微型小说的创作现状、精品问题、出版问题、评论问题、活动问题、创新问题、评奖问题、与其他文体结合的问题、作家队伍的建设与提升问题以及微型小说如何推广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充满了脚踏实地的思辨色彩和文体自信的乐观情怀。

第八章是“海外华文微型小说论”,分6节,从不同层面对欧美、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大洋洲、新加坡、日本等海内外不同地域的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包括欧美微型小说对中国微型小说的影响,中国香港地区微型小说的抒情叙事与市民心态,泰国华文微型小说的“中华情结”,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中的“移民情结”,新加坡华文微型小说与高度商业化的城市生活以及现代中日两国微型小说交流之一页。

第二大板块(包括第二编、第三编、第四编)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共约80万字。

该部分都是个案研究。因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家作品70%左右集中在中国大陆,30%左右集中在海外,所以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大致按7∶3的比例选择了中国大陆和海外的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同时,兼顾不同时段的老中青三代作家、女作家及各种风格特色的作家。进行文本分析时,以该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为重点,突出其创作的基本特点。

在第二编“中国大陆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一)”里,按姓氏笔画为序,重点分析了王奎山、尹全生、冯骥才、申平、白旭初、许行、孙方友、刘建超、刘国芳、刘志学、刘黎莹、孙道荣、杨晓敏、陈永林、沈祖连、陈毓、何葆国、林美兰、侯德云、侯发山、奚同发、凌鼎年、袁炳发、秦德龙、聂鑫森、黄建国、符浩勇、蔡楠、戴希等作家的微型小说创作。

在第三编“中国大陆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二)”里,按姓氏笔画为序,重点分析了于德北、邓洪卫、王海椿、王往、白小易、司玉笙、安石榴、红酒、刘殿学、朱雅娟、孙春平、伍中正、芦芙荭、杨崇德、闵凡利、吴万夫、周波、非鱼、宗利华、范子平、相裕亭、徐慧芬、秦俑、喊雷、谢志强、墨白、墨中白、魏永贵等作家的微型小说创作。

在第四编“海外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里,重点分析了新加坡的黄孟文、希尼尔、林锦、董农政、艾禺、骆宾路、林子、周粲,马来西亚的朵拉、曾沛,泰国的司马政、曾心、老羊、陈博文、杨玲,中国香港的东瑞,中国澳门的贺鹏、许均铨,澳大利亚的吕顺、李明晏、庞亚卿、心水,新西兰的林宝玉,美国的冰凌、纪洞天,荷兰的池莲子等作家的微型小说创作。

对于以上作家,我们按照知人论世的原则,从文本实际出发,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的整体风格或某一方面的突出特色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探讨。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考虑到篇幅均衡,上册包含第一编、第二编,下册包含第三编、第四编。

该成果初步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检阅,探讨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发生机制、群体概貌、美学价值,尤其是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对华文微型小说进行了初步的把脉定位,有利于促进微型小说文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华文微型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使得华人回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并使微型小说,不但成为推动整个华文文学的一股力量,而且成为超越国境、实现中华文化向心力的世界大团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