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在胡枫村安顿

房屋离着溪边约百米,要开荒的田地在一个山坡上;山坡后有条路可以上山,但很久没有人走了,不知道小路还在不在。田地尽头有泉水,方便取水灌溉农作物。

旁边住的是一对姐妹,堂亲,姓杨,相差两个月。大的,叫杨玉梅;小的,叫杨蕊。家里以前是杀猪的,力气大。

杨玉梅脸上有道疤痕,让人看起来凶狠不敢惹。穿过林子,就是宋家兄弟。这些是胡村长告知的。

在天黑下来之前,上山抗了一捆干柴到家。房屋是刚建的,灰尘不多,家徒四壁也没什么好打扫的;两间屋子加间厨房,面积挺大的。

找了三块石头,在厨房里搭了简易的灶火,在溪边洗了红薯和路边摘得的野菜。用土罐装满水,回屋煮野菜汤。先前买的两个饼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做今晚的主食。

夜色将一切都藏住了,只有人活动的地方,隐约冒出点光来。

白繁将门一关,坐在一块石头上,等着罐里的水烧开。

水烧开后,放菜,等菜软了,把饼撕碎家加进去,晚饭就成了。吃完晚饭,等火星子没了,才回里屋,地上铺上草席,躺在上面,盖着席子入睡。

有了住处,但很多东西都要添置。入秋后,天慢慢变冷,吃的、穿的、用的,越想越愁。

但赶了一天的路,困意盖住了眼皮,不知不觉的睡了过去。

早上醒来,白繁看着周围,迟钝了会,反应过来现在在胡枫村。起来后,把头发扎好,生火。抓两把米放入土罐,到溪边淘洗;洗了漱,拿着罐子往回走。

用柴刀将三个红薯削成小块,放在小篮子里。水开后,加入红薯块,小火熬煮。

白繁换了草鞋,拿着柴刀、火折子,背着背篓,把门关好。没有锁,只能合上。

爬上山坡,就到了地里,只是目前还是原生态的。

两亩的土地,走到尽头才看到有泉水的流过;把这块开出来后,靠近泉水的这边做水田引入水容易些。

但两亩的土地因地势也有些别致,宛如一个稍微切斜的三角形。中间种有十几棵树桂花,金灿灿的,过几天来摘走,不然掉进土里,怪可惜的。

三个角落里还种着橘子树,加起来估摸有几十棵吧。大概十一月份左右就可以采摘了。其他的地方都被猛长的草盖住了,看不出有什么。

草长的猛,快有一米高了,以防有蛇,砍了根木棍,沿着地边沿敲打。渐渐向中心靠拢,用柴刀割下来的草,拢作一堆,用火折子将其点燃。

白繁看着火势,开始清理地里的石头和大的枯枝,搬到边沿上。

影子越来越短,白繁抬头看太阳,估计正午了,回家拿了陶罐,到地里来。

找了处阴凉的地方,吃午饭,休息了一会;继续干活。

一直忙到傍晚,估计还要几天才能清理出来。

沿着上山的路往上爬,如胡村长说的这条路可能不常走,被人踩出来的小路开始长草了。

挖了野菜,打了柴,砍了两根竹子,归家。

外来的二十户,并不是聚集;而是三户为居,就是在靠的的近一些,但还是隔得远的,毕竟要留出扩建的宅地。

杨玉梅带着堂妹杨蕊从山上下来,两姐妹手里拿着两只鸡和三只兔子。

“阿姐,明天去镇上卖了野物,买些盐,不然没有味。”

“可以,家里也没米。”杨玉梅说完,就看到前边有人,看样子没见过:“小蕊,你看,前面的人,是村里的吗。”

杨蕊看着摇了摇头:“村里的,我拿野味去换过粮食,差不多都认识了;前面这个,肯定不是村里的,会不会是我们旁边的。”

杨玉梅听堂妹一说,心想还真有可能是她俩隔壁的,“晚饭的时候,给旁边的屋子送一碗肉去,看看有没有人。”

晚上白繁烤着三个红薯,今天的野菜有点老,要煮久一些。

盯着火,不知不觉的走神。耳边传来敲门声,把白繁吓了一跳。

“有人在家吗,我们是住在旁边的杨家姐妹,给你送东西来了。”杨蕊道。

白繁想起胡村长提起的杨家姐妹,才拿开抵住门的木头拉开门栓,开门,“杨姐两位姐姐来了,进来吧,我正准备吃晚饭呢。”

杨蕊拿着碗,进来后借着火光打量着,空荡荡的,“我叫杨蕊,我姐叫杨玉梅,妹妹叫什么,对了,这是给你送来的。”

白繁看着两人没有恶意,接过碗道:“白繁,玉梅姐和杨蕊姐吃烤红薯。”说着往火堆里又加了三个红薯,把熟了的红薯扒拉出来。

杨玉梅和杨蕊也没客气,拿起红薯,剥皮,慢慢吃了起来。

白繁把肉倒进罐子里煮,拿起红薯吃了起来。

杨蕊看着比自己小的白繁,自在的吃着东西,觉得挺好玩的,她不怕阿姐吗,阿姐脸上的疤痕,有时候自己看了都怕。

“白繁,你一个人吗,家人呢。”

白繁咽了东西,“和家人走散了,杨蕊姐呢。”

