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西传”在英国的回应:以16—18世纪“中国著述”为中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在“中学西传”这一研究领域中,传教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的回忆录和游记,当时欧洲作家对中国的述评等,都是学界关注的原始资料。本书以欧洲近代早期16—18世纪为时间轴,从中遴选有代表性的印本书籍加以分析研究。本书提及的“中国著述”是指欧洲近代早期出版的以中国元素为题材以及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印本书籍。

一 选题意义

中英两国关系在近代世界国际关系体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近代史上“中学西传”在英国本土的回应,不仅仅有益于我们了解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还对我们当今处理两国关系的实践中具有借鉴作用。该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如下。

1.将欧洲近代早期 “中国著述”出版情况进行整理,制定完整的书目数据,遴选出“西传”英国的文献著述,可以从书籍史、阅读史的视角复原中英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探讨这些“中国著述”如何影响英人对华态度,为探索鸦片战争以来的中英关系提供可资参考的材料。

2.剖析英国学人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情况,分析“中国著述”对英国学人中国观的影响,从中可以理清历史上英国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借鉴程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可以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规律。随着当代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对今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英国的交往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以往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将英国从“中学西传”与欧洲整体化的研究中划分出来,运用史料文献、实物资料,以版本目录学的知识,从书籍史、阅读史等角度对曾经在近代早期欧洲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著述”进行梳理和研究,归纳近代英国“中国热”的方方面面,分析中国文化在接受地英国引起的反响,考察特定的“中国著述”对英国学人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英国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利用方式,挖掘其中国观前后转变的社会原因。

1.本书研究采用版本学、目录学的方法,将近代早期欧洲出版的“中国著述”进行整理,按照规范的图书分类法进行归类,形成完整的书籍书目,为今后的研究者相关书目检索提供便利条件。

2.本书采用书籍史与实物目录学、版本学相结合的方法,将近代英国学人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献著述分门别类,通过对“中国著述”的文本分析,将书籍研究置身于近代早期英国并推及欧洲大陆的社会背景之中,分析英国学人如何以写作践行着自身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排斥,努力探求其深层原因。

3.结合相关史料、书信、日记等材料,梳理英国学人的阅读趣旨,探寻其“阅读中国”的书目,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察印刷媒介的历史功用,尤其是阅读习惯对文化心理形成的作用,揭示近代早期英人“阅读中国”的动机、方法和思想反馈,并探讨这种阅读行为如何影响英人的对华认识。