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 认知诗学:文本阐释的新方法
0.3.1 认知诗学: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认知诗学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哲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以语言、感知、记忆、注意、推理和情感等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类神经系统如何表征、感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和规律。认知科学的基本理念是“理解思维可以通过大脑的表征结构和对这些结构运作程序而实现”(Thagard,2012)。认知诗学具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诗学是研究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学科;广义的诗学几乎涵盖全部的文学理论,即诗学是文学学或者文学理论的学科。本书中的“认知诗学”属于广义的诗学理论,它植根于认知语言学的沃土,是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基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科学”(Ungerer & Schmid,2001)。就理论资源而言,认知诗学依托认知语言学这棵参天大树,并不断从认知心理学、文艺理论等领域吸收养分,如认知文体学不断从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吸收理论资源。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研究为重心,认为语义即人的概念化,是人类关于世界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及其规律相一致。在语义方面,认知语言学既不区分语义,也不区分语用,只探讨意义在人脑中是如何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加工机制;在语法方面,认知语言学认为对同一真值事件的表达,由于观察者的角度、注意焦点、详细程度不同,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反映不同的认知。相似的意象抽象出图式,构成完形,并且不断地、隐喻性地被引申而形成相似的概念。不同的图式和意象表现出不同的句义。海德格尔(Heidegger,1962)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1962)以身体现象学为基础,认为“心智的本质源自身体的经验,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齐振海、高波,2009)。其中思维的隐喻性是指隐喻基于身体经验,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通过体验获得意义。人们形成的概念、思想、知识、情感、语言等都是基于经验、体验而获得的。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2003)认为认知科学是研究概念系统的科学,是以经验为依据对心智进行研究的科学。
0.3.2 认知诗学:探讨读者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
认知诗学有时也被称为“认知文体学”或“认知修辞学”,充分说明它与文体学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文本阐释模式、语境意识、跨学科性质、阅读体验等方面都与文体学不谋而合。文体学的认知转向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方法,一个把文体分析与认知体验结合起来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去验证读者的阅读直觉。对文学文本的实际分析被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而非一个辅助手段或推论。理论探讨部分地来自详尽的文体分析,而语言研究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斯托克韦尔对认知诗学批评方法有这样的评价:
文体学的认知转向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方法,用以讨论跨学科的文学阐释所关心的问题,它提供了一个把文体学研究根植于阅读体验之中,并通过文体分析去验证读者的直觉感知。这就意味着对文学文本的语言分析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非无足轻重的位置。理论的发展部分来源于详细的文体分析,语言研究正成为一门普遍认同的学科,居于不同文学研究学科的核心地位。(Stockwell,2002:60)
认知文体学家斯托克韦尔倾向于认为,在文学批评的不同分支学科里,认知诗学与文体学(有时称为文学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有些地方也有人称之为认知文体学。“文体学的基本印象是文体学是以一种十分机械的、非评价式的方式,对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描写,但是,大部分优秀的文体学家在研究某个文本的文学效果和价值时一直在关注文学语境的重要性。”(Stockwell,2002:6)韦斯特认为认知文体学研究通常关注如下四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理解文学文本的?我们是如何从阅读中获得快乐的?当我们阅读作品时我们怎样解释我们经历的情感变化(有时十分强烈)?文学文本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West,2011:240)这些也是笔者在进行《尤利西斯》研究时需要铭记于心的问题。焦瓦内利和哈里森则倾向于使用“文体学中的认知语法”来替代“认知文体学”,并从认知语法的角度讨论了诸如概念语义学、识解、名词与动词、小句、背景、话语等重要概念的认知识解和机制,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和概念对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进行阐释与评价(Giovanelli & Harrison,2018)。认知文体学主要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假设推理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意义阐释,其基本假设是阅读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作者在建构文本意义时起到了积极作用,文本意义不仅仅存在于文本的形式结构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读者借用已有的先前背景知识协商的结果。“认知文体学与阅读关系更为密切,与读者的阅读过程和此后的解释过程有关。这个阅读过程是主动的、活化的。”(胡壮麟,2012)因此,笔者认为,同认知文体学一样,认知诗学重点关注文学文本与读者阅读、阐释文本时潜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分配、阅读期待、记忆加工、范畴化、类比推理等。“理解文学价值、地位、意义等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对文本和语境、情景和功能、知识和信仰有一个清楚的观点。认知诗学为实现这个目的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具有语言学的维度,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文体风格和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和精确的文本分析,它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和一种能够把情景因素和功能与文学语言联系起来的模式,提供了描写和线性处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仰的手段。”(Stockwell,2002:4)揭示文本的意义可以从文本的两个层面入手:一是文本的话语层面或形式层面,对其突显的语言现象进行认知语义阐释;二是故事层面,即文本的叙事层面,对其叙述艺术进行认知解读,这也是本书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认知诗学在国内外语言学、文学研究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涌现出诸多分支理论,如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法理论、指称转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文本世界理论,等等。本书涉及一些主要的认知诗学理论,如认知语法(认知语音、认知词汇、认知句法)、认知隐喻理论、认知突显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知叙事理论、认知语义理论等,笔者会在相关章节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