“打仗了,家里父辈被抓走,女长辈都体弱多病,加上走散,就只有姐姐和我们两个相依为命了,苦啊。”杨蕊嘴上叫苦,但眼里却没有悲伤。

白繁看了看两人,“那两位姐姐不要难过。”说完就继续低头吃东西。

自那晚后,白繁和杨家姐妹也时不时来往,杨蕊姐送来肉,白繁就送自己编织的竹篮和竹筐。

一周后,两亩地也清理了出来,白繁没有翻地的农具,就暂且搁置。

每天带三个红薯作午饭,从早到晚,就在山上。

遇到野菜挖野菜,今天遇到一小片的野葱,从根挖起,回去移栽到院里。

坡上往东走一盏茶的功夫,有一片竹林,郁郁苍苍,但看到一对兄弟在砍竹子,便没往前。

林子大,不做标记,一会就找不到方向。不知不觉越走越深,等发现地上的零星观点慢慢减少后,白繁掉头往回走。

掉头下山,沿标记走,到了较平坦的地方,拢了干树枝,生火烤红薯。

砍了一根手腕粗的木头当扁担,摘了一把的薄荷,又泥土带根的挖起,用树叶包严实,放在背篓里。

吃了午饭,喝了水,山里转悠着,碰见了野生猕猴桃,摘了两个,汁水足,但不甜。

茶泡树到是遇到不少,枣树看到了八棵,枣小但甜,挑了大个的摘,背篓装了不少。

看到了梨、拐枣、板栗、柿子,先把枣摘了,后面再来看看。

山体延绵不断,翻过几座去,据胡村长说有大猫、大熊,很凶猛,遇上天灾,还会下山来吃人。

听到水声,循着找去,看到有兔子,跑的太快,一下没了踪影。

泥土松软,草更茂密了,拿着木根拍打草丛,看到了一窝鸡蛋,有七个,放到背篓里,四处找了找,只有这一处。

有鸡蛋就有母鸡,守上一会,看看母鸡会不会回来。

往后找块石头,坐着。不久,母鸡昂首挺胸地觅食回来。白繁握紧手中的木根,屏气向前,狠狠用力向下一打。母鸡被打到了,但还在往前挣扎。

白繁又连忙再补一棍。母鸡只能在原地挣扎着,可能伤到可翅膀,飞不起来了,但还没死。白繁找了葛麻藤,捆住母鸡的脚。

下山的路上摸了几处鸟窝,找到了十二个鸟蛋。

砍了捆柴火,到竹林。那对兄弟不在了,也没见其他人,白繁砍了两根竹子,用柴刀理掉枝丫。

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对夫妻,三十岁上下,白繁不认识,叫了声婶子和叔好,看走的方向,应该是胡枫村的村民。

太阳落下,慢慢在变暗。胡枫村的东边地势相对较高,站在山坡上可以看到村里的全貌。

傍山傍水而建的一座座小院落,村间的小路、田埂、房屋前,都有了人影,扛着农具的、挑着柴的、扛着草的、挎着篮子的,家家户户都冒出了炊烟。

白繁到家后,院里放下东西,拿着野菜和野果以及篮子、土罐往溪边去。

回来后,看母鸡还在尽显生命力的顽强,就捆着一只脚放在院里。

将野葱和薄荷分开种在篱笆下,浇了水,看能不能活。

之前茅厕还没有,只好跑去杨家上,白天就在山上解决;现在在后院借了杨家的工具挖了约有一米的坑。

茅厕的坑还要修整,今天晚饭前忙上半个时辰,也就完工了。

在晚饭前给杨家两个姐姐送去了一篮子的枣。

今天的晚饭丰盛,三个烤红薯和三个烤鸟蛋,野菜汤里有一个鸡蛋。

添了柴,坐在火旁,编织着席子。

每天活动的地点在胡枫村周围,这几天把山上的野果运下来,给村长家送了篮枣。

白繁看着山上的皂荚树,家里没有清洁的东西,自己把皂荚运回家里,有空了,可以试着做皂角;制成了,可以到市集上卖。

茅厕的搭建是一米六乘一米六,屋顶和三面围墙和门都做好了,用的竹子和茅草编织而成;只等到下雨天,如果漏雨再修补。墙角下都用鸡蛋大的石头堆放围着,封上了泥土,还挖了小沟,引流雨水。旱厕嘛,不能进水。

前院左边是厨房,右边新搭建了一个草棚,用来堆放木柴和放东西。

晚上编织着簸箕、箩筐、篮子、盒子、收纳筐、席子,等到市集卖,看那些容易卖出去。

被打了两棍的母鸡顽强的活了下来,期间从山上抓了一窝小兔子,养着养着,最后只养活了两只。

九月的活还没干完,十月就来了。正好明天是镇上赶集,白繁吃完晚饭,早早睡了。

天还是灰蒙蒙的,就挑着东西往镇上走。

路上多的是天还没亮就赶路的人,但这个时间点只要你不出声,男女是大多分辨不出来的。

好久没进市集的白繁也久违的感受着到了热闹。

进镇,依旧要查看东西,但不用看文书了。

靠着河岸,又是赶集天;人更是比以往络绎不绝。

白繁找了衙役登记交了一天的摊子费两文,抵押五十文拿秤,就到南街在规定的区域,把的东西一一